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传统经典,固本铸魂打底色

2017-06-07 09:58于吉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统幼儿文化

于吉东

今年的两会“部长通道”平台,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陈部长在就“传统文化教育”话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央视诗词大会节目取得巨大成功,激起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陈部长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起来就是3句话:第一句话,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第二句话,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第三句话,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就是办4件事: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最后一件事是推进国际传播。”

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政策支持层面上,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工程”形式,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文化利民、文化强民,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实践应用层面上,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课题研究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包含《弟子规》(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孟子》(六年级)等17种标准教材。

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被融入学校课程之中,也渗透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光明日报》2017年2月23日发表李明泉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八条: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以文化经典为依托,以习俗节庆为纽带,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以文化传播为平台,以生活方式为目的,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对外宣传为渠道。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主阵地的学校,在拓展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相声、国画、书法、武术、古建筑,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吸收引进,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不少学校为此用足心思,大胆尝试,各有妙招。如有的学校为了更好地营造诵读古诗词的氛围,课间铃声被替代成了古诗词,校园铃声“背诵”唐诗宋词。当学生们听见自己录制的古诗出现在广播里,成就感爆棚的同时,激发了诵读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传统文化传承以经典原著为依托,让传统经典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需要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阐释、翻译、改编、诵读等。传统经典的研究和阐释,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如蒙学经典《三字经》的研究和阐释,仍需高度重视,认真发掘,深入研究,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以进一步端正价值取向,彰显理性精神,弘揚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一、《三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

《三字经》在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普及和厚重,是三大传统蒙学经典“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最重要的一部。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被誉为蒙学第一书。1990年,复旦大学教授潘世兹英文新译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2008年4月,最新修订的《三字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在全国中小学推广。2009年春节到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引发人们对《三字经》的浓烈兴趣,掀起一阵阅读《三字经》的热潮。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地教育家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这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徽州知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其中《困学纪闻》是笔记体著作,以考证为特色,集合了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玉海》为百科全书式著作,是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整理的,囊括博学宏词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对了解、研究宋代文化学术源流有重要价值;《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著作。很有意思的是知名度最高的,反倒是为家塾编写的三字歌诀《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经》三字一句,二句一韵,四句一组,琅琅上口,极易成诵。其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涉及面广,知识性强,生动有趣而又言简意赅。王应麟除了这本《三字经》,还有六本儿童启蒙读物,也多是三字句。这足以说明王应麟是一个关心儿童教育的学者,也有力地佐证了他是《三字经》的创作者。

王应麟是正统的儒家,《三字经》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历代多有修订,特别在“叙史”部分多有增补,涵盖宋以后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这从《三字经》不同时期字数的添加即可看出:宋元时1068字,明时1092字,明末1122字,清初1140字,民国1500余字。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民国年间章太炎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则是最新修订本。

二、《三字经》写了些什么?

《三字经》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纳入一个完整清晰的框架体系,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

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看似浅显的字句中,都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三字一句,二句一韵,四句一组,基本上四句为完整的内容单位。从逻辑结构上看,大致应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学(Why),讲教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什么(What),讲读书学习的内容、次第。第三部分,怎样学(How),列举勤学的榜样,劝勉儿童效仿。《三字经》的内容,通常又细分为六个板块,每一板块侧重一个方面:

板块一,为什么要教和学(Why):讲教和学的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后天的教化,《三字经》开篇便从人性论的高度说起。“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观点,“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要保有“善”的本性,就要接受教化,读书明知。所以《三字经》接着说“苟不教,性乃迁”,如果后天不受教读书,善的本性就有可能会迁移变化,孩子就会变坏,后天的训导、教诲是保持其本性不变的前提条件。“教之道,贵以专”,为了使孩子后天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儒家后期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持“性恶论”,因为要弃恶向善,后天的学习就更为重要,为此荀子作《劝学篇》,强调“学不可以止”。夸美纽斯也说过,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是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恼和倾轧”。“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择邻断机、窦燕山教子有方的典型事例,则形象地说明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和老师担负主要的责任。古人有“发智在师,育善在家”的说法,让人们明白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父亲往往是孩子的榜样,做父亲的对子女不仅要重“养”,更要重“教”。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承担教育的主责,是父亲的过错。严师出高徒,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婴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段,也是智力发育的黄金期,早期教育尤为重要,读书学习要从幼年开始,要赢在起跑线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错过了打基础的最好时机,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可吃。

板块二,学什么(What)之一:首学做人。

儿童应该怎样开始着手学习呢?启蒙教育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呢?“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强调孩童的启蒙教育应从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礼仪三个方面入手。做人第一,先学习怎样做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以理玉作比,只有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长为对家国有用的人才。而在孝悌方面,《三字经》树立的榜样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耳熟能详,众所周知。

