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

2017-06-14 22:38梁玲群
教育界·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课堂设计

梁玲群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武宣镇中心校

【摘要】文章以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探究了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并将小学生思维发展阶段和数学概率教学目标相结合,以四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采用数学之舞的游戏设计,进一步探究了具身认知理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身认知;课堂设计

一、问题提出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根据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依旧缺乏对学生身体感知和肢体动作的考虑。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仍是僵硬地借用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并未根据学生身心来考虑提升教学质量。虽然部分教师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式,但是并没有渗透体验教学的精髓,只是停留在具体的活动阶段,未能从身体动作、感知中去体验数学教学的美。

(二)主要问题

教与学应该是一种身心参与的活动过程。我们对现有的课堂活动进行剖析,发现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仅仅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一点可见大部分教师并不能理解身体活动对教学的深层意义,更不能从实际教学中去设计丰富和有效的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促进教与学的发展。由于教师仅仅停留在活动教学的表面效应上,因此无法与学生进行互动,往往停留在习惯的教学动作和经验上。大部分教师无法理解身体动作对学生的意义,因此并未对自身教学身体动作进行有效的设计。

3.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教师出发,学生仅仅是接收者而非参与者。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并没有学生参加课堂具体内容及形式的设计,都是在教师的悉心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发展,无法构建出师生的探索之旅。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外界奖励,而非活动本身。

4.小学课堂教学教具设备落后,难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小学课堂教具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同步提升,但很多教师并未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学习,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一)儿童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分析

要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首先应对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其抽象逻辑思维还是包含很强的具象性,是跟其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经验和感性的角度相联系的。

(二)小学生记忆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记忆中以机械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为主,对于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情会记得比较牢,而对于枯燥的抽象概念记忆起来比较困难。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记忆会从机械记忆转向抽象記忆,但是整体过程中还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年龄段的特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水平发展,比如加入直观且形象的教学器具,或者设计学生参与感强、趣味性浓的教学过程等。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具身认知的含义是指人的身体在认知事物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具身认知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认知的涉身性,认知不可能独立于身体存在,其依赖于有机体的生理特性。这种涉身性不仅反应在实际物质概念中,还反应在抽象概念中,因此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例如,描绘人际关系中的“冷淡”与“热情”等抽象概念,最初的理解就是来源于身体对于温度的感受,通过近一步的发展而转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简而言之,我们的大脑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身体的体验与大脑自身的思考、感受,人的认知活动都是受身体运动、体验和肌肉状态所影响的。

将具身认知的概念运用到数学教育中,切身的体验是必不可缺的环境。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停留抽象概念层面,而应嵌入对身体的感知和体验等环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三、基于具身教学理论的课程设计——以四年级小学数学概率教学为例

(一)教学对象

本次案例以四年级学生为例。三到五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选择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班级共30名学生,两人一组,共15组。

(二)小学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中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会产生难度,因此我们决定以情境体验教学为主,结合学生身体动作来促进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我们选取概率的教学目标为例,设定本次教学案例的目标如下:

1.初步学习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4.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三)课堂教学准备

本次案例以硬币为具体教具,利用“数学之舞”游戏展开教学。

游戏规则如下:

在课堂开始之前,要求每个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游戏开始前,随机安排2名学生为一组进行游戏,学生要猜测练习过程中自己所做的动作数量。游戏过程中,学生要扔10次硬币,正面代表一个学生做一次动作,反面代表另一个学生做一次动作,游戏结束后计算次数。

教师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下列引导:

1.同学们在游戏开始之前,预估自己会做多少动作?

2.同学们在活动中是否注意到,整个游戏中会出现多少种情况?

3.这些情况是否可控?

4.有些同学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次数的预测出现误差,请分析其中的原因,描述你的理由。

(四)案例结果分析

学生随着硬币的结果进行舞动,加深了对概率的认识。经过对游戏前动作数量的估算统计,大部分学生假设他们做的动作数量大致相等,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正面和反面的结果并不是50%的概率,至少在重复几千次之前正反面的次数不會接近。学生认识到,他们扔的次数越多,得到的概率就越接近50%。

结果分析:

1.学生在“数学之舞”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伴随着对同伴动作的计算,学生意识到在抛硬币的过程中,不是自己做动作,就是同伴做动作,因此加深了抛硬币这个事件的结果不是正面就是反面的认识。另外,由于每次抛硬币都具有两种可能性,因此学生明白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由于学生意识到抛硬币产生的概率是不可操控的,因此体会到了游戏的公平性,进一步理解了只要次数足够多,得到的概率就越接近于50%。

3.通过此次“数学之舞”,学生对抛硬币概率事件有了一定的预测,明白一开始认为动作数量大致相等的基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中,理解了概率的稳定性,从而理解了概率。

(五)思考与展望

基于具身认知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数学之舞”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动作本身的重要性,因为相对于静止状态,学生在移动时更好地记住了概念。

2.舞者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助记手段,帮助自己组织动作,这样的方式让人更容易记忆。把动作和数学相连能让学生为数学编舞,从而理解不同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3.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作连接。学生在抛硬币和舞动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对自己动作的理解,还能从对方舞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从而提高了参与度与自主性。而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起到了支持和陪伴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存在主次之分,而是互相呼应。

虽然此次案例从身体舞动的角度促进了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

1.活动设计时间过长。虽然“数学之舞”的设计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但是课堂活动时间过长,无法沿用到大部分课程中去,而且活动设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加大了课堂教学的控制难度。

2.教具相对落后。采用简单的抛硬币和舞动游戏,虽然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与学生的参与感,但适用范围小,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一定有促进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iPad作为教具来教学,把游戏设计嵌套到移动设备上去,增加学生的多样性体验。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05-710.

[2]李云媛.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教学因素分析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课堂设计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初中英语课改的一点思考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