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解构与实践

2017-06-08 15:43陈宽荣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解构教学实践

陈宽荣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表述。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学做”三者是“一件事”,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对“教学做”进行解构,并获得对“教学”“学做”“做中学”更准确的理解,可以让“教学做”真正地“合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解构;教学实践

“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阐述的重要思想,陶行知先生在阐述教学做合一的时候,强调这是生活现象以及教育现象的基本性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在教学中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时至今日,笔者以为这一思想仍未过时,且需要结合新的教学形势赋予新的理解。显而易见的是,陶行知先生在阐述教学做合一思想及其相关说明的时候,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联系思想,其强调教学做不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自然要强调将“教学做”当成“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则可以采用解构的方式,进一步理清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教学做”原本是指“教”“学”“做”,并强调三者合一,那这三者如何才能合一呢?其中是否应当包含教学、学做进而到达教学做合一的过程?笔者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事实表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遵循这样的思路并理清,那将对教学产生更有益的启发。本文试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实践。

一、教“学”,教育视角下的古老智慧意蕴

关于教学的意义阐释,笔者最赞同的还是“教学生会学”(而不只是教学生学会),也就是“学”才是主要的,而教只是促进学生“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也是如此,至少在今天以生为本的理念之下,学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而所谓的“会学”,又可以用古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解释,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有思之学方为真学,也才能学会。而这与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读死书,死读书”的思路也是一致的。

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有教师认为该内容的重点是“意义”与“性质”,因此其应当将教学重心放在用数学言语描述小数之上,只要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某个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即可。问题在于,这样的“表达”有可能是学生机械模仿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学。从教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本课如果采用同化的教学思路,是可以让学生在思中学并学会的。这里可以利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进行教学:用幻灯片投出一个刻度尺,然后针对其上的“1”厘米这个刻度给出分数表示与小数表示,即米与0.01米,然后让学生任选其他两至三个刻度进行判断。由于有已有事例作为参考,因此学生只要找到其中的规律:1厘米就是米,而米又可以写成0.01米,那么其余刻度所对应的数值即可给出相似的表示。这样的过程不需要教师太多的干预,只要让学生观察、分析、模仿即可,而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的学的过程,待这个过程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之后,学习就算真正发生并圆满结束了。

这个过程虽然没有显性的教,但这种不教而教却是真正的教,因为教师实际上给了学生示例,这是隐性的教,给了学生问题,这是激活学生思考的必要举措,给了学生肯定以及激励性的评价,这是对学生学的过程的肯定,是讓学生获得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环节。经由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一个既思且学的过程。这是真正的“教‘学”。

二、学做,数学活动新理念的朴素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活动”这一概念。什么是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并不只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肢体动起来,真正的数学活动应当是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学生在活跃思维的驱动之下产生肢体动作。小学生并非天生具有这种本领,也就是说,“做”也是需要“学”的,因此数学活动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中的“学做”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做”并不是简单的模仿着做,因为“学”与“模仿”还是有差异的,前者包含了学生的思维参与,而后者往往只是动作的模仿。知晓了这一点后,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边学边做进而会做,就可以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一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是: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此类问题时所用到的列举策略。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预设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更多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尝试去“做”。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看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是用笔在草稿纸上画——尽管这个画用的是图形,但学生头脑里的思维却是“做”的思维,是个例尝试的思维。这就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起点,所以这也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

笔者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基于自己模糊的思考在草稿纸上构思自己的长方形。当学生以为自己画出的图形面积最大时,却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发现别人的面积往往比自己大,这时学生显得十分沮丧,低下头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教学实践表明,半数以上的学生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越来越完整,他们会发现盲目猜测是没有依据的,也很难猜到正确结果,即使猜到也不能说明自己很厉害,可他们又确实寻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可能性”的角度去思考,而学生有了前面的探索,此时几乎是一点就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尽管没有画出严谨的表格,但已经能够尝试从长最长、宽最短的出发点开始,逐步列举可能的长方形并计算其面积了。这一思路是在教师的帮助之下由学生自主发现的,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生“做”的过程,只不过这个做是借助于想象表象来完成的,其与给学生提供火柴棒的做没有实质性区别。

也正是经历了这个过程,所以当笔者总结这一问题中最核心的策略——列举时,学生也就有了那种先“恍然”后“大悟”的感觉。

谈到“学做”,就不能不提“做中学”,做中学是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而陶行知先生作为杜威唯一的中国学生,也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考虑到做中学更多的是面向自然科学,因此这里只做简述。应当说这一简述也是必要的,毕竟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从小学阶段开始,让学生体验做中学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

做中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里需要辩证地理解做中学,做是学的途径,学是做的目的,且这里的做应当是一个真正的体验过程(与上面借助想象表象进行思考有所不同),学生必须手中有物。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对于部分学困生(无法形成想象表象,只好借助实物),可以事先准备好火柴棒,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进行尝试,这个“做”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切实的体验过程,可以省掉一些思维上的麻烦,最终达到相似的教学效果。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三、教学做合一,解构是为了更好的建构

最后回到“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上来,应当说上面结合概念的解构,进而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角度寻找对教学、学做的适切理解,都是为了更好地建构对“教学做合一”的整体性认识:

第一,一个生态的课堂应当是教、学、做俱全的课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不能完全依靠逻辑思维去构建数学知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数学知识是在教师的“教”之下经由学生的“学”与“做”才完成的。同样,这里依然要强调“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与“做”的,而无论是“学”还是“做”,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只有有了思维参与,才是真学、真做。

第二,“教学做合一”应当具有一种生活意味。“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思想,其对生活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而课程改革也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要将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多地植根于生活及生活经验之中。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素材就是从生活中寻找的教、学、做的素材。建构小数意义时用到的米、分米、厘米等知识,不妨以生活中的米尺为载体,而第二点所提到的火柴棒,亦是生活素材对学困生建构数学知识的支撑。

第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建构对“教学做合一”的整体性理解,原本也有不将教学做三者截然分开的意思。对于这样的教育思想,解构是教学研究的手段,而其是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到了课堂上,有时不必从时间角度或学生思维角度将教学做划分为三个部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明白了这一点,小学数学课堂就可以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之下变得更加完整。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解构教学实践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