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文钢+尹宁宁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访谈等方法对华北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变迁进行调查,从文化生态学视角阐述其变迁原因。研究表明:乡村儿童体育游戏正处于一个逐渐衰退的历史进程中,游戏材料及游戏场所正逐步由自然取向向人工取向转变,去自然化趋势显著;游戏的演变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性;自然环境的改变、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乡村儿童体育游戏嬗变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要优化生态环境、改变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乡村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关键词:华北乡村;儿童体育游戏;历史变迁;乡村儿童体育游戏;游戏演变
中图分类号:G 807.04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3-0221-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makes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ldren's sports games in Nanmeng Village in north China, and illustrates the reasons of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children's sports game i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 gradual decline; materials and places needed for games gradually change from the natural orientation to human orientation, greatly lacking the sense of nature; the evolution of games is always in lin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chang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y changes are the main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changes in rural children's sports ga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ldren's sports games, we should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hange the idea.
Keywords: rural area in north China; children's sports games; historical evolution; rural children's sports games; game evolution
南孟村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藁城市,目前為省“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民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体育游戏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生态环境及民俗文化的改变,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笔者分别调查、访谈了南孟村3个历史时期(大集体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新农村建设时期)处于儿童阶段的村民225人。其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儿童(现年40~57岁)75人;八九十年代的儿童(现年22~39岁)79人;2000年前后儿童(现年8~21岁))71人。根据他们的回忆及口述,笔者对搜集到的儿童体育游戏进行统计、整理,并分别对3个历史时期的游戏数量、类型、游戏材料及游戏场所进行了纵向的对比和分析,透视了50年来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变迁的真实图景。通过对3个历史时期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演变过程的梳理,探究乡村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特点及变迁原因,为当前社会历史背景下乡村儿童体育游戏的传承和改进路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促进乡村儿童体育游戏的再繁荣,弥补儿童精神生活的缺失。
1 3个历史时期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状况调查
1.1 游戏数量、类型
儿童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其分类也有所不同。例如:按游戏组织的形式分为集体游戏和分散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等;按身体素质的培训可分为力量游戏、耐力游戏、速度游戏、灵敏性游戏等;按基本活动能力分为走的游戏、跑的游戏、爬的游戏、跳跃的游戏、投掷的游戏等;按游戏的性质分为对抗性游戏、比赛性游戏、主题性游戏、智力性游戏等。本文根据南孟村3个历史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内容及特点,从游戏性质角度进行分类研究(见表1)。
由表2、表3可见:大集体时期(六七十年代)共搜集到儿童体育游戏37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游戏有撞拐、官兵抓土匪、刨芦草根、挑猪菜比赛等。这一时期儿童体育游戏数量是3个历史时期最少的,且主要以对抗性和比赛性的室外游戏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八九十年代初)共收集了儿童体育游戏95个,新增游戏数量为76个,是3个历史时期新增游戏数量最多的。游戏类型也最为丰富,除对抗性、比赛性游戏外,过家家、要男要女等主题性的游戏及翻字的单双、挑小棍等智力性游戏增多,4类游戏比例基本均衡,差别不大。endprint
新农村建设时期(2000年前后)共收集到儿童游戏413个,其中349个为借助电脑、手机、游戏机等来实现的网络游戏,只有64个符合体育游戏范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体育游戏数量大幅度下降。这一时期新增游戏數量为33个,游戏类型逐渐转变成以室内为主的智力性和主题性游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猫和老鼠、“汉堡包”、金娃娃、沙漏、赛车等。
