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处理伺机巧用

2017-06-09 18:39吴敏飞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吴敏飞

【摘 要】课堂生成性资源从产生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问题式”和“结论式”两大类。要有效把握这些资源并得以充分利用,必须加以分类处理,并寻找到合适的时机巧用,在应对“问题式”生成资源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处理“结论式”生成资源时,则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辨,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由此,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有效和丰富多彩。

【关键词】问题式生成资源 结论式生成资源 应对策略

根据课堂生成性资源产生的形态,我们可以把其分为“问题式”和“结论式”两大类。“问题式”生成资源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时,主动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根据“问题型”生成资源的问题指向性,我们又可将其细分为“发问型”生成资源和“质疑型”生成资源。“结论式”生成资源指学生在经历了学习模型的建构后,结合自身的认知对知识进行重组,主动得出的和新知相关的某个结论。从“结论式”生成资源的正确性来区分,又可以细分成“正向型”和“错误型”。在应对“问题式”生成资源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处理“结论式”生成资源时,则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辨,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类生成性资源及应对策略进行例谈。

一、问题式生成资源应对策略: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一)“发问型”资源——将计就计

思维从问题开始,有问题才有思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疑敢问,积极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1】

例如,笔者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临近结束时出了点小小的意外:在邀请同学们到我们学校来做客时,大家都很高兴地响应,唯独有个小男孩嘀咕道:“我从没有去过溪口,怎么找得到你们学校呢?”当时大多数学生没有听到他的话,笔者本可以顺利转入下一个练习环节,但是这名同学的嘀咕声却让笔者灵机一动:何不将计就计,让同学们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

于是,笔者在黑板上的格子图内出示了溪口小学附近的地图(如下图),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下面三个问题:①溪口小学在地图上的位置是( , )。②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③同学们如果想去溪口小学,在汽车站下车后,可以怎么走?

问題一出示,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讨论中明确了去溪口小学的多条路线。如此一来,既帮助那位男孩解决了难题,又巩固和应用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像这种学生的课堂发问可遇而不可求,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与好好利用。面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不妨“将计就计”——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其进一步挖掘,随机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以变应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型”资源——抛砖引玉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一闪即逝的智慧火花,甚至是“灵感”,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在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后,因为课前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有疑问,所以教师再次发问:“现在你相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吗?”本以为学生会心服口服,没想到还有学生一脸疑惑地说:“老师,刚才我们只是验证了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问题一出,全场哗然。台下听课教师也纷纷议论,不知该教师会如何收场。上课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质疑略一思索,马上话锋一转:“我们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图形来验证。”随后,他在黑板上出示了一个长方形,提问:“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360度。”“那我们就利用长方形来小组合作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一番操作和讨论之后得出如下结论:

经过这一番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的过程,每名学生都对这个结论不再怀疑,真庆幸这位教师没有放弃这个绝好的教学时机,更要感谢这个来自课堂的异样声音,是它让这节课增添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常常会因为认知的差异而表达出不同的见解,这种充满“质疑”的问题往往容易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教师可采用“抛砖引玉”之计——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胆略,应对学生的质疑,把问题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证明,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结论式生成资源应对策略:引发思辨,加深理解

(一)“正向型”资源——锦上添花

陶行知曾告诫我们:“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学生的世界充满奇思妙想,在数学课堂里也不乏学生对某个认识内容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案例3】

数学课上,笔者在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当在黑板上示范“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时,突然听见台下有同学窃窃私语声 :“老师,我们有个方法比你更简单!”

“真的吗?说来听听。”笔者饶有兴趣地说。

“你说为了让角的边和量角器的刻度对得更精准,要先把角的一条边延长,这样太麻烦了!(事后笔者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学生画延长线时易画歪,反而令量的度数偏差更大)我认为可以直接把直尺放在量角器上,把角的边和量角器上的刻度对准,就可以读出角的度数了。”

笔者马上请这两位同学上台演示操作方法,并让台下的学生通过两种方法的比对来评判是否可行。通过操作后,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认可这种自创的方法,后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采用这种方法量角易操作且正确率高。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课堂上,他们奇思妙想,常常会出现许多创意型结论,我们应及时捕捉放大,使其为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二)“错误型”资源——妙手回春

在教学时不管教师怎样避免,学生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型生成资源,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案例4】

在学习了简便计算354-199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这样进行计算:354-199=354-200-1=153。笔者并没有急于指出这是错误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学生发现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可还有学生表示不理解,觉得自己原来的做法是有道理的,199不就是200-1吗?计算结果怎么会错?以上简便计算过程中应用的减法运算性质,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果不是自己反省过来,此类计算对他们而言还是稀里糊涂。于是筆者组织学生先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想清楚每一步计算的依据,再分析探究错误的原因。经过反思,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了错误的原因。

(1)把354-199改成354-200-1相当于减去了201,正确的应该是354-(200-1)。

(2)354-199改为354先减200,是多减了1,应该要加回来,算式变成354-200+1才对。

(3)举例说明:买东西的时候,如果要付199元,拿出200元,还得找回1元……

通过这样的找错、改错,学生再计算此类算式时,错误的概率大大减少。

当课堂上出现“错误型”生成资源时,我们教师要适时抓住学生的“歪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请”出真理。让学生在体验争议、交流、演绎、推敲等思辨过程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思维空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妙手回春”之功效。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类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契机,厘清差异,区别对待,合理利用。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将更多的个人经验融入学习中,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陈小丽.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J].新课程(下),2011,(04).

[2]周新建.如何处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J].小学时代, 2009,(11).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溪口小学 314000)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