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
插图,作为课本的辅助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以其形象性、审美性和暗示性成为语文教材的一道独特风景。可惜其作用一直以来或被低估,或被忽略,或悲哀地沦为学生恶搞的对象。
网友恶搞的“杜甫”
网友及学生的恶搞令人心痛,更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学者的深思。该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认知、审美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课本插画的浓厚兴趣。如何借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插图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功能,让我们的课堂“图文并茂”,既有“诗情”也有“画意”,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求打通图文关联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插图,设计导入,初步打通图文关联
教授《边城》一课时,教师一改往日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背景的授课模式,而是结合文中《凤凰古城》《边城茶峒渡口》两幅插图,精心设计了一个导入并配了如下的一段导语:他的目光掠过纷纷扰扰的都市,一往情深地行走在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
是怎样的一方热土值得让大文豪沈从文痴心不改,用毕生的激情去描述它?歌唱它?在走进《边城》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的两幅插图……之后教师请同学描述两幅图的内容并各自谈谈看图赏图的感受。台下同学议论纷纷,兴趣异常,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我看到了远山,山下有树,树下有水,水边是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路边是层层叠叠、高高低低的吊脚楼,我猜这里应该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民风古朴……
教师接着说:“看来大家都陶醉于这两幅插图的美。那我们就来走进《边城》看看是否真的美得“文如其图”呢?
至此,图文开始有了勾连,学生也有了兴趣。同学们在好奇与想象之中进入了文本的分析与欣赏。这堂课过后,笔者在当天的教学日记里自我评价道:①设计思想:由图触情,以情激趣,由趣入情;②设计特色:紧扣课文,勾连图文,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识图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及片段写作能力。
二、巧用插图,串联课堂教学,进一步打通图文关联
众所周知,课堂环节需要合理的串联与过渡,生硬的串联会割裂文本的内在联系,使课堂失去节奏与层次感,学生也会因此失去继续探究的兴趣。
串联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巧用插图便是有效途径之一。如教师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事先设计的推进思路是从“技术特征”到“审美特性”再到“文化内涵”,当时,正是利用了文中所给的三幅插图实现了这几个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很好地串联起了整个一堂课。再如《动物游戏之谜》这一课,课堂上教师也是抓住文中所给的三幅插图做文章,组织教学,顺利地执行了备课时预设的“由現象到本质,由动物到人”的这一教学思路。
三、利用插图,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入打通图文关联
如何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秋之清、静、悲凉无疑是《故都的秋》的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插画,要求他们结合文章里的相关语句,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仔细地观察该图并把自己的体会、想象、联想写在卡片上,先同桌、邻座之间交流,之后派代表起来进行全班交流。就这么说着读着交流着,同学们渐渐有了感觉。一位同学写道:深秋季节,某个清晨或者黄昏,街道冷清,空无一人,这时那扇木门吱呀一声开了,然后一个故事开始了……另一位同学写道:我看到了一处冷清得有些悲凉的院落——寂寞的台阶,老式的木门,木门上的铜环和兽头,旧式的门楼,传统的琉璃瓦,院墙上的雕花,院墙内的那棵叶落殆尽的枯树……还有同学写道:春天的花好月圆固然够美,够艺术,但秋天的落叶我们也不要拒绝,因为它也是一种美,一种叫做清、静、悲凉的诗意……
是的,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时光飞逝,难免让人心生些许感伤,正所谓“春女思,秋士悲”,但这季节轮回,本为自然人生之常态,秋天也是诗意,也是美——一种叫做清、静、悲凉的美。图文关联,这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插图“能补文字未及处”之妙,更感受到了图文并茂、诗情画意之美。
四、运用插图,巧妙作结,图文一体
结束前文提及的《边城》一课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再次欣赏文中的那两幅插图,鼓励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湘西世界,走进优美的山水,走进淳朴风俗,走向健康的人性。在让人心醉神驰的画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这样的结尾不落俗套,紧扣课堂重难点,抒情唯美,余音袅袅。此外笔者还会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要求学生谈谈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一幅插图,或者组织一些有兴趣有绘画基础的同学给课文自配插图等,这些都是“打通图文关联”的有效途径。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插图理应被重视。此路漫漫,要想真正把这些想法做好做精,得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既得吃透文本,还得有些识图的本事,还要有相当的教学智慧,才有可能搭建起图与文的桥梁,实现课本插图的应有价值,不辜负教材编写者的一片苦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力.语文教学要注意教材的编写意匿——由选修课《高妈》的教学想到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