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涵
摘要: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脱离教育特性,将小学的教育模式和学习内容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成为类小学化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威胁之一,从现实角度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试”文化的潜移默化、家长“望子成才”的期望、民办幼儿园追名逐利、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制约和教学责任意识薄弱这几个方面。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小学化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其著作《人的教育》中强调,幼儿教育应是在幼儿游戏中辅导。幼儿园应该是幼儿们的游戏乐园,是幼儿们健康成长的快乐之地。但大多数幼儿园忽视在游戏中的教学原则,开设多种课程辅导班,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使幼儿教育异化。这种提前教育或越龄教育显然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无异于揠苗助长。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
为了探究处理“小学化”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不少学者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给予了解释,如黄绍文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把幼儿当学生来培养,但实践中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金日勋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教育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教育标准看齐。可以看到学者对“小学化”的认识有所差别,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脱离教育特性,将小学的教育模式和学习内容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成为类小学化教育,是超越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现象,具有功种性质。从形式上,幼儿教育倾向小学教育,失掉幼儿教育的独立性,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标准上向小学教育看齐;从本质上,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超前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它带给幼儿教育实践更多的是失序、混乱、反常和病态,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要深入认知幼儿教育“小学化”,还要明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问题。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两者具有各自独立性,幼儿园“教养并重”,课程内容是综合性的,将多领域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主体的方式呈现;以游戏的方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则以教为主,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课程体系,主要在教室内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每个教育阶段的特点不同,那么,提前教育而非从幼儿教育自然过渡到小学教育只会危害儿童的成長。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生存土壤
(一)“应试”文化的潜移默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文化根深蒂固,重视知识技能和智育,注重评价结果,依赖考试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校的教育形式。同样,“应试”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我国的应试升学体制,使家长和教师更看重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更看重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这种‘应试教育的压力已经从中小学开始蔓延到幼儿园,致使幼儿在社会和家长的高压下,背负与其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完全不相称的重负,使这枚含苞待放的花朵无力绽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园的孩子耳濡目染着“将来成为学习优异的人或考取好学校”的教育文化,幼儿园教育者也会将幼儿视作未来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者”。幼儿教育“小学化”正是对“应试”文化的一种呼应,提前让儿童进人或适应“应试”教育环境,不仅不会让儿童获得自由的成长,还可能使儿童过早产生厌学心理。“应试”文化伴随高考、中考而难以消弭,必然渗透到学前教育,这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社会环境。
(二)家长“望子成才”的期望
很多幼儿家长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在进入小学之前打好“底子”。幼儿家长非常重视幼儿学习数字、识字、画图,一方面是上幼儿园能够“物有所值”,一方面是家长的比较心态,习惯在很多场合展示幼儿所学。媒体网络甚至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天才儿童的实例,也刺激着幼儿家长期望幼儿学到更多的东西,变得“高人一等”。因此,家长常常要求磨炼幼儿的记忆力、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教育具有小学色彩。家长的期望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制约和教学责任能力的薄弱
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行业对人才的吸引不足,幼儿教师就职门槛较低,也就出现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状况。目前,在农村地区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难以得到保证,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的职前与职后的培训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薄弱。而且,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缺乏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很容易走“小学化”的教育路线。
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揭示了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问题。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面临多重利益,有幼儿利益、家长利益、幼儿园利益和社会利益,而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利益放在第一位,即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过“在当今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这种功利主义心态的表象就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表象的背后可能是幼儿教师面临教学责任冲突时进行了不合理选择,推卸了本该自觉承担的教学责任”。也就在多重利益面前选择了家长利益或幼儿园利益。幼儿教师选择了妥协,也是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种妥协。
(四)民办幼儿园追名逐利
学前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前景,民办幼儿园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吸引生源和获得利益,许多民办幼儿园并没有坚持教育立场,而是将幼儿园变成名利场。民办幼儿园常常花样百出以迎合家长需求,开设大量的课程,如英语、奥数、珠心算、画画等等,给家长形成错觉,通过学习多种课程,可以开发儿童的巨大潜能,能够变得更为聪明,甚至成为神童。这是一种以利益为目的的虚假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些课程的难度超越了一般幼儿的接受能力;即便幼儿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也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潜在危害。结果会使许多儿童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恐惧或反感心理,束缚了儿童充满生机活力的天性。民办幼儿园过度谋求利益,加速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endprint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方式的解读
(一)幼儿园放弃小学教材使用
