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破、立关系

2017-06-14 09:38韩洪福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内化反思核心素养

韩洪福

【摘要】课改的宗旨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课改资源整合的实效性,提升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对教材设计理念的理解决定着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与把捏,改变教学关系的处理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并以最新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教学行为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个人独有风格。并彰显课改理念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凸现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在实践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内化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28-01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成为课改践行者重点研修课题。结合当地教育大环境,留守青年、独生子女、网络、手机等对教育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是利是弊都得理性正视。对高一年级学生来说,课改课堂是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或是破立相依。都得针对具体实情(校情、班情,学情),结合自己课改经验探求反思,应立字当头,破涵其中。

一、立“心”教育,课改成功的前提

从研究教育对象入手,初中跨入高中,完成人生转折,但学生通过暑假的完全放松。进入高中依然停留在初中的习俗上,思维、心智、沒有成功迈好步。故此,立“心”彰显出特意功能,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立“心”:指树立心中学习习惯及精神信仰,“立”不但是一种学处事治学态度,更是一种学习责任的坚守。“立”下我们心中底线意识,“立”下我们心中的中长期奋斗目标,“立”习惯的养成,“立”心中的标杆,去践行并一个个去实现。“立”下我们青年的精气神。内有激情、外有自信地迎接学习生活。只有立杆才有方向感。“立”内化为师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化为行动、细化为学习习惯并成为学习常态。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有了想“立”的思考力,学生才有立意识,在学习中去规范、自律自强自己;去感受品味学习带来的成功愉悦感;才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是什么、为什么学习、怎样学。课堂才会静心、课后才会潜心。只有课堂的静心,学生才有专注的力度与深度。课堂思绪才有活跃度。有效课堂需动静生成。立心教育渗透,攻心为上,克敌无形,上兵伐谋,运用之妙,成服于我心。“立”变被动为主动,变自觉为自发,课堂因“立”而律动。

二、立“反思”意识,做到无缝链接

讲过,又做过,教师又强调过,以后遇到同类型题学生又懵了,答不上来了。似曾相识之感,多遗憾,教师握腕叹息,感到很不解,也很无奈。面对这一教育常情,我们反思过没有,怎样去反思,立足点在那里,原因何在。如何反思这一教学“病态”,合理的找准切入点,使引领工作更加接地气。知识为能力服务,怎么就不转化为学生能力呢?这说明课堂效果是滞后的,甚至是无效的。只有教师“教”的实效性,才有学生“学”的有效性。从知识层面、方法层面,个性、共性的预设及师生互位。并以自身的经历及学生的学习案例当成原教材,进行反思加工。在教学前后进行资源重组、优化设置。让反思成为教育教学的习俗,一种潜意识。我们知道有牛顿的反思与再反思提炼,才有了我们今天能学习到的万有引力定律。课堂上有同学的反思与再反思,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知世界,终极效果是让我们倍感吃惊与震撼。在反思路上,奇迹会在下一个路口。课堂活动,教学行为成为反思常态。教育达到无缝链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做到教育无痕。在反思中理解,在理解中得以内化,内化得以深化。

三、立课改理念,整合课改资源

“千人创业,万众创新”,唱响时代的强音。这为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民族思维的魔法钥匙落在教育上。教育成败在教师,教育效果是否突出在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执教理念。向课堂要效益,向过去传统的一些教法、学法说“不”。唤醒民族的创新意识,只有教师拥有全新的创新理念及创新思维,具备先知先觉,前瞻性的教育视角。教育对象才会感同身受,耳濡目染,传承创新思维理念。课改的目的在改变我们的执教理念及执教方式,自发地与时俱进。达到课堂实效、高效。改变传统套路,用经验套方法的老式做法,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及吸取知识的思维方式,整合课改资源。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素养,让创新成为时代赐予的使命,一种责任。

四、突破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在传统的经验之下,我们的教、研、思、训、评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教,轻视学生如何去想、去学。殊不知,教与学本是破立相依,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导学,故此,我们教应关注学,立足于导。以教促学,教学并举,去探究学的特点及规律。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好的教师不是当知识的搬运工,不是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粘贴,复制,做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去感受,品味知识产生条件与背景,更为确切的明白产生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以学定教,以学促研,变注入为导入,春风化雨的引领。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才会有立足点,才接地气。

五、突破单一向多元的转化

传统课堂是教师与少数优等生的启发与交流,教师的预设与生存都是为优等生而设置的。课堂注重的是点上开花而不是面的突破。只可惜一枝独秀不是春,只当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教育的方式及评价过于单一化,片面化,功利化。推崇素质教育,学科素养的今天,无论是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多元化。教师应具备知识活水,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滴水的关系。教师应具备中西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活字典。课堂教学也不在单一枯燥,多让学生在多种有效学习形式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元的教与学,不但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更要结合具体实情去践行,感受传统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与课改背景下的多元评议方式能带来的高效性,实效性效果的转变,这才符合大众教育特征,知识的广泛性,能力的通用性。彰显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体验等多维目标。

总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求与研究是永恒的课题。“破”、“立”依存关系,都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在“立心”中有了强有力的精神活力,有了工作及学习的方向感。信仰提供永不枯竭的探索动力,在课改教育理念下获得理论支撑,引领去践行。改变我们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求,外化为行动,细化为教、研、思、训,评的各环节中。正确处理“教与学”及评价关系,让我们精准定位,在实践中去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总结。科学、理性地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增放异彩,我们坚守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形为反思的路上!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参考,2010(3);2—5

[2]杨艳.有效教学精于“思”——浅议中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2(11):29

猜你喜欢
内化反思核心素养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