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书可
【摘要】西班牙小说家胡安·马德里的“托尼·罗马诺”系列黑色小说立足于西班牙民主改革时期,在西班牙文学领域独树一帜,辛辣地讽刺、揭露了社会的丑恶面。本文旨在研究小说中的犯罪组织与人物形象,探讨当时西班牙警察和犯罪组织的特点与影响。
【关键词】黑色小说;警察腐败;犯罪组织;角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胡安·马德里1947年6月12日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市,其家族中就有从事文学行业的先辈。他所创作的黑色小说在其领域内独树一帜,善于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历史事件讲述故事,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在西班牙民主转型过程中,人们对自由与民主的争取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危机,譬如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和警察、政府机构的腐败现象;大规模的毒品交易和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也使人民的生活缺乏安全感。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人们笼罩在一个极其失望的氛围之中。正因如此,由西班牙小说巨匠胡安·马德里所著的黑色小說“托尼·罗马诺”系列的前三部成为一面明镜,反映着西班牙民主转型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社会鲜为人知的阴暗面,也对当时的警察和犯罪组织进行了透彻的批判和反思。
一、无法无天、形式多样的犯罪组织
民主过渡时期形成了十分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而这也为诸多犯罪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胡安·马德里笔下的主要反派组织都是形态各异的黑社会,在《友人》中是伊格纳西奥·埃罗塞基运营的不动产企业;在《表象》中是由卡洛斯·塞斯佩德斯领导的安保公司;在《豪族》中,则是富恩德斯家族的家族企业。
(一)犯罪组织机构及其领导者
理论上这些黑社会组织都是合法的商业机构,然而这只是掩饰其犯罪本质的伪装。利用这种伪装是诸多犯罪组织的共性,其首领及重要成员拥有合法与非法的多重身份,表面上合法运营企业,暗地里违法乱纪无恶不作。这种做法的益处在于可以利用多种渠道盈利,同时犯罪组织的上层人员远离犯罪现场,降低了被调查时人赃俱获的可能性。小说主角认为,凭借保护伞伊格纳西奥可以洗白各种罪责,变得几乎无法战胜。在小说的终章,当伊格纳西奥面临杀人的指控时,反而提出控告,称他的手下们才是始作俑者,毫不留情地把一切责任推给手下而自己则元气未伤。
(二)犯罪组织的典型代表
1.撒迦利亚斯·桑切斯
撒迦利亚斯·桑切斯出场于《表象》,曾是政客加索的司机,而他的能力则称得上欺诈大师。因为目睹了卡洛斯组织的枪杀案而成了众矢之的,主角、警察、卡洛斯都在追捕他。他则主动找到主角,通过喝酒谈心和对卡洛斯的破口大骂赢得了主角的信任,尽管主角曾是经验丰富的前警察,也不得不认为:“也许他撒谎成性并且狡猾,不过我不觉得他是个坏家伙”。然而,撒迦利亚斯却投靠了卡洛斯,要求一座豪宅作为封口费,同时诬陷主角,称主角清楚枪杀案的全过程,致使主角被追杀,险些命丧黄泉。最终撒迦利亚斯被主角复仇的子弹结束了性命。如此看来,撒迦利亚斯代表着为获取私利而彻底放弃信誉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是沉迷于金钱而道德败坏的社会下层人群的典型。
2.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作为主角的侄子出现在第一部小说中,是个急于求成的年轻人,正因如此,他被恶势力所诱惑、利用。主角描述他:“不是个坏小伙,真的有两下子。迅速、有力,体重也刚好。他的外貌令人嫉妒,尤其那双腿,能跳出让专业舞者羡慕的舞姿”。他是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不过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有着不切实际的梦想,比如成为拳击手以求暴富。阿尔弗雷德从未意识到欺骗家人这种行为的罪恶性,也对加入黑社会的危害浑然不知,仅仅盯着眼前的利益。这也印证了主角所担心的:“阿尔弗雷德总是觉得赚大钱可以投机取巧”。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就是不断欺骗、利用他的叔叔,直到把他推到生命陷入危险的境地。阿尔弗雷德代表的是因急功近利而被黑社会洗脑的无知青年。他的堕落也反映了黑社会是如何腐蚀年轻一代人的价值观,如何为达目的而毁掉一个家庭。
