【摘要】本文对《少年王冕》两个教学片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作为年轻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不断钻研文本,解读教材,探索课堂,研究学生。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之路,任重而道远,感性语文教学,长路漫漫,唯有不断努力,勤奋耕耘。本文的教学现象分析,几许思考,不吝斧正,与君共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体验;教学现象;《少年王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教学文本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课堂是一个感性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把感性的世界还给孩子,实现由感官的初次体验到学理的知识沉淀再到人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感性,正是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形象的感性互动,让声、像、图、文,甚至是色和味都进入语文学习中,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多说、多论、多争、多看、多想、多动。同时,努力大胆地尝试把传统的课堂由教室向室外、校外延伸,让孩子在感性的世界里真切地把握住语文学习的灵魂,寻求语文的“性感”。
因此,围绕“差异教学策略下学生学习状态”这一研究主题,在有教无类下进行“差异教学”,有所区别,又有所不同,最终达到感同身受、情感体验、思想升华。为此,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进行了板块解构教学,即把课文共分為三个板块。教学板块一:复习导入,品析字词;板块二:领会好学,品读感悟;板块三:课堂拓展,效果生成,回顾总结。三个板块,由表及里,逐层递进。但课文执教下来的效果,对“赞美王冕勤奋学习、孝敬长辈的美好品质”的理解,“品读联系全文,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的渗入以及“文字情感体验背后”的理性生成,均与笔者的预期有所出入,离“好课”的“好”还有些欠缺,有些距离。
二、课堂教学现象描述
(教学片断一)
精读课文,感悟王冕的孝顺、勤奋。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王冕孝顺懂事的句子。
1.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师:明明说在学堂闷得慌,为什么放牛的时候还要带几本书去读读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真的不想读书了吗?
(2)师:王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的?
2.出示: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1)从母亲的话语中,你们能想象此时的母亲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伤心、无可奈何)
(2)从哪看出来?(从“不是、只靠、这点钱、实在、只好”几个词语看出母亲的无可奈何)
(3)指导朗读
A.你能读好母亲的话吗?
B.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
你读出了母亲的这份无奈!
你的朗读中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歉疚!
师:王冕听到母亲让他放弃学习,去秦家放牛(板书弃学放牛),他心里会怎样想呢?(生交流)
该部分是文本的初入学习,问题的预设,学生也能较为快速地准确回答出来,画线的句子简单直白。学生1:“放牛还读书,说明王冕很爱看书、爱学习”;学生2:“一点都不矛盾,他是很想读书的,但不想让妈妈烦恼”;学生3:“是在母亲交不起钱,让她去放牛的情况下”。母亲此时的心情——“无奈”,学生能够体会到。所体现的词语,也能说出来,虽然不是很全地一下子说出来。这一教学片断较为顺利,朗读也富有感情,对于王冕放弃学习,学生也能感知到“王冕不会怪自己的母亲,心里也当没事,放牛也可以自己看书”。虽然很顺利,但留心观察,课堂很机械化,片断的教学缺乏灵性,或许因为是公开课,学生的交流不够真情实感。
(教学片断四)
品读感悟,体会王冕的细心观察、刻苦学画。
什么景色让王冕悟出了这个道理?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夏日雨后荷塘的美?(从景物的颜色形态美等)
(2)这段话不但有序地写了天空、山上、山下、湖里的景物,景物的色彩和形态都表达得很生动,遣词造句还这样传神,真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3)这么美的文字,不把它记下来那就太可惜了,大家试着背一背。
(4)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幅美丽的图画,是谁带给我们的?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板书善于观察)
(5)王冕不禁看得入迷了,心里想道——引读
师:他随后转念又想,“……”。(生齐读)
(6)是啊,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自此以后,王冕……
生齐读课文第六节第一句。
