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新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展教学渠道与途径,也能够为学生构建了更新颖、丰富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创新能力,促进其个性特点、学习优势的全面发展,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高中语文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改革原则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来讲,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始终遵循以学生、学校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注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要求在各个校本课程改革环节中的贯彻落实,对于开发、研究的自由与规律,教师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对地方特色做出全面考虑,充分遵循因地适宜的原则,从而使其校本课程能够将本校特点全面地体现出来。此外,校本课程改革还应始终满足语文学科的特点,真正做到灵活性、计划性的有机整合。
二、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通常都是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载体与蓝本来进行的,但要想让学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就不能只局限于此。因此,在校本课程改革过程中,其教师应注重课堂拓展,并结合实际情况,着重从文本写作特色、主体构建等方面来优化教学环节,积极引用大量真实、详细的材料来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积累更丰富的课程素材。如,某位教师在讲解《咬文嚼字》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就对这篇文章题目的感情色彩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其中蕴含贬义思想,不是非常恰当。对此,教师就可以联系讲解老子的“大智若愚”,以及庄子的“呆若木鸡”等相关故事,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咬文嚼字的探究活动中,以此来为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
又如,在讲解《祝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祥林嫂”为主题,开展关于祝福与家乡过年风俗的探究学习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其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做出深入钻研,获得课堂教学中无法积累到的知识、体验,进而推动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三、强化时间制度保障
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相关工作时,都未投入足够的时间、经历,这也是各学校校本课程改革一直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文化修养有待提升,以及课程改革技能有待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也是制约校本课程改革品质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很多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都未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发展特点做出综合考虑,严重阻碍着课程开发实效性的显著提升,管理缺乏规范性,进而导致课程开发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另外,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讲,其往往承担了太多、太重的教学负担与压力,再加上校本课程改革,很多教师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各高中应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制度保障,并通过构建完善的“校本教研”“学生家长委员会”以及“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以此来确保各项改革工作的高效、有序落实,真正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教师沿用的较为传统的教学策略,以及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学手段,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课程开发等工作中来,以此来有效拉近语文教学、高考之间的距离,推动应试、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树立信息化课程观
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各种新颖、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其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对此,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应积极树立信息化的课程观与知识观。首先,其教师应注重语文课本、网络世界之间的科学联系。
如在讲解《祝福》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将其融入到班级论坛中,让学生进行浏览与拓展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了解,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其次,在师生探究、沟通过程中,其教师也要对其做出正面、积極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始终采用一种正面的姿态去探索网络世界,从中学习、积累到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品行。另外,在授课实践中,其教师也应该积极引用各种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在构建生动、高效语文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积累到更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