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

2017-06-07 10:19谢丹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周南奇偶双音

谢丹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短小精湛、节奏鲜明。在《诗经》中最为常见的是运用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的韵律为其增添了音乐美,灵活多变的词语也使其富有节奏感。把握《诗经》的韵律,并在教学中运用吟诵的方法解读《诗经》,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情感和整体风格。

一、《诗经》的韵律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除《周颂》中有8篇属于无韵诗歌外,其余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遵从了特定的押韵规则,每首诗都用韵字来整合韵律。韵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二指语言和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诗经》的韵律主要通过四言句式中两个音顿[1]的反复来体现。

《诗经》的一个四言句式之所以划分为两个双音顿,主要是因为《诗经》的绝大多数四言句式由两个双音词组或者双音词构成,而次要句式如三言、五言、七言等,一般也以双音顿为主,兼以单音顿或是三音顿。比如说《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羽”字和句末两个“兮”便是单音顿。再如《幽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如果慢读以上三音顿“一之日”的话,就还可以分为两个音顿,即“一之/日”。《诗经》中的非四言句式还不是稳定的,其中包含的节奏单位的数量以及构成形式也是有不同划分的。

从原始古歌到《诗经》,大多是由双音节构成“二言”,其句式的加长往往通过两字顿或者是二拍子節奏的组合来体现,但是其节律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如果“顿”的时间延长,那么其音律节奏就会被“逗”为两个二言句。比如《国风·周南·关雎》,松浦友久称这种节奏型为“二音一拍”的拍节节奏。四言诗因其二拍节奏,被灌为以汉语所形成的诗型里最单纯、安定的节奏结构。

二、《诗经》的句式特点

(一)句式短小、音顿单一

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湛。四言句式的短小由句式的言数和顿数偏少造成,它表现为节奏形式的单一。从音顿节奏来看,二顿四言句式内有两个双音顿的反复,这是构成一句诗的句式的基本条件。如果一句诗中只有两个音顿的反复,就一句诗而言,其韵律节奏就不会那么强烈了。在《诗经》中,短小的句式也通过奇偶句[2]形式、畸零句[3]形式来体现,这些句式都可以增强其韵律节奏感。

奇偶句指意思上紧密相关、节奏上相称即具有相同的顿数和言数的两个相邻的诗句,在节奏形式上有这样的特点:奇句末尾的语调微微上扬,顿歇相对较小;偶句末尾的语调下降,顿歇相对较大。由于这一特点,一首诗中的奇偶句式就能构成一种不同的节奏感。如《国风·周南·汉广》中的汉之、江之,泳思、泳矣,在一句诗中出现了两个音顿的反复,这就构成了一重节奏感;一节诗中有八个诗句的反复,这就构成了另一重节奏感;这八个诗句的反复又可以分成四对奇偶句组的反复,于是又有了另外一重节奏感。畸零句则是指《诗经》中不能与上下诗句构成奇偶句形式的一种句式,它可以在一节诗或者一首诗的开头或者中间,如《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前四句为两对奇偶句,末句为畸零句。

《诗经》除了句式短小之外,就四言诗而言,其音顿也是单一的。由于四言句式的两个音顿都是双音顿,没有奇数音顿和偶数音顿的变化,且两个音顿占有相同的时间,音顿后停顿得久差别就不明显,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呆板和僵硬。

(二)词句重复、节奏鲜明

《诗经》中存在较多相同字音的反复,统称为重复。在《诗经》里,这样的重复形式有很多种,在这里只谈及与节奏有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以及句的重复。在《诗经》中,单音词的重复有很多种,比如《国风·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这句话便重复了“载”字;再比如《国风·邶风·谷风》里“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像这样的单音词的重复由于是同一音响的反复,在句式的音顿反复的基础上,能够相对独立出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从而使得句式基本的音顿节奏更加丰富、和谐。但是,有一种单音词的重复不是间隔的,而是连续的,这就是叠字。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还有其他诗句中的“采采”、“灼灼”、“嘤嘤”等等,这些在《诗经》中比比皆是。这种叠词,由于是连接反复,中间的间歇几乎感觉不到,所以只能产生音韵美而没有太多的节奏感。但是,当叠字不止一个地出现在一个或者是相邻的诗句时,便可以产生节奏了。比如《国风·王风·蜀黎》:“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靡靡”、“摇摇”的重复便构成了一种节奏。由于是同音的反复,所以是韵节奏,其位置在末句,所以是脚韵节奏。这种双音重复的脚韵节奏比一般单音重复的脚韵节奏更鲜明、更强烈。

除此之外,双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也不少,这种重复往往也是音顿的重复,比如《国风·周南·葛覃》里的经典句子“宣告/师氏,宣告/言归”。这样由同一词组“宣告”构成的两个音顿的间隔重复,便可以显示出一种不同的节奏。

在《诗经》中,不仅有双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句子的重复也显得更加明显。句子的重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一节之内的重复,比如说《国风·王风·葛藟》里的“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之所以称之为一节之内的重复是因为这四个句子中,在八个音顿的反复所造成的基本的音顿节奏的基础上,这两个字音完全相同的句子的连接反复又自成一种节奏。除此之外就是节与节之间的重复,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三、《诗经》的情感表达

