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初探

2017-06-16 00:00史振松
课外语文·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诗小学语文

【摘要】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经历千百年的积淀而流传下来,足以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选入义务教学小学阶段课本的古诗应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它们脍炙人口、字字珠玑,展现了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文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作者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几点浅显的看法,仅供广大师生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

【中图分类号】623.3 【文献标识码】A

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应该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在以往的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讲解背诵、翻译理解,而忽视了古诗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于小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及发展个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如何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笔者将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了解写作背景和指导学生诵读两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仅供各位业界同仁进行参考交流。

一、知人论世,了解历史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是《孟子·万章下》中的一句,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势必要对作家作品进行介绍,笔者认为了解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古诗障碍,更好地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不仅如此,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也往往在诗歌中得以体现。例如学生们熟悉的“诗圣”杜甫,他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这一历史时期。其诗歌创作也多与国家的历史变迁有关系,因此,他的诗被称“诗史”。我们以下面两首诗为例:

例1: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例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以上两首诗均为杜工部所做,也都被选入小学教材当中。第一首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中的第六首。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春。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诗人感到很满足,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这首名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我想教师在讲解这两首诗的时候,能够将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贯穿其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纪较小,在讲解相关背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以免避重就轻;同时,又要注意盡可能地用白话文讲解,减少不必要的术语,以免增加学生的任务量。

二、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俗话说:“七分诗三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诵读应该成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内部言语进行理解,把诗文原有的内容转变为具有个性的理解,读准诗意,读出意境美。

在指导小学生进行故事诵读时,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和情感诠释古诗的内涵。例如:在诵读“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轻快的语调、喜悦的感情进行表达。而语速方面,由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将这种感情演绎出来。

语速、语调和感情是根据文章写作背景的基调进行断定的。通常情况下,紧张热烈、喜悦、愉快的诗歌要加快语速;平静庄重、悲壮阴郁的内容则要放慢语速;说明交代、感情变化较为平淡的地方应该用适中的语速进行诵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要充分依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对中国古诗的热爱之情,以便将华夏民族璀璨辉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以上仅是一些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批评。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 2010(4).

[2]郑希放.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漫谈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美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四法”[J].江西教育, 2009(11).

[4]刘伟斌.新课标中古诗文教学审美教育初探[J].考试(教研版),2008(12).

[5]高熙强.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探讨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为中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5).

作者简介:史振松,1966年生,女,辽宁营口人,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钢都新民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古诗小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