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杰+韦冬余
作文不仅是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体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现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受到高度的重视,其评分也占据语文成绩的重要比例,这充分体现了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当今的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生活性缺失这一问题。初中生作文生活性缺失主要是指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脱离生活,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本文试图对初中生作文生活性缺失存在的表征进行研究,分析表征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以给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促进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初中生作文生活性缺失的表征
(一)写作内容贫乏
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时,由于没有贴近生活的积累,往往没有足够的素材以支撑作文的完成。大部分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无法将生活中发现与观察的一些内容进行整理分析进而灵活运用,通常会出现思维逻辑混乱,案例叙述繁琐,素材和主题不契合等问题,致使作文达不到相应要求。甚至有些同学写作时东拼西凑,以此来达到作文写作的字数要求。究其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写作内容与生活脱节,导致写出的作文内容十分单调、空洞繁琐,比较贫乏。
(二)缺乏真情实感
当下,初中学生的作文,内容往往只是对华丽辞藻进行机械地堆砌,不是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真实感受与感悟进行展现,没有一定的情感融入,缺乏自己对作文主题的理解与认知,多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原因是一些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对于生活中的情感在寫作中的运用不够了解,所以只是将作文作为作业、课程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而非我要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由此,一些学生也就无法将生活体会、情感与作文相结合,而只是为了完成学习的任务去完成作文,不得不按照字数或格式的要求来组织语言表达,以求形式上的达标,这就很难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文了。
(三)写作方法固定
学生写作更多的是按照老师给的一些范例和模板进行写作,为了获得较高的作文分数,他们不断的背诵作文模板和一些优美的句子,在作文写作时尽量往他们背的模板上靠,根本不去理会写作的内容是否真实。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学生写作千篇一律、内容叠加等情况。于是乎,屈原在作文中不断去投江,陶渊明不断地去采菊种菊,李白不断地去快意人生,等等。这样的写作,虽然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可能达标了,但是学生写作水平等实际上并没有提升——往往只不过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事件、案例等不断进行套用,使得写作的真正灵感缺失。
二、初中生作文生活性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生活素材积累少
学生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学生自身对于生活认知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事情或案例的感悟较少,也没有进行个性化素材的积累,所以在作文的写作中总是感觉没有内容可写,更不知道该怎样切入主题。再加上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更多注重作文的成绩提升,所以往往会按照模板进行作文的内容添加,不断运用比较常用的案例,以保证作文可以获得保险分数。因此,作文的内容比较普遍地缺乏新意,也无法展现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由于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积累认知不足、感悟力差,不能够很好的对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但是可以体现真情实感的事情进行思辨,进而与写作进行联系。所以只能在作文中不断重复的运用相同的案例或事件,以此造成初中生作文效果不佳,写作积极性自然也不高。
(二)教师教学不太关注真实情感
很多教师在作文的写作中都只是关注相应写作技巧、格式要求等的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要求去执行,并不关注学生的作文是否表达了真实情感。再有,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会受到教学标准的限定,注重将学生的作文成绩按标准提高。由于写作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提升,大多数教师就不断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写作。这样虽然无法获得较高的作文成绩,但是也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基本保险的作文成绩,所以对于作文中真情实感的要求也就不断在降低。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为了可以获得一定的作文成绩,更加注重自己作文的语言、格式等,而不在意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也就变得越来越脱离生活。
(三)评价单一
首先是评价主体单一,初中作文的评价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依据,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很少参与学生的作文评价活动。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初中作文评价一般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让教师对作文进行相应成绩的判定,缺少学生的互评和自评环节。最后,作文评价时过多的注重形式而不太注重真实情感。教师做为评价的主体,是从其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要求出发,过多注重作文的构架、语句等是否在标准要求内,对于学生的真实感受不重视,甚至有时会因学生作文内容太真实而缺乏精美的语言表示否定。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不大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了。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他们开始在作文中大量运用名人事例和一些华丽的词藻,但因为没有真实的生活感悟,也就造成了作文表达生硬,内容比较空泛、苍白,脱离实际生活。
三、初中生作文生活性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他还写道:“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这都充分说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是写作的活的源泉。所以写作必须要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应该从课本中走出来,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自然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进行素材的广泛积累,进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1.自然生活
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融入自然生活,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伟大。学生在自然生活中,用心观察自然事物,用心体验自然环境,切实通过观察,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明确自然中的事物的真实体现。学生可以仔细观察自然生活中树木在不同状态下的反应,观察花鸟鱼虫等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以此丰富写作的描述,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更为细致深入,不再套用普通固定的描写格式,丰富内容和词汇。