幼儿教育一贯主张“以玩为主,以教为辅”,发展儿童的天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约束。为了使儿童达到最大化的“自由”,幼儿园不设学科课程,同时,不少幼儿园选择放弃教材的使用。其中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适应学前教育制度的变革,应对教育部门突击检查,避免在法律上的惩罚;二是拒绝使用包含小学内容的教材,可以防止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从目前的教育政策来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对于幼儿园改变教育模式有一定的作用。
教材是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是儿童借以认知客观世界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单纯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而对教材弃而不用,具有片面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订与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出现了相似或一致的情况,加深了人们对教材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误解。随着现代儿童智力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4-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消化小学教材部分简单内容,如果当儿童有意愿和能力了解较多的数字、字母、汉字和图形,那么舍弃教材不仅影响儿童的发展,也影响家长的需求和愿望。因而,拒绝幼儿园过度接触小学教育内容不是拒绝教材的使用,而是创造出具备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教材。相比小学教材,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更具隐蔽性,它才是处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关键目标。
(二)对幼儿园进行突击检查和监督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需要必要的政策法律的支持,在教育政策中已经明确提出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此有明确的说明。但事实上,教育政策法规对许多幼儿园的限制和影响是有限的,除了幼儿园管理者缺乏自觉意识,教育行政手段的力度极为薄弱。由教育部门组织的调查组经常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主要对辖区内的幼儿园进行现场检查,就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小学教育内容和小学教育方式进行检查。尽管这种形式的检查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基本是一学期或一年检查一次,调查过程较短,调查结果处理较轻,总之,这样突击性的检查不具有长期监督的效果。除此之外,家长的监督与举报也是重要途径,不过大多数家长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幼儿园异常的教育现象置若罔闻,甚至许多家长支持幼儿教育“小学化”,家长举报的情况很少见;即便检查组对举报进行核实,处理结果一般也要求幼儿园进行反省和改正,或者进行罚款,缺乏根治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效果。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采用法律方式处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流于形式。
四、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观念引导行为,正确的观念导向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导向着正确的幼儿教育行为。幼儿教育的宗旨在于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供儿童适合的教育,保证儿童能够快乐成长。因而,幼儿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儿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不是在起跑线上累积优势,不是纯粹为上小学而准备,也不是满足家长的期望,而是让幼儿在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下,以保教为主,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幼儿教师或家长必须认识到幼儿成长的独特性,尊重幼儿主体性,防止超龄教育,将小学教育强行加入幼儿教育;教育部门和媒体应广泛宣传,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强化人们对幼儿教育的科学认知,要让幼儿在特定年龄接受适当教育。
(二)开发幼儿教育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形成幼儿教育独立性
幼儿教育是具有独立特性的,应该与小学教育区别开来。幼儿教育针对的是3-5岁或4-6岁的儿童,按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和缺乏守恒思维等特点;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表现出摆脱自我中心、思维可逆性和守恒思维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不同的,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区别于小学教育,保持独立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幼儿教育活动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在教育课程内容方面,要保证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儿童的心智发展。具体来说,应该不设学科课程,避免小学内容的渗透,将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板块,以游戏和手工活动为主,知识学习为辅,内容要丰富、有新意,以增加儿童参与的趣味性;在教育方式上,要仔细观察儿童心理特点,把握其行为习惯和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儿童,一切教育行为应该建立在儿童的快乐和兴趣的基础上,使儿童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
(三)妥善处理幼小衔接问题
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势在必行,但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屡禁不止有着多种现实原因,尤其要照顾到家长的需求,需要从理想的解决路径转变到合理的解决路径。
在讨论幼儿教育衔接小学时,盖笑松教授认为,“大班儿童可以采用不同于中班、小班儿童的学习方式,即中班、小班儿童适合游戏化、生活化的活动,大班儿童可以适度地采用小学的学习方式。”因而,防范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针对较低年龄阶段的孩子,如3~5岁的儿童。对6岁儿童,在幼升小阶段采用适当的小学学习方式是有合理性的,在脑力上,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能力接受一定的小学基礎知识;在心理上,让幼儿适当接触小学一年级的部分简单知识,在升入小学一年级之后,对于新的知识内容有熟识感,可以促进儿童适应小学教育环境。
除了幼儿的知识学习问题,还要努力让儿童在心理素质、生活和交往等方面做好准备。家长或幼儿教师需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可以带幼儿到小学参观和体验,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
(四)加强政府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制度
首先应该完善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提高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从以往的表现来看,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足,仍未将学前教育视作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促使许多幼儿园的创办和管理出现大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将学前教育纳入管理范畴,积极整顿幼儿园。政府部门不仅要出台政策文件,还要加强政策的执行,实施长期有效的监督、调查,对违反政策的幼儿园予以惩罚。
其次,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是公共教育事业的范畴,因而,需要得到政府机构和社会的积极支持。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所以,需要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制度,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技能和教学责任。
五、结束语
在较为偏僻和经济较差的地区,幼儿教师工资较低,普遍学历较低,理论知识不足,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吸引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同时,也要创办幼儿教师培训机构,为当地幼儿教师免费提供职前或职后的培训课程。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