3.路易斯·托伦特
路易斯·托伦特是托尼·罗马诺的童年老友,然而在《友人》中他是伊格纳西奥的手下。作为黑社会的高级干部,他恃强凌弱,蛮横无理。经常负责组织武装分子暴力威胁市民,以达到拆迁的目的,从社会下层贫民的视角看,他是一个凶神恶煞。主角记得很清楚托伦特年轻时的形象,他曾经是主角练习拳击的亲密同伴,十分关照队友,不过人到中年以后他沉迷于拜金主义,变成了一个狡猾又贪婪的阔佬。托伦特是个恶贯满盈的人,却不一定是代表性的反派角色。值得强调的是,托伦特从未忘记友谊的重要性。他试图收买主角不仅仅出于自私心,也有帮助主角脱贫致富的考量。
3.黑白颠倒、封闭腐朽的警察组织
在前三部“托尼·罗马诺”系列中,警察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势力,尽管往往被描绘成腐朽守旧的反面组织。作者曾调侃道,警察简直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现代化的发明,是200年来现代社会最好的叙事人。理论上,警察的职责是守卫法律和社会秩序,然而事实上由于腐败等原因,这一职责并未被贯彻。也正因如此,警察是用来反映社会光鲜外表与阴暗内在的理想机构。
主角在过去所憧憬的警察形象是:可以配枪,穿着帅气的制服并且受人尊敬。然而,在小说中由于他曾有过警察生涯,人们厌恶他,唯恐避之不及。在西班牙民主转型过程中,警察缘何如此黑白颠倒、封闭腐朽?
二、缺乏监管
腐败问题既和部分思想堕落的警察个体有关,也和警察组织的架构弊端有关,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缺乏监管。托尼·罗马诺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警察是个相当封闭的机构,如:“警察们都不喜欢外人过问他们的事务,他们管这个叫警察局的‘团队精神”。此外,警察中的上司可能不清楚他的属下们到底在做什么,某些探员会借助他们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三、报酬问题
腐败的另一重要诱因就是警察的报酬问题。事实上警察工作的高风险、高压力并未换来足够的回报,根据阿尔巴洛·佩雷兹·加拉索的报道,1976年11月17日西班牙武装警察部队曾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社会保险。拮据的报酬自然无法让许多警员安分守己,为警察腐败埋下了隐患。
四、滥用职权
警察最明显的违规行为就是滥用职权。小说中,当主角需要进入反派领地进行调查时,一旦遇到守卫,往往二话不说掏出手枪就想强行闯关。对此蛮横随意的行事方式,作者也不忘借配角之口予以讽刺:“你能不能别老用‘条子的思考方式啊?”可见,对于一个资深前警察而言,随意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已经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警察永远是赢家,不管他有没有理。即便他开两枪打死了你,也不需要证人,用自己的话就足以“证明”那是正当防卫。反正法律已经假设了警察绝对按规定办事,他们肯定在你开枪之前不动武,也肯定会守护法律。
五、结语
胡安·马德里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复杂多样的角色形象:有罪大恶极、无可救药的恶人,他们往往是大权在握、仗势欺人的黑社会首领。也有见利忘义、背叛亲友的市井小人,或是丢弃职责的腐败警察。当然也不乏更加复杂的角色,他们本性善良,却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或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而堕落。作者用调侃又犀利的文笔揭露了当时病态的社会道德氛围,通过这些角色和他们的组织,让我们看到了在民主过渡时期马德里人民所承受的失望与压抑。
参考文献
[1]马德里·胡安.友人之吻[M].巴塞罗那:B.S.A出版社,2008.
[2]马德里·胡安.表象不会欺骗[M].巴塞罗那:B.S.A出版社,2008.
[3]马德里·胡安.豪族的馈赠[M].巴塞罗那:B.S.A出版社,2008.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