3个历史时期共有的儿童体育游戏包含捉迷藏、跳绳、老鹰捉小鸡、跳房子、踢毽子等11种,游戏性质由以对抗性和比赛性为主的室外体育游戏逐渐转变成以室内为主的智力性和主题性游戏。
1.2 游戏材料
根据游戏过程中是否需要材料,笔者将儿童体育游戏区分为无材料游戏和有材料游戏2类。有材料游戏依据材料性质划分为就地取材型和购买型2类,其中就地取材型材料包括自然材料和生活或生产用品,购买型材料包括自然材料-商品混合物和购买的玩具(纯商品)。大集体时期37个儿童体育游戏中有9个无材料游戏(例如脚斗、接龙游戏)和28个有材料游戏(见表4)。这一时期就地取材型游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有材料游戏总数的92.85%。改革开放初期总共22个无材料游戏和73个有材料游戏,这一时期就地取材型材料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购买型材料地位上升,较前期增加比例为12.03%。新农村建设时期无材料游戏和有材料游戏分别为38个和26个。就地取材型和购买型材料的比例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购买型材料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该时期购买型材料绝大多数为购买的玩具,占购买型材料的94.11%。
1.3 游戏场所
儿童体育游戏场所包括室内、室外和室内外均可3类。调查发现,大集体时期以室外游戏为主,例如“打弹弓”游戏需要远距离射击实物,只有在室外空旷地带才能进行。大集体时期收集到的37个儿童体育游戏中有30个属于室外游戏,占此时期游戏总数的81.08%;室内外均可的游戏有5个(占13.51%),例如捉迷藏、拍皮球等;只有“翻字的单双”和“折纸游戏”属于室内游戏,仅占该时期儿童体育游戏总数的5.4%。改革开放初期,室内、室外和室内外均可的儿童游戏比例格局变化不大,仅在游戏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别为6个、78个和11个,室外游戏仍占主导地位。新农村建设时期,室外游戏主导地位不变,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室内和室内外均可的比例格局发生扭转性变化,64个儿童体育游戏中分别有15个室内游戏和4个室内外均可游戏,室内游戏比例较前2个时期明显升高,而室内外均可游戏为历史最低(如图1所示)。
2 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的演变特点
2.1 游戏数量、有材料游戏比例呈现倒“V”型演变轨迹
由图2可以看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的高峰期,游戏数量急剧增加,由大集体时期的37个急剧上升到95个,新农村建设时期又下降至64个,呈现明显的左低右高的倒“V”型演变轨迹。有材料游戏数量在3个历史时期分别占游戏总量的75.68%、76.84%和40.63%,尽管前2个时期上升趋势较为平稳,但新农村建设时期有材料游戏所占比例的急剧下降使其同样呈现出左高右低的弱倒“V”型演变轨迹(如图3所示)。
2.2 儿童体育游戏去自然化趋势显著
儿童体育游戏的去自然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游戏材料性质和游戏场所2个方面。游戏材料逐渐由就地取材型材料向购买型材料倾斜。自然材料作为就地取材型材料的代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单边持续下降的发展态势,所占比例分别为92.85%、80.82%和34.62%;购买的玩具作为购买型材料的代表,以10.12%和47.84%的增长速度展现着陡然剧增的上升态势。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材料的演变趋势实际上就是从自然取向向人工取向的转变,也就是去自然化。儿童游戏场所的人工化和商业化同样也是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去自然化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地域景观、房屋建筑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逐渐剥夺了儿童与自然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活动空间正在逐步被挤压,乡村儿童体育游戏的自然性正在逐渐减弱直至消逝不见。
2.3 不同时期的特有游戏类型显现出各自的时代特性
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特有的游戏类型。丢草球、刨芦苇根、拾泥螺、划蚕豆、担担比赛、叉鱼捕鱼、官兵抓土匪等都是大集体时期的特有游戏类型。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开始分田到户、集体承包,芦苇被承包户砍回进行编织或捆扎等粗加工赚取收入,用芦苇编制枪支、风车等儿童游戏应运而生;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重要国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上下大力倡导“一对夫妻一个娃”“优生优育”政策,由此衍生出的“要男要女”游戏着实是当时历史背景的真实写照。新农村建设时期,南孟村的生态自然、经济条件、生产生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向着城镇化方向发展。“汉堡包”游戏是新农村建设时期快餐文化的产物,“金娃娃”也反映了独生子女的现状。
2.4 儿童体育游戏的演变是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变迁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总是在变迁中向前发展的,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新的生态系统的出现,从而最终致使旧事物消失并被新事物所取代。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同样遵循这样的生态发展规律。调查中发现,后一历史时期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摈弃或保留一定数量的儿童体育游戏类型。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结构中,适宜的生态环境是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在3个历史时期的适应性演变是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一种特殊的适应过程。
3 儿童体育游戏历史变迁的原因
儿童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1],就不能很好地对儿童体育游戏的传承与演变做出社会文化生态层面的分析;因此,儿童体育游戏历史变迁原因的探究应该考量儿童体育游戏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变化与南孟村社会、自然环境及游戏者自身之间的整体关系,以把握儿童体育游戏生态系统发展变化中的协调性[2]。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它不只讲自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1];因此,笔者主要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3个方面对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的变迁进行原因探究。endprint
