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有效设问,合理引导,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的探究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完成后能够积极拓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意识;农村初中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5–003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通常包含的能力要素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方面。“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学生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等待教师和教材给出的“标准答案”,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没有问题意识。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引起足够重视[3]。
1 基于创设实验情境有效设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有效的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合适的时机,有效的提问,可以极大地触动学生的探知欲望和思考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从学生常见且熟悉的情境入手设计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积极作用[4]。
例如,在讲“浓硫酸的性质”的内容时,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导人新课:
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用什么点燃酒精灯?
生:火柴。
师:可是老师就可以用玻璃棒点燃酒精灯,你信吗?
生:不信。
师:那教师能通过事实让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用玻璃棒点燃酒精灯的。
接着教师拿出一支擦拭干净的玻璃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中蘸了一下,又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上粘了一些高锰酸钾粉末,然后将粘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的玻璃棒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灯芯上,片刻,开始冒烟,然后酒精灯被点燃。
此時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阵惊讶的、感叹的声音。从学生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那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
师:老师是否有特殊能力?玻璃棒真的能点燃酒精灯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个问题的究竟……
可以预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展学习,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必定会大大提高。
2 基于实验过程中合理有效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积极性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时,必须合理、有效引导,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发现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酸碱的化学性质”分组探究时,知道了“石蕊试剂遇酸溶液变红色是因为酸溶液中有H+”后,可以提出“在碱溶液中也存在一种离子,能够使石蕊试剂变蓝色。你能设计实验(以氢氧化钠溶液为例)进行验证吗?”的问题。由于有了验证“石蕊试剂遇酸溶液变红色是因为酸溶液中有H+”的实验知识铺垫,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会形成:因为溶液中有OH-、Na+、H2O三种微粒,使石蕊试剂变色的可能就是三种微粒中的任意一种。这时,就可以展示下表,要求学生来设计实验,验证他们的观点。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一定能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有采用其他的方式或实验方法能直观地证明“石蕊试剂遇碱溶液变蓝色是因为碱溶液中有OH-”?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回答出用“对照实验”来验证,那么对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掌握的方法去进行化学的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3 基于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就是对细节的关注,只有仔细观察细节,才能发现问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易忽视的细节,引导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于细节处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敏锐度,促使他们探究欲望的生成。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概括,得以解决问题,使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以加强[5]。
例如,在进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分组实验时,有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弄炸了试管。这时,教师就要问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就会想到以下问题:
(1)给试管加热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加热时,试管内液体或固体的量应放多少比较合适?
(3)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火焰的哪一部分加热?为什么?
(4)在加热时,试管怎么固定放置更合理?
(5)加热时,试管口应该朝哪个方向?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除后,再熄灭酒精灯?
多数学生经过观察与思考都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就可以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正是由于在实验探究中,注意了实验的细节,多问了个为什么,使得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 基于实验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境、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6]。在农村初中,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对于生成性教育资源不敏感,这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笔者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忽然有一个小组讨论很激烈,原来是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将一片紫色石蕊试纸放入集气瓶中,试纸由紫色变为红色,有学生兴奋地说:“二氧化碳使石蕊试纸变红了!”
师:果真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了吗?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纸变红。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因为前面学习过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生3:集气瓶中没有水,二氧化碳怎么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呢?我认为还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生4:我认为从溶液中生成的气体是潮湿的,因此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水分,还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那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二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了呢?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设计出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一个装有浓硫酸的干燥装置。一个集气瓶中放干燥的试纸,一个集气瓶中放湿润的试纸,通过对照实验,终于明白紫色石蕊试纸变色的原因。
教师通过合理地运用生成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就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验证方法,解决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時解决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突发性问题,纠正了学生的思维误区,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5 基于相关问题的拓展,促使问题意识的强化与发展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每一次实验完成后,留给学生几个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可以把教学中实验内容带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持续。学生通过主动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自主实践等形式,进行再研究、再探索,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促使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完成了“燃烧的条件”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7]:
(1)如果把蘸了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2)如果将木屑和煤粉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3)你能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出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吗?请试一试。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将课内实验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拓宽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成和升华,达到问题意识的强化、发展的目的。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机会,创设有效情境,有效设问,合理引导,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4]张跃飞.基于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8):31.
[5]张跃飞.实验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5):78.
[6]陆卫秀等.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5,(2):91~92.
[7]王晶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