2.校园生活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学生最主要的写作财富。为此,学生应该抓住这一有利资源进行生活素材的积累。比如,清明时节与同学一起去踏青郊游,归来后学生可以畅谈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整理成一篇作文。再比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元旦晚会以及各类竞赛活动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参加活动时的见闻感受写下来;过春节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写贺卡表达祝福,等等。这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给学生的写作积累了大量校园生活的素材。
3.家庭生活
学生在家庭中待得时间较长,可以充分地对家庭生活中一些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对父母、亲戚等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对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体会和感悟。学生还可以通过家庭定期组织的一些活动,不断与家庭成员进行交流,注意观察活动中人物的表现,进而在作文中进行生活化的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积累,面对作文写作时,就可以将观察与感受的情况进行真实描述,写出有生活、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4.社会生活
学生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与了解,进而进行思辨、分析和判断等,比如,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新闻时事的思辨和探讨,以此不断丰富对于社会生活的了解,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关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针对一些生活现象等进行思辨、发表评论,不断进行写作素材的个性化积累,进而不断提升作文的真实感,将生活化落实到位。
(二)以抒真情为宗旨,让学生有感而发
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上求真: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自己要重视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而且更要使学生意识到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些文章既可以是教材中的一些名家经典作品,也可以是一些学生佳作欣赏。比如,学生学完朱自清《背影》一课,学生会对散文中父亲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一幕幕难以忘怀。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平时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或者让学生回忆某一次出远门与父母分别时的场景,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深情地朗读文中四次流泪的语句,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紧接着再让学生提笔写作,这样学生自然会有感而发了。
2.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随笔之类的小作文,培养抒发真挚情感的习惯
这些随笔小作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创作主题,组织材料进行语言表达,对字数没有严格的要求,使学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随笔的内容或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或叙述身邊的琐事,或写诗赋词……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表扬。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小练习,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写作,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也在无形之中塑造了学生的独特个性。
3.教师还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
这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话,说真话,大胆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于永正老师在一节作文课中的启发谈话,他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从识我吗?”于老师一进教室就问。“认识!”小朋友喊道。“我姓什么?叫什么?”“你叫于永正。”说到此时,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课堂气氛立即轻松起来。在如此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情会变得很轻松,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与朋友谈心一样,这样,学生乐意与老师交流,也更容易说真话,讲真情。
(三)提倡多元评价,让写作更有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评价的建议提到:“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这一点就强调了评价的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具体策略如下:
1.评价主体多元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与家长或者社区组织等进行合作,听取众多方面的意见,共同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最终确定良好的作文评价。这样可以将作文评价的范围拓展,不仅评价学生作文的语言、架构等,而且也可以对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评价,采纳多方面的评价意见,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贴近生活,是否表达真实情感。从这些评价中将生活作文的要求与标准进行总结,使得作文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2.评价方式多样
一方面,可以实行学生作文互评的措施。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大体标准的指定,让学生之间进行作文的互换,互相进行作文的评价,指出彼此相应的优点与不足,进而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学生自我评价机会。让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阐述,以此明确所判定的成绩是否合理。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剖析,会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积极进行自我写作的完善。这对提升学生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着积极帮助,其写作的主动性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学生的写作会变得更有动力。
3.评价更注重真实情感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作文是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初中的学生,由于某些客观现实的原因,很多学生的作文仍然停留在模仿甚至抄袭的低层次阶段,他们写作文的目的不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评价的重心要转到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上。这样的话,学生才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愿意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就更有动力去从事写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2]杜芦萍、王奋勇.农村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浅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7).
[3]刘俊波.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6).
[4]张兴堂:生活化作文的思考与研究[J].语文建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