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共享幸福课堂

2017-06-09 12:58李晨媛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学情境中职学校

李晨媛

摘 要: 古诗语言大多含蓄、多义、隐喻、跳跃,中职学生因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读不懂也不愿意学。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诗歌的刺激物,把学生带到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受到幸福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古诗教学 教学情境

幸福是人类永远不断的追求,语文课堂同样追求幸福。“幸福的课堂”应该教师情满课堂,沉醉其间,学生兴致盎然,乐在其中,教师教有所乐,学生学有所获。但在中职古诗教学中,因诗词语言大多含蓄、多义,中职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发现不了作品的弦外之意,韵外之致。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诗歌的刺激物,把学生带到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受到幸福课堂的魅力。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诗歌的诗情诗境,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自然然地感受诗歌文化,真真切切地同古人谈心,简简单单地进行沟通理解,轻轻松松地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

一、巧设导语

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若掌握各种导入技能且运用得当,则不仅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如教学《登高》这首诗时,由于学生对杜甫生平了解不全面、具体,感情不容易投入,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他已经满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對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就是杜甫。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凄寒、萧瑟的环境,进入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悲凉氛围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便容易得多。

二、还原生活

诗歌来源于生活,是前人的政治历史、生活习俗、社会情况在诗人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但毕竟离现代生活久远,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授课时可以联系现代生活创设情境,把诗歌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走向历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讲授《诗经·伐檀》前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该诗主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引导学生创设了两种熟悉的生活情境:1.普铣实习,每做一个工件的时间都很长,也很辛苦,要经过设计,计算、备料后才能上车床,开始做后,往往在工位上一站就是两三天,还要小心翼翼,严防出现事故,可是当你好不容易将工件完成,却被班里的小霸王抢去,写上自己的名字,批了分数。你是什么心情?2.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辛劳一天,却赚得不多,面对高昂的学费,你决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却不幸遇到黑中介,生活费被骗光,工作却没有着落,你想到了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斥责他们的不义行为;有的睁大了眼睛左盼右顾,好像在寻找“对手”以宣泄心中的愤懑。这时我板书课题《伐檀》,学生恍然大悟,很快深入课文内容,激愤地读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很快地熟背课文,我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借助媒体

直观教学最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诗歌的旁证与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诗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图片

诗歌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句句优美精练的语言,更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认识,让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易于接受和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如在讲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时,作者因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农村生活而放弃官场仕途。学生对这种行为难免有些困惑,这时可以借助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那么安详、舒缓、柔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一幅幅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有趣味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形象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了意境之美,也便于学生通过感受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与诗人在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进而体会他摆脱“樊笼”、“尘网”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

2.音乐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名曲旋律不但能渲染氛围,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体验诗作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老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教学中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播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遥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视频

音乐和画面都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意,视频通过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共同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例如现在有很多根据古诗词改编谱曲制作的FLASH动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柳永《雨霖铃》等。优美的动画、悠扬的旋律,立即将人们带入诗歌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甚至学生还不禁跟唱起来。又如讲授《望庐山瀑布》,诗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为了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庐山瀑布视频: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那轰隆隆的水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时而还伴着那雄浑急速的钢琴曲刺激着他们的听觉,诗中的情景全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致勃勃。

四、转换角色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戏剧那样易于动作表演,但遇到形象性很强的诗仍可让学生表演。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自发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还能很快理解。

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我让学生一个扮演诗人,一个扮演童子,根据诗意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先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诗人的感情:“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变成了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又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让学生选择能体现诗句内容、表达诗句情感的对象,然后试着充满情感地说这句诗。结果大部分學生对诗句的理解深刻准确。有的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互相鼓励,有的是家境困难的同学互相同情,有的是身体孱弱的学生互相支持。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底子薄,功底差,学习兴趣低,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和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叶茂蓉.如何做好中职语文教学导入[J].新课程·中旬,2013(8).

[2]苏丽娴.利用多媒体平台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3(2).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教学情境中职学校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