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江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作文在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对作文的认识和教学却有着诸多的误区,因此,作文作为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作为全面提高语文备考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端正认识,激发兴趣
随着作文在高考语文中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考试的成败,这一观点已经普遍根植于学校教学中,甚而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被关注。我们会发现,每年高考语文刚一结束,各大媒体报端就会对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一番解析与探讨。所以我们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这句话是非常恰当的。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一线的语文教师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作文教学。这大概是因为基础知识相对于灵活多变的作文命题更加易于控制,在教师的意识中,越是容易控制的题目得分率越高,得分的把握越大越容易成功。因此,重基轻文的现象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比比皆是。这也是语文教学总是呈现出事倍功半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认识,对于作文教学在语文整体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敢于将作文教学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重视起来,进一步的教学才能谈起。
要想让作文教学有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高中的教学任务繁重,复习时间紧张,如果所有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服务,其效果也许会适得其反。相反的,教师去开发和建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的作文教学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每天早读的三分钟时间读一些美文,利用每天午息的时间讨论一些社会话题,这些都是在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的输入与输出联系起来。在早读与午息中,学生根据手边的语言文字素材结合自身的情感、态度等等,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热烈的探讨与辨析,逐渐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为作文写作打下了思想的基础。平日里,教师还要多创造写下水文的机会,阅读了一篇新闻可以写一写时评,阅读了一篇散文佳作可以写一写鉴赏,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可以随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变成了“我手写我心”,从最初的望而却步变成了望而进步,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了,从而热情主动的投入到写作中去了。
二、强基固本,重在积累
作文教学的基础是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想练就扎实的文字功底,必须注重根基的建设。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源头指的就是语言文字。高中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学生们只有读得多了,见的多了,才能知道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写出好的文章来。在这里,语言文字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说教师安排几篇背诵去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大量地积累语言、积累素材,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悟到语言的精髓,找到作文的“窍门”,不至于把语文学“死”。教师要充分地解放思想,课上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课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阅读,像是读书验收会、读书交流会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可以用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作文写作密度,写完的作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同学们之间说一说,品一品,不拘一格的各抒己见,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在自己思维的基础上再得到一些别人的思维,打开写作的思路,丰富写作的体验,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科学实效,重在指导
我们不能否认所有的训练都是指向高考作文的,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我手写我心”,但是模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纵观这些年各地的高考卷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命题作文以外,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比例在逐渐上升。因此,对于这些套路的熟悉和掌握是必须的。另外,审题、立意、选题、构思等等基本技巧也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像是立意要鲜明积极,不能随意发表感慨;构思要由表及里,不能漫无目的等等。明确了这些基本环节之后,作文教学课可以大胆的进行课型改革,比如设立素材收集课、立意训练课、选题讲评课等等,打破传统的教学环节,以专题的形式开展课例,甚至是师生共同就社会热点进行教材的组织,往往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每个阶段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单元,训练学生学习的敏锐度,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再有,“文章不怕千遍改”,好的文章都是批改出來的,在这里也要转变传统的批改形式,由之前的教师一人改全班变为全班共同改,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批改,比如全阅评分、重点批改、个别面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作文的主人,才会在科学的指导下,获得实打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殷豪骅.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韩小姝.高中作文个性化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