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在编校合一模式下提高编校效率

2017-06-08 02:03贾睿茹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效率

贾睿茹

摘要:编校合一作为一种工作模式,目的是确保出版社能够输出质量精良的出版物,本文从编辑和校对的历史关系出发,探讨两项工作的关系和区别,并从三个方面对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如何提高编校效率给出建议。

关键词:编校关系;编校合一;效率

编辑和校对是图书出版过程中重要的两个环节,编辑的任务是搜集材料,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书稿的编撰,校对的工作则是对书稿政治思想性进行把关、比较不同篇章之间的差异性、要保障每个字词的适当使用以及形态准确。这两项工作具有不同的分工,但存在交叉和重复,是一个衔接紧密、缺一不可的整体,共同职责是出版质量精良的出版物。

一、编校关系以及编校合一概述

编辑和校对在我国古代具有历史同源关系,在传统出版业中,书稿编辑工作被称之为编修和编纂,书稿校对工作被称之为校勘与校雠,由此可见,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同处一个系统。西汉后期,刘向和刘歆父子第一次对古典文献的校雠规程做出总结,为编辑、校对的基本工作理论奠定了基础;铅版活字印刷兴盛的近现代,由于技术和理论的发展,编辑和校对在这个时期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三校一读、核红等技术的加入使得校对流程逐渐完善,此时的校对侧重于图书报刊印前的致讹、编辑排版等的技术整理工作,编辑工作也形成了三审制等一系列行业规范;现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使得出版工作更加简洁快速,提高了校对工作的效率,编校合一的工作被逐渐重视。

对于编校合一这一概念,笔者认为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顾问孙培镜先生给出的阐释比较合理科学,他认为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编辑工作在整理、编辑、撰稿成文之后,也要负责文稿的校对、录入等工作。随着业界对这项工作的进行,编校合一的模式也暴露出来一些弊端,例如,编校合一的模式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加重编辑人员的工作负担,不仅可能会削减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也可能致使出版物的质量大打折扣;此外,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素养,是否拥有可以用以校对的排版技能也成为衡量编辑人员的标尺。因此,就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在“编校合一”这种新型模式下,有效发挥编辑和校对的合力,提高编校质量以确保优质出版物的输出,笔者做出阐释。

二、编校合一模式下提高编校质量的方式

(一)编辑加工阶段,充分调动作者参与书稿编辑

对编辑而言,在书稿完成之前,要尽早关注作者的文稿,对文稿中语句不通顺、文字错误、量与单位不符合国际规定等问题及早反馈给作者,以便作者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能注意到同类问题,从根源规避在后期可能需要校对的内容;对作者而言,要在提交书稿之时,对书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汇总,例如,专业知识、陌生术语的说明,对可预见性的编校问题也需要提醒作者注意。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作者在编校时期的充分参与一方面可以减轻编校人员的负担,提高编校效率,避免文章定版后因为大幅度调整而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在尊重作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其劳动成果给予了充分尊重。

期刊《煤炭科学技术》在采用作者全程编校科技期刊模式以后,读者因期刊质量出现问题而进行的传统投诉明显减少,在新媒体方面,如编辑部网站及作者社交群组留言中几乎没有对编校质量的质疑,编辑部每年所做的作者满意率的问卷调查中关于编校质量选项的满意率逐年提升。

(二)校对阶段,采用科学方法,提高校对效率

传统的校对采用三校一读制度,即一般书刊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和一次通读检查,初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终校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终校必须由出版单位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新闻出版署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必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两项校对的基本制度。因此无论采用怎样的编校模式,都要贯彻落实校对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能够做到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校异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校是非”。笔者认为,在编校合一模式下,无论是编辑人员兼顾校对工作,还是原本从事校对工作的校对人员,都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校对质量。

首先,自校阶段要科学分类,严格操作。从本质上讲,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编辑在完成市场调研、选稿、组稿这一系列工作之后,笔者认为由编辑继续承担校对一职,能够在熟悉稿件的基础上打造精良的出版物,这也有益于编辑职业发展并为出版社赢得美誉。编辑在校对之时一方面要注意科学归类,可以将校对要素划分为不同板块,例如,各级题目、各项说明的内容及序码,页眉页脚,插图表格等,使得校对工作系统有序,不会太过杂乱无章;另一方面要严格操作,按照不同板块对文本中的标点错字、格式版面按照一定步骤逐一排查,既能兼顾全面,又能有所侧重。

其次,交叉校对要充分发挥编辑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交叉校对即两位编辑互相校对对方的稿件,目的是将编辑自校之后的稿件进行再次排查,在编校合一模式下采用交叉校对能够打破一本书责任编辑在校对环节的思维定式,在高效的基础上提升准确率。笔者认为这个环节非常注重对编辑能力的考察,从职业素养来讲,校对自己不熟悉的稿件需要编辑拥有广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编校合一模式下的编辑需要拥有十八般武艺,学识技能样样精通,需要注意的是,交叉校对环节中同样可以使用上文所述的科学分类,在同一标准规范下运用不同的思维来检查,更容易发现不妥之处;从道德修养来看,校对是一项任务繁重却需要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尤其对于他人的稿件,需要清晰的思维和认真的态度,这是一个编辑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三)提升编校质量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来看,要树立编校合一的价值观。用编校合一的方式来处理稿件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保证书稿的质量。传统的编校工作中,存在“重编轻校”的工作倾向,甚至是在职位上编辑高于校对这样不正确的工作意识。要想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下提高编校质量,理念方面的改变是首要的,将编辑和校对两项工作放在同一高度,保证两项工作的独立性和连贯性。出版社要招聘并培养集学识和技术于一身的新型人才,为出版社注入新鲜的血液,从价值观方面做出调整与改变,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方能奏效。

客观来看,编校合一要与时俱进。出版社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和管理规定,图书的编校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出版社的形象与信誉,要对图书质量予以高度重视,依据《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根据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从人员配置、内容分工、質量检测等各方面不断做出调适;此外,要合理引进并使用新的技术,这会大大提高编校效率,目前在校对方面,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得到了应用,例如,OCR文字识别技术为出版物数字化做出贡献,业界也在不断摸索在编辑环节的数字技术。

编校合一是出版流程中两个环节的调整与结合,为的是提高编校质量,进而确保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社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不断权衡,做出最优的配置。endprint

猜你喜欢
效率
将数与形结合,提升解答与圆相关的最值问题的效率
巧设情境 提升课堂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图书馆短视频运营效率评价研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带有缺失数据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效率神器吹响成功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