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东
一、背景
随着江苏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在江苏高考模式下,甚至于衍生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天下”这样的说法。的确,作文70分的分值使得作文占据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成了语文学科教学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存在问题
笔者研究所在区域的作文教学,发现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从学生层面看: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受教学、考试等因素影响,书读得少;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够,加之年纪小,阅历不丰富,写作常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是一脸的无奈。
(二)从教师层面看:
教师片面强调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布局、字数”等写作注意点,学生写作时顾虑很多,思维不发散、思路打不开,毫无新意可言。更有教师甚至于提出不求高分,只求平均分的中庸理论。
为了增加学生作文的美感,教师要求学生刻意追求文段的华美,很多教师为了增加学生文章的文学韵味,印发大量的优美语段,让学生在写作中直接默写,写出的作文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把很多支离破碎的佳句加以组合背诵。于是乎“感动中国”颁奖词、《朗读者》开场语等内容成了学生们的必背资料。写作时,学生背诵默写在作文纸上,文辞美则美矣,细究则文不对题,风马牛不相及,中看不中用,有哗众取宠之嫌。
三、解决办法
(一)结构章法上,去模式化、格式化。
许多教师根据学生作文实际和作文教学的经验,创设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模式。这些模式使作文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但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作文也随之出现。所以作文模式训练要由入格、合格上升到破格、创新。
作文教学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从素材的积累(观察、了解、阅读、记诵)、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构思谋篇、语言表达到修改加工,各个子系统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哪一种模式,都不能完全涵盖,只能侧重于其中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教学中因为文章体裁不同,应该变换适合各种不同文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训练模式,切不可模式单一化。
针对学生观察少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仔细、定向、定期观察身边的某个人、一群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筛选、收集他们的言行等,并加以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积累,要求学生能初步对观察对象的思想性格等作出评价,继而根据教者所提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从积累的素材里再选择有益于习作的材料构思成文,小组交流,让其他同学评判或由教师评点,而后自改。自改的过程包括章法、语言等,最终定稿。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
(二)选材上,不必刻意追求“高大上”。
随着作文教学的进一步细化,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刻意追求高雅素材,什么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乐器舞蹈”等过去不时髦的素材成了“香饽饽”。人人争抢着运用这类素材,殊不知,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甚至于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些事物,学生很难写的真实、准确。但因为选材新颖,成了抢手货,但在操作过程中又不明白,胡乱套用专业术语,所以没有经过深入研究的事情不必刻意要求学生去写,我们在选材上不能将学生引到死胡同里面,其实“说自己的事、讲自己的话”未尝不是一种创新,毕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且“说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的故事、抒自己的真情”,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难事,更加不会“谈作色变”。
(三)语言上,不必刻意文辞华美。
文辞华美固然很好,但受个人语文素养的制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出口成章。其实,质朴,自然的语言未尝不是一种美,让学生背诵那么多文辞华美的语段,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误导,毕竟这些语句不是你自己的,它是别人的,不能因为你会背了就认为这是你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学生仅仅是在背诵,是在人云亦云,这根本不是写作,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文章被支离破碎的优美语段拼凑在一起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能有多少呢?
(四)亮点上,不必刻意面面俱到。
作文教学不必刻意追求阳春白雪,不必面面俱到。有时作文只要有一个亮点就可以了,不必以高考满分作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写作是一种将思维和语言文字联结在一起的精神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应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抒发真情实感,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写为乐写。
(五)教法上,不必墨守成规。
作文即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老一套,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不接地气,各种理论,各种模式。学生能适应吗,他们喜欢这种模式吗,教师把自己认为好的理论和模式强加给了学生,以成人的视野去看待问题,学生根本难以理解,更别说灵活運用,这样的作文课高效吗?有意义吗?再说,模式化的作文能够做到智性和创新吗?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去训练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而不是大搞“假、大、空”。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不能陷入盲区,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完美,那样做掩盖学生的童真,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