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芸
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
【摘要】《祭十二郎文》是古代经典的祭文之一,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就是整篇文章流露着真情实感。情感的体验是教不会的,只有依靠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验。生本教育为教师教授此课搭建一个有效平台,能潜移默化地将情融入学生心间并传承延续。
【关键词】情感;以生为本;《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可谓“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在这篇祭文中,作者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十二郎的惋惜和怀念之情,体现出浓浓的悲情。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就是体会理解文章深厚、真挚的情感。如何品情?如何让十六七岁的孩子懂得人间这既平凡又珍贵的事物?生本教育为此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能潜移默化地将情融入学生心间并传承延续。
一、以生为本,用情做铺垫
生本教育强调教师需要把握学生,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于是我在这堂课开始先让学生在聆听诵读中感悟情。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沉浸于悲情之中,引起共鸣,为接下来的鉴赏做了铺垫。
二、以生为本,用情来鉴赏
生本教育的基石就是要相信学生,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通过书中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言文;同时,他们十六七年的人生体验也为深入领会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教师应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先饱含感情地朗读,注意做好朗读评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深入研读文本而把握其思想。
下面是学生的鉴赏示范:
(一)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鉴赏:这句话突出了家世之悲,作者现在回想起小时的悲痛和当时嫂嫂的悲伤,双重悲伤交织在一起,如同袁枚《祭妹文》中的“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二)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鉴赏:读出作者话中深深的无奈,他拼命地想赚钱,好让侄子能跟他在一起生活,而不用为吃穿犯难。可世事难料,“诚知其如此”,如果早知道,即使是“万乘之公相”,韩愈也不会“一日辍汝而就”,可终是“千金难买早知道”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本想求取功名,可最后,人已不在了,就连最后一面也未能见到,韩愈的愧疚与万分悔恨在这句话中让人动容。
(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鉴赏:没有人能比我更了解作者的感受。记得那是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的晚上,看着边打电话边哭泣的妈妈,知道了婆婆病重的消息,我独自一人躲在角落哭泣,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只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第二天,我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婆婆身上插着各种医疗器械,我以为我会很坚强,但一想到再也看不到可以融化整个世界的婆婆的笑时,我的泪水不听话地从眼眶落下来了。
看到学生的鉴赏,真让人有种无师自通的感觉。不教而教,学生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的同时,自然理解、内化、迁移、积淀人文素养,生本教育真是用情灌注开出绚烂之花。
三、以生为本,用情谈感受
生本教育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地和谐结合,让所有人享受生命的神奇,并且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情感。于是我让学生就从祭文这种文体入手,以别人的口吻给自己写一篇祭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下面附上学生的佳作:
写给自己的祭文
刘佩垚
你也许根本未料到你会在哪个季节离去,春意盎然还是秋叶纷纷?你曾告诉我你最爱这两个季节。而如今,你去了另一个遥远的国度,不知道你在那里是否还能体会这份春意,这份秋寒?
你是多么畏惧死亡。你说:“我们在死亡面前显得多么渺小,死后你的名字、你的容貌会有多少人常想起?死后的我们仿佛会被遗忘。我们只是平凡人,没有留下伟大的著作、伟大的成就,谁又会想起我们?”
人一出生会有谁想到死亡?在你六岁的时候,你最爱的婆婆的离去仿佛让年幼的你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婆婆临死前的挣扎,她伴随着她临死前想吃的但还在微波炉里转的鱼去了。在灵堂那里,夜深了,你累了,被大人领进房间睡觉。门一关,房里很黑,你睁大眼看天花板,突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好大的蝴蝶,你害怕,用手驱赶,竟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那只硕大的蝴蝶死在你的鞋边。直到长大了你才明白,那只蝴蝶究竟是什么!
长大后你有多少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车祸、悬崖、溺水……你笑着大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为什么你总是假装快乐去掩饰内心的落寞?你总是看着窗外发呆好久,不知在想什么。你总是突然落泪,却又坚强地说:“没关系,沙子进了眼睛里。”
离开后你的心灵能得到释放吗?也许,你会说:“生老病死,人生一種规律而已,还可以与离开自己的我爱的人相遇。”是吗?希望你不是在进行自我安慰。
刘佩垚,醒醒吧!也许没有人会记得你,但岁月会刻下你的痕迹。
这篇佳作的小作者在悲伤音乐的引领下,声情并茂地将自己的文章朗读出来,通过语言的力量,感染其他同学的心灵。在施教的过程中,还有一点颇让我感动:我让学生写给自己的祭文时,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流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眼泪。此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身上肩负的责任。
从这堂课来看,情感不是靠直接指教来获得的,而是靠学生自己的大量主动的活动来发展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情商。学生在自主和宽松的情境中学习,取得了高效的成果,让教师也激动不已。
【参考文献】
[1]喻晓玲,万慧倩.潘岳《杨仲武诔》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比较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8):35-38.
[2]孙微.韩愈《祭十二郎文》中“有知无知”渊源考[J].古典文学知识,2016(04):153-156.
[3]崔风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韩愈《祭十二郎文》黯淡情感的透视[J].文学界(理论版),2011(11):1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