《诗·周南·关雎序》中曾提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吟诵在古代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人们借这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在《诗经》的所有篇目中,直接描写爱情的有50多篇,《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是心之间的交流、情之间的碰撞,里面描述的爱情朴实、真诚,给后世留下了文学史上美好的篇章。

(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序》文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作为早期的中国古典诗歌,经常用重章叠唱来表现一种悠然的心境,它的出现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劳动与爱情、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方方面面。如《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就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采桑女子忙忙碌碌的情态,前后两句在格式上是一致的,句与句之间只替换了个别字,大多数字的重复使用,使得明快的节奏感在咏唱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觉到在方圆十亩的桑园中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静谧的环境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意境,表现了采桑女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欢悦的心情。

(二)表达对爱情的执著

在《诗经》中,重章叠唱表现手法还有一种是通过章法和结构的层层递进,表现一种深长持久的优患意识或一段持续不断的痛苦的情感历程,而暗合时令季节的变化。这种哀怨忧伤的情感通过诗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节奏而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使诗的情感效果更胜一筹。如著名的《秦风·蒹葭》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三章虽然只有少数名词和形容词变动,但是暗含了时间流程和季节变化,一是寻找的过程,给人从朝到暮的感觉,有朝露中的迷茫和夜来临的忧郁,二是追寻者的心情,有最美好季节早已消逝的无奈和秋深冬近的焦虑。一唱三叹将“伊人”的不坐实、飘浮不定、幻象丛生的朦胧的意境凸显得十分充分,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同时又让人无限惆怅、心驰神往。

三、《诗经》的吟诵教学

吟诵[3]是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态,即吟咏诵读。宋代真德秀在其《西山读书记》中曾提到,学者必须要知道读书的简要真诀,通过吟、咏、讽、诵来读诗可以表现其委曲折旋之意。从这里,足以知晓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便是吟诵,读者通过吟诵能够“因声入境”,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无穷意境。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奇伟的高峰,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更富有音乐性,那么,如何来吟诵这样一部经典就成了一门艺术。这里,以中学课本里的《蒹葭》和《关雎》为例。

(一)一唱三叹,体会语言美

一唱三叹是《国风·周南·蒹葭》这首诗的主要风格,这里的一唱三叹并非机械地重复,伴随的而是景物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以及感情的深化。吟诵这首诗时,除了在节奏上的把握之外,要着力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追求“伊人”的执着。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要用凄楚的语调;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要用坚毅的语调,表现追求的艰难和坚定;读“宛在水中央”时,要把主人公看到“伊人”若隐若现,神秘莫测,却又不可及带来的失望和惋惜表达出来。最后,要在回环往复中加强语气,升华感情。

(二)注意押韵,感受音韵美

《国风·周南·关雎》是一首恋歌,是绝妙的抒情诗,描写的是爱情追求中的苦和乐。在结构上,用单章与重调的交替形式,第一、三章为单章,二、四、五为重调,错杂开来,有回环往复的感觉。重章层层推进,表达急切追求的心情,增添欢愉喜悦的气氛;单章近乎散文句法,使得写景抒情清朗明白,给人以心灵的动感。在吟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这首诗的两点押韵,首先,有些韵脚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不押韵,只是在古音中押韵,如第三章“得”、“服”、“侧”,他们的古音是“入声字”,属于“职部”。在吟诵的时候,我们虽然可以用今音去读,但是要注意押韵。其次,有些韵脚字不在句尾,而在句子的倒数第二个字,如第四章“采”、“友”,古音屬于“之”部;第五章“芼”、“乐”,古音分别属于“宵部”、“觉部”,这两部可以“通韵”。诵读时要注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将这些韵脚字读得响一些、拖得长一些。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美

王国维曾经提到:“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6]因此,在《诗经》的教学中对其意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如《国风·周南·蒹葭》,由于这首诗给人以苍茫之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带领学生曼声长吟,才能够帮助他们感悟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首章押ang韵,给人以深沉、高亢、壮阔之感,诗人上下而求索的身影在浩淼宽广的天地中显得渺小孤寂,“伊人”的身影也显得飘渺模糊。第二章的韵由开口音变为细口音,情感也随之变化,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第三章不仅押细口音的韵,连声调都变成了仄声,更添焦急绝望之感。三章兴句,将诗人追求“伊人”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渲染了三幅深秋早晨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描绘了等待“伊人”的迫切心情。在吟诵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结合文本的意境,使得情感流露更加真实。

总而言之,吟诵方法在现如今的教学中确实有助于提高古典诗文教学的趣味,同时也逐渐收到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完善和不断更新。

注释: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3]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葛晓音.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松浦友久教授访谈录[J].文学遗产,2002,(4).

[4]孔颖达.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9.

[5]薛幼萍.《诗经》的吟诵教学与实践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周南奇偶双音
一道高三模拟试题的解法探究*
逃之夭夭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芣苢
n分奇偶时,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
基于加权奇偶矢量的机载自主完好性监测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