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攀(龙岩第一中学分校,福建龙岩364000)
巧设课堂环境优化历史教学效果
杨佳攀
(龙岩第一中学分校,福建龙岩364000)
不同的环境对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不同课堂环境直接影响学生不同的学习动力,不同的学习动力最终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对课堂环境的巧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动力,优化教学效果,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培养核心素养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堂环境;历史;教学效果
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熟悉中的陌生。当前历史课堂普遍现象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少发言,课堂沉闷。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增加历史课堂的活力呢?巧创课堂教学环境无疑是一处良方,美国教育家李·舒尔曼说:“课堂教学是迄今人类文明的最复杂、最具挑战性、最精妙和令人胆怯的活动。”[1]笔者对此进行一些实践,文中所举的案例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没有学习环境的设计,“优质教学”不过是一种奢望而已。[2]课堂环境有宏观的与微观的。广义的课堂环境涵盖学校所有内容,文章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微观课堂教学环境,充分给予学生身心体验而建构知识体系的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设置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助力学习热情的激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灿烂的青铜文明》导入情境——走进青铜博物馆,展示奇、特、精的青铜器皿,如越王剑和司母戊鼎,学生自然会被古人智慧和高超的工艺点燃探索青铜文明的兴趣。二是优化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个性化、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更能解放学生大脑、双手、嘴巴,做到“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把灌输式教学变为对话式教学,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活动中有身心体验,教学效果得到优化。三是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是引领课堂中的一切活动,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也不例外。如《秦王扫六合》评价秦始皇是教学难点,对秦始皇的“过”有较多争议,可以设计模拟情境:如你是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而不“焚书坑儒”,你会怎样做呢?学生回答:“收书关儒”,或者“搞宣讲团统一思想”等。活动促使学生思维有碰撞,碰撞就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四是助力语言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指出“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话式教学教学环境使学生参与其中,必须借助口头、书面方式陈述历史。
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要把知识性、历史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环境设计需把握三个要点。
(一)明确目标,设计程序
以明确教学目标为落脚点,以精心设计程序为有效载体,巧设课堂环境。如新教材《北宋的政治》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对北宋“重文轻武”历史现象理解。要突出和突破这一重难点,在可选众多的历史素材和媒介里,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是最佳选择,这里要实现效果优化还需要做好三点。
1.贵在精选。历史剧有“黄袍加身”“狄青遭遇”“杯酒释兵权”,是选其一表演,还是都表演呢?
历史剧黄袍加身、狄青遭遇与杯酒释兵权对比表
以上历史剧表演,时间上不许可也无意义,或者任选其一,都是随意性表现。通过上述表格的对比,选择“杯酒释兵权”历史剧更有助于教学目标优化达成。
2.贵在精排。没有精心程序准备的表演剧几乎是闹剧。课前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一组一任务,一组编剧本;二组表演;三组观察表演者的感受;四组对历史剧进行评价。小组分工则由组长负责。课堂上各小组推荐一人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活动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活动的参与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消化的过程,教学目标随着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
3.贵在精问。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3]问题设计能使活动更具深度性。如学生在表演完历史剧“杯酒释兵权”,跟进问题设计:“你杯酒释兵权后的感觉怎样?接下来,你又是如何预防“将领拥兵自重篡位夺权”这一顽疾呢?”设问让学生理解到:杯酒释兵权只是问题解决的开始,更重要是如何采取策略预防将领篡位夺权。这些为进一步讲解北宋加强皇权和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做了铺垫,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就深入了。如果课堂环境设置只停留在热闹的场面,就会让人感到“空洞无物”。
(二)注重人文,逐渐渗透
历史课标指出:“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里的人文因素,巧设课堂环境让学生身心充分去体会,去感知,去认同。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以毛泽东诗《七律·长征》为主线,在完成教学任务中又给予了学生精神饕餮大餐。1.观看。播放濮存昕的配乐诗朗诵《七律·长征》,视频以长征中的精彩事件为背景。学生被诵读者的声情并茂所震撼,同时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岁月峥嵘的情境之中。2.品味。在诗句中感受革命领袖的境界和气势:具有拨动历史、转动乾坤、藐视强权的气魄和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讲述。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长征故事,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这样可以听到《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一袋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摄人心魄的故事。一个个可敬可亲的革命英雄画面不断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4.评价。外国人对红军长征的评价。如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评价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认为“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5.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七律·长征》,总结长征精神: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6.思考。长征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题创设或撰写小论文“当代中学生如何学习、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课堂用多视角对长征历史的人文生动传递,使长征精神润物细无声般地内化其心、外化其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联系生活,营造情境
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4]在历史教学中力求学生接近客观实际去感知历史的真实,除了采用“史论”教学法就是联系现实生活。
如《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时,为了实现难点的突破,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读一读”,学生阅读教材从字面上读到奴隶的悲惨处境。其次“议一议”,学生以第三者说出奴隶悲惨处境的具体表现。第三“谈一谈”,学生穿越时空以“假如我是一名奴隶”去感受“自己”的悲惨处境。最后“画龙点睛”,教师小结引出结论。
以上的设计,前三个步骤是让学生通过看、说、感受体验奴隶的悲惨处境,只有充分了解历史才会尊重历史,由外到里“穿越时空”设身处地感受奴隶们当时的悲惨处境。在最后“点睛”环节,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与普通劳动工具一样,其特殊之处在于“会说话”。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堂环境设计上,教师应充分借助现代教学媒介、新型教学方式、新的教学理念、新的科研成果,使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广大学生参与身心体验,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王建峰.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2]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39.
[3]易莎.提问的智慧——课堂提问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4]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8.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