板块三,学什么(What)之二:次广见闻。

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之后,接着要做的是广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三字经》以一到十二的数字顺序,罗列介绍生活中重要的名物常识。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唤起儿童求知的兴趣,便于儿童记诵。《三字经》“先举方名事类”,其实是自数字三开始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是数学方面的知识。三有三才、三光、三纲,四有四时、四方、四渎、四民、四声,五有五行、五岳、五常、五色、五味、五臭、五服,六有六谷、六畜、六艺,七有七情,八有八音,九有九族,十有十干、十义,十二有十二地支。内容广泛,见闻广博。或许是照顾押韵合辙的缘故,或许是后人增补添加了内容(如“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一类的地理知识),《三字经》的这部分内容在次序上有点凌乱,没有严格按照数字顺序排列。

板块四,学什么(What)之三:先读经子。

“为学者,必有初”,读书为学的次第,当从小学入手,自儒家重要经典开始。儿童为学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明句读:“既识字,讲说文”,“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识字、句读、音韵、训诂等传统小学的内容,是读书为学的入门功夫。

夯实了小学基础,重中之重是读四书、六经等儒家传统的重要典籍。“小学终,至四书。”朱熹编定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王应麟为学宗朱熹,所以推崇朱熹四书,主张读书先从四书读起。《论语》是孔子语录,“群弟子,记善言”;《孟子》发扬儒家学说,“讲道德,说仁义”;《中庸》是子思亲笔,“中不偏,庸不易”;曾子著作《大学》,“自修齐,至平治”。四书之后,读《孝经》和六经:“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孝经》专论孝道,是历朝历代教化的核心,六經包括诗、书、易、礼、春秋(实为五经,乐经失传),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理所当然成为读书为学的重点。经书之后还要读子书:“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对于子部书,《三字经》仅列举了五本书:“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板块五,学什么(What)之四:续读诸史。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读书当读史书:“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熟知历史,了解历朝历代沿革。史书“载治乱,知兴衰”,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史书最重要的是前四史:“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

《三字经》的历史部分原本截至宋朝为止,后世第次增补,涵盖宋以后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以致这一板块成了文字最多的一块。出于篇幅的考虑,许多解读也因此将这一板块独立出来,究其实仍然属于“学什么”的范围。

板块六,怎样学(How):学须勤苦。

勤奋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席勒有言:“重要的是要勤勉,因为只有勤勉,才不仅会给人提供生活的手段,而且能给人提供生活上的唯一价值。”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 一曰“乐”,二曰“苦”。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苦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孙敬和苏秦。我们现代人都钟情于乐读,提倡愉快读书。实际上这两种方法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而“勤”则是两种读书法共同的要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例举了孔子、项橐、赵普、苏秦、孙敬、车胤、孙康、苏老泉、蔡文姬、谢道韫等十八位或勤學不辍、或颖悟聪敏的历史人物,为儿童树立勤学的典范,说明学成于勤的道理。《三字经》在语气口吻上,也是谆谆诱导,语重心长:“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三字经》的结尾,告诫孩子们:“有为者,亦若是”,“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二、为什么要提倡幼儿读《三字经》?

《三字经》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幼儿学习。读《三字经》的好处很多,略说如下:

《三字经》作为蒙学第一书,其可贵之处即在于供蒙童记诵,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幼儿时期正是儿童大脑接受大量信息刺激的最佳时期,为学须趁早。研究表明:六、七岁幼儿脑的重量约占成人的90%,也就是说,幼儿时期正是儿童发育的最佳时期,“越动脑,越聪明”。古代蒙学的成功之处,是特别看重背诵的功夫。《三字经》等童蒙读物主要的功能就是供蒙童记诵。《三字经》琅琅上口,富有韵律和节奏,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语感,同时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形式,又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刺激幼儿的大脑细胞更加活跃、敏锐,发展儿童的智力。

《三字经》可以“知天下事”。《三字经》涉及面广,知识性强,含盖伦理、道德、教育、历史、天文、地理、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

《三字经》可以“通圣人礼”。“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三字经》其实是“王氏家训”。王氏家训,首在做人,特别强调品德培养和礼仪教育,因此《三字经》能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道德丛书”,是对幼儿进行品德和礼仪教育的优秀教材。

《三字经》的终极目的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一大路径,就是以传统经典为依托,以传统经典为滋养,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倡幼儿自幼亲近《三字经》,正是看重其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三字经》功莫大焉,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

[2]李明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N].光明日报,2017.

[3]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4]王向东.幼儿教师语文素养(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传统幼儿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