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写”与“改”

2017-06-07 10:46范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品文应试周记

范婷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是学生难以克服畏难心理。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难以下笔,最终只能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应付考试而一味地憋话凑字数。因此学生常常缺乏写作热情,呈消极状态,甚至有畏惧心理。二是作文训练偏向应试教育。初中作文训练一般为命题作文,这种指向性本意是给学生以方向,但不少同学却认为给定的题目本质是一种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应试作文存在许多隐性要求,学生一旦步步考虑应试要求来写作,兴味也就所剩无几了。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与时俱进,改革更新。

二、关于“多写多练”与“少写精练”的争议

“多写多练”自古以来就是学写文章的不二法则,许多教师和家长也都认为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掌握写作技巧,最终写出一手好文章。从写作教学的实践性出发,写作也是要经常历练,养成写作习惯的。初中生主要是在作文课上接受集中的作文训练,但往往一提到作文课,学生最先苦恼的是怎样完成一篇600到800字的作文任务,这类学生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先失去了写作的热情,也就很难再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多写多练”更是成了学习负担。考虑到这一层面并结合教学实践来看,不少人更提倡“少写精练”的做法,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提出“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可见,梁先生也是不提倡“多写”的。确实,如果写作作为硬性任务而成为学生的负担,那学生必定会消极敷衍,好文章也就无处可得了。在以“少写”促成“精练”的过程中,评改是必不可缺的步骤。评改绝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死板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而是教师讲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进行修改再创作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指导,帮其改掉写作中的一些弊病,促进学生写作上的进步。只有做好准备,把文章写好了才能少些改动,否则写再多的“交差”文章都是在做无用功,教师评改作文也不过是在做反复而徒劳的工作。但笔者认为“多写”与“精练”之间并不冲突,而在于“多写”不能是多写毫无思想的长文,正确把握好写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协调“多写”与“精练”之间的矛盾。其实,作文训练的不必拘泥于写长文,小品文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

三、合理利用小品文来协调“多写”与“精练”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小品文一般篇幅较短,适合学习仿写,并且小品文是从外形长短来定义的,因此小品的内容性质是完全自由的。也就是说,在练习小品文的过程中,学生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可以进行自由地表达。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中提到练习小品文“可以为作长文准备”、“能多作”、“能养成观察力”、“能使文字简洁”、“能养成作文的兴味”。用多写小品文来代替多写长文,可以帮助学生们减轻怕写作文的心理,没有了抵触写作的心理,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写作中成为一个积极的诉说者。在各类小品文中,日记是初中学生最常接触到的。当然,并不是要求学生每天都写日记,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把日记作为自己的日常记录。但就教学实际情况来讲,日记衍生为周记会更加易于操作。周记同日记一样没有特定的格式要求,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写自己有话写的话题,这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命题,确定写作中心。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也是实现“先放后收”写作教学策略中“放”的过程。学生一旦有了写作兴趣,作文也就不是难事了。周记在字数内容要求上都比较“放”開,但也有其原则。周记的首要要求是真实,即遵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作要求——立诚。“日,记是实生活的记录,日记的文字可以打破一切文字上的陈套;要作好日记,非体会吟味实生活不可”。周记记录的是学生一周内学习上、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以“立诚”为根本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从细节入手,观察到生活的侧面。以多写“周记”来实现多写多练,就要求鼓励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来增加课外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但考虑到现实教学情况,初中生的学习时间也普遍较为紧张,教师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就要考虑到结合阅读教学来指导周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专题都有一个人文话题,充满了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题话题进行人文探究,也可以与专题内具体课文的主题思想进行对话。写作训练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在周记中探究专题人文精神的过程,也就是对话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明达意的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生的阅读量是其写作的一个基础,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记使之成为课外阅读和习作练习之间的一个桥梁,鼓励学生在周记中记录自己的收获

周记中的读后感应该以学生自己的“感发”为主要内容,使其学会捕捉瞬间情感而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一来,即便是写同一本书的读后感,学生们的周记也是各不相同的,人人情感思想都是独创且无法复制的。初中生正是一群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需要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周记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自我形象认同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在学生内心动荡时及时给予疏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短少些什么,就给装进些什么。”也是这种“瓶子”理念,让一些教师把作文教学变成了应试的简单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忽略了作文训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这类教师把大部分课堂时间都花在讲授作文技巧上,作前准备虽然是不能缺少且必要的,但在这一环节用时过多、用力过猛也是得不偿失的。一如吕叔湘先生把教育性质比作农业,写作教学也是一个灌溉的过程,绝对不能花了大气力洒下种子后却任其生自灭,最终收获寥寥。因此,作前准备的讲授要适当,对作中指导和作后评改要适当予以重视。作后评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众多评改方式中,教师面批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课堂上留给作文评改的时间并不充裕,面批只能用于小部分学生。因此教师常常会采用多种批改方式相结合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尤其是实行新课改后,学生自改与互改的方式也被广泛采用。教师一定要紧扣本次写作主题,明确批改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批改时有所依据。周记篇幅较短,评改起来比长文容易许多,在评改方式的选择上也就灵活得多。教师可以把主要批改意见写在学生的周记本上,在课堂上利用片段时间来简单点评。也可以每周或双周专门选一两节课来集中评讲分享学生们的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情况进行选择调整。

写作中常说“先放后收”,如果说让学生写周记是“放”,那么教师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收”回来。以周记形式实现“多写”策略,那么初中学生一学期可作十几二十篇左右,这些篇幅不长的小品文都可以作为写长文的准备。教师每学期可以准备两到三次限定主题的作文课,学生可以把以往周记中的“得意之作”扩展修改成长文。作前指导是明确写作规律,分享一般写作经验的过程,而作中指导就是个别指导纠正的过程。初中生处于对文体形成初步印象的阶段,因此作前指导中教师必须明确区分文体特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不同的写作要求和方法。同时,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个别学生的写作问题就要依靠教师在作中指导及时纠正,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路上去。作文课上,在学生完成基本构思、列出提纲后,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口述并予以指导是不现实的。教师可在巡视后找几位同学口述写作思路,予以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纠正,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可以单独指导。文体本身不分优劣,但对于一般中学生来说,记叙文更好写一些,虽然写人写事一般不会跑偏,但容易过于面面俱到,行文过长,反而抓不住重点。也有学生爱写议论文,但却是好发空论,常常是满篇假话、空话、套话。于漪老师曾说:“要写好议论文,须去掉‘空的毛病,讲究一个‘实字。”在作中指导中,教师需要以学生想写的作文作具体说明。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协调“写”与“改”的矛盾时,主要需要采取措施来削减学生的畏难心理,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也不能以应试为标杆来教学作文,一味强调应试技巧而失去作文本来的意义,但也不可忽略应试作文的要求,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应试也是作文的用处之一。而应在日常语文学习生活中,加入小品文的多练多改多评,为写作长文打下坚实的语言能力基础。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作文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适当地“收”,使之符合应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法[M].北京:首都经贸出版社,2012.

[2]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小品文应试周记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写进梦里的周记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帮忙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周记辅导应符合学生的口味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