3.1 自然生态的改变是乡村儿童体育游戏历史变迁的自然因素
人类历史可以看作是各种文化不断适应其环境变迁的历程。南孟村由大集体时期的小村庄到改革開放后实施过渡,最终发展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其生态环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致使其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为南孟村儿童体育游戏的演变提供了外部环境的可能。大集体时期丰富的自然材料资源和广阔的室外空间,为室外游戏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改革开放以后自然资源进一步丰富,自然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更为广阔多样的游戏场地,同时废旧用品、生活用品、泥土、树木等就地取材型游戏材料的丰富使得此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数量和类型达到高峰状态;新农村建设时期,随着住房样式的改变、道路绿化的改造,许多儿童体育游戏在场地选择上受到限制。“人工场地的出现改写了有史以来儿童在大自然怀抱中尽情嬉戏的历史”[3]。儿童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断疏远甚至陌生。
3.2 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变是乡村儿童体育游戏历史变迁的社会因素
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游戏选择取向,动摇了乡村儿童体育游戏赖以生产、传承的文化根基。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带来了儿童生长环境的变迁。住房样式的改变;高科技导致的人—物(或人—机)关系对人—人关系的替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儿童体育游戏的变迁[4]。现代玩具充斥着现代儿童的房间,猛烈地冲击了传统就地取材型游戏材料的选择,儿童对“玩具商品”的热爱程度大于就地取材型的游戏材料;电视、网络的沉迷,使得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大量减少;网络游戏的迷恋更是让儿童远离了大自然的怀抱。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赫伊津哈在他的专著《游戏的人》做出这样的论断: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导致了游戏的日渐衰落[5]。人际交往的变化、游戏伙伴的减少、成人对游戏活动的限制及对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认识上的偏差让儿童体育游戏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6]。
3.3 精神生态的改变是乡村儿童体育游戏历史变迁的精神因素
“人不仅仅是自然性的存在,也不仅仅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同时还是精神性的存在”[7]。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新时期,儿童对原先可能是自然游戏材料的物品发生了一些理解上的变化,例如儿童自上幼儿园起就被老师教导“青青草地,请勿践踏”。草地对于儿童来讲已不再是一个游戏场所,不是获得乐趣的园地,而是绿化环境的装饰、环境美化的场地;生活中的空瓶废罐、糖纸、瓶盖、雪糕棍等在现今儿童的意识里应该是被及时丢进垃圾桶以保证环境与空间卫生、整洁的东西,而不是可以用来当作游戏道具的原材料。昔日的挑雪糕棍、贴糖纸、玩石子、爬树、斗草等经典的儿童游戏变成了回忆。在现代儿童的意识里,在家里玩电脑、玩手机、打网络游戏要远比出去玩有趣得多,家长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得乡村儿童体育游戏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1)乡村儿童体育游戏正在处于一个逐渐衰退的历史进程中。游戏数量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高峰时期后逐渐衰减;游戏材料由就地取材型向着购买型方向发展,玩具商品成为当今儿童热衷的游戏材料;对电视和网络的沉迷,使得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日渐受到电视、电脑的冲击。
2)游戏场所向着人工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购买型游戏材料比例逐渐上升,显现出极大的去自然化趋势;特有游戏类型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性;乡村儿童体育游戏在3个历史时期的适应性演变是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一种特殊的适应过程。
3)生态环境的改变逐渐剥夺了儿童与自然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活动空间正在逐步被挤压;住房样式的改变、高科技导致的人—物(或人—机)关系对人—人关系的替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儿童体育游戏的变迁;儿童思想意识的改变,家长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得儿童体育游戏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
4.2 展望
儿童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当务之急是要自觉地为儿童搭建起与外界交往的平台,鼓励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游戏,以提高想象的活跃性、把生活在隔离状态的儿童引入真正的交往生活中来,激发心灵的勤奋,进而促进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71.
[2] 张青.农村儿童民间游戏演变的个案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3]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7.
[4] 苗雪红.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10.
[5] 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214-215.
[6] 曾庆会.儿童游戏异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35.
[7]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