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颖
时代发展的“数字化”,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学习工作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出现的“微信”社交平台,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它既能加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沟通,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一、微信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
1.创新课程的传播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微信可将教学模式优化为“课前观看微视频”“分层作业”“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教学形式。微信作为交流沟通的媒介,被广大初中生广泛接受。利用微信进行课程传播媒介的创新,既使语文课程凝聚更多的图片、音乐、视频等综合学习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信息化、多形式化,又将课堂教学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掌上体验”形式,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个体化,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班级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往往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接受程度。在相同的学习条件与进度下,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若不能及时查漏补缺,便容易在班级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师的有限精力,也是兼顾学生差异性方面的局限性。微信在教学中的运用,恰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一方面,微信技术可实现视频教学。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反复观看、学习,把问题真正弄懂。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学习平台上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学习过程信息化,家、师、生合力促进教育一致性
在微信教學模式下,学生课前学习、课堂检测、学习效果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网上实时反馈。学生可登录查看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效果,及时复习、完成作业任务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制定教学点拨方案;家长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监督。微信教学可有效促进家、师、生三方的合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有效促进教育和谐。
二、微信运用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狼》为例,介绍微信课堂的实施。
1.课前预习设计
微信在课前导入方面有先天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上传相关的教学资源、课前导入等资料,为学生充分预习作准备。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常感到艰涩难懂,不易接受。文言文新课讲授前的相关背景介绍、资料延伸、相关的故事性导入等资料的了解,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内容感知与主题理解。例如,《狼》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古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信教学可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视频资料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除了蒲松龄的生平、著作介绍等,还可从《狼》的相关篇目入手。
(2)七嘴八舌齐说狼。《狼》揭露了狼的贪婪、狡猾的本性,课文学习可从学生熟知的关于“狼”的成语导入。学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小组讨论,每人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狼”的成语,通过成语的汇总,感知狼的本性。
(3)检测预习成果,提出思考疑问。词句释义是古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微信平台,教师能更直接地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与疑问,从而在教学中有所侧重。通过创建一个专属公众号,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向公众号发送自己的预习成果,包括翻译困难的词句等。教师可从公众平台上直观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2.课中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微信把学习任务、练习测验、学习视频等发布在微信中,学生能即时收到教师发布的任务。教师也能及时收到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有效地缩减了课堂时间,打造了高效课堂。以《狼》课堂为例:
(1)字词检测,读懂文义。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在微信中发布课堂字词检测小链接,让学生当堂检测,梳理文义。或者在微信群中发布重点句子的翻译,让学生在群中发布自己的答案,使同学们都能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答案,根据学生答案,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2)感知课文,理解故事。教师在微信群中发布问题,学生通过微信群输入自己的答案。
(3)品析语言,感悟形象。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语言,从中总结人物形象。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学生从段落作用、人物形象等角度,在微信群中发布自己对这段话的评析。
(4)形象升华,主题探究。“狼”仅仅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吗?它的形象有何现实意义?在微信群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得出课文的启示。
(5)课外延伸,拓展思维。教师可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共享功能,在朋友圈中发布与狼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源,让学生全方面了解狼的特性。
3.课后复习拓展环节设计
教师可将古诗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古诗主题分类、文言知识等学习资源进行汇总,创建一个古诗文学习公众号,在其中不定期发布课外拓展知识或学习资源。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号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将自己的古诗文朗读音频等上传共享,既创新了学习方式,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