这是文本教学的最后第二部分,也是笔者认为难度最大的一个教学片断。第一个问题的预设,学生未能很好地解答出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夏日雨后荷塘的美”,学生1:“额,荷花美”;学生2:“嗯?天空……白云,雨点”;学生3:“荷花”。答得不令人满意。能回答出“是王冕带给我们的”,但“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王冕”,回答得缺少理解性。所以,这一教学片断的学习,用“云里雾里”去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学生没有真正感悟文本,表情的乏味、眼神的空洞,告诉执教老师:他们这一课学得真不怎么样。
三、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教学片断(一)”中教师的预设,学生虽然基本都能沿着这个方向去说,但与文本缺乏一种情感的共鸣。究其原因,学生自身没有生活、成长在那种贫苦、读不起书的环境里。此外,缺乏对王冕的了解。再者,有学生反问过笔者,说体现王冕孝顺懂事的那句话,是王冕在有家庭困难时说下的,这就是孝顺懂事了吗?好了,这虽是一个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并不代表课堂里没有学生有同样的想法,或许很多。最后,读那句母亲对王冕饱含歉意的话,学生齐读也不是很理想,那种母亲的无可奈何甚至伤心的情感表达,在朗读声中变得索然无味。所以,一段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却反映出很多教学问题,教学现象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教学片断(四)”这段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是文本最难把握也是最不容易驾驭的,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上,学生也就更难理解。这段雨后荷塘之美,写得非常优美、生动,但似乎与全文内容格格不入,有点突兀,自然对老师的要求就很高。对于“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夏日雨后荷塘美?(从景物的颜色形态等)”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学生能答上来。教学过程中他们起身回答,看到这段话都很迷茫,忽然从前面很自然流畅的学习中变得迟缓木讷。“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诗画的文本内容,学生不能领悟出来,又如何得出一个怎样的王冕?问题显得莫名其妙。仔细深究,该片断的教学设计有些偏差,问题的设置、语言的导入不够生动、具体,需要修改。学生对文本阅读积累的缺乏,人文素养不高,语感能力不强,还有对这段内容的解读、上下文的衔接,包括对全文的结构了解得不够深刻。所以,教学片断(四)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本课的教学质量,学生并未很好地入情入境,何谈感同身受?
四、课堂教学反思对策
自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在探索、实践“感性语文教学”,此次执教的《少年王冕》,对其中两个教学片断的不足做出以下思考: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文本,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执教前,给学生做好必要的资料补充,“小王冕”这个人物形象在上课前已深深进入学生的脑海里,人物形象了然于胸。同时,对于学生朗读不理想的问题,多请一些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范读。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再“温和”一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让问题的提问面再广一些,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层层推进。问题简单些、有趣些,再深入些。再者,执教本课,教师的评价语明显感觉机械化,因此应使评价语丰富些,让引导语简单、直白,从而使课堂提问、课堂学习变得高效。最后,教学片断(四)的学习,既然是一段美文赏析,可以放在文本最后以加深、丰富人物形象。先来讲解学习“王冕是怎样刻苦学画到终成画家,然后改变家庭生活情况、孝顺母亲”,即教学片断(五),再回过来当一段美文赏析,也作为一个王冕为什么会学习画画、爱上画画的故事,这里着重告诉学生环境对于成长很重要,生活充满着偶然性,但只要自己愿意去接受挑战,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这段优美生动的文字在伴随音乐朗读时,使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再深入。此外,作为年轻教师,要多学习、多反思,在文本内容的语言衔接上多下功夫,过渡语要简练,讲课要富有感情,因为教师若自己都没有入情入境,如何带领学生进入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以上就是笔者上完《少年王冕》两个教学片断的现象分析,离一堂优质课还有一些距离。作为年轻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不斷钻研文本,解读教材,探索课堂,研究学生。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之路,任重而道远,感性语文教学,长路漫漫,唯有不断努力,勤奋耕耘。上述教学现象分析,几许思考,不吝斧正,与君共勉。
作者简介:赵加春,男,1989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本科,历史学(师范)专业,中小学二级教师。苏州市教坛新苗,吴江区教科新秀,两届吴江区优秀班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班级管理。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