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有关经济结构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

2017-03-08 18:13关思甲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1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经济政策经济结构

关思甲

摘要:国民经济结构范畴涵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和分配结构四个方面;党政重要文献关于经济结构方面的政策,侧重于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及其范畴具体表述、进行结构调整的意义、进行结构调整(对策)的具体阐述四个方面;通过经济结构累积阐述的数量统计,可以看到2011年后有关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政策表现为过度,对区域结构、分配结构政策表现为不足。

关键词: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03

一、有关国民经济结构范畴的界定

1.有关国民经济结构范畴的相关文献

国外有关经济的“结构”研究,最早见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①(1776)第二篇的第三章,其中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具有了产业结构的萌芽;在第三篇的第一章“论财富的自然发展”中,运用绝对成本来强调国家(或地区)间经济的分工,这也具有区域经济(结构)的意味。但直至当代,有关经济结构的研究,一直未能进入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正殿②,西方经济主流文献将经济结构其等同于产业结构。

国内改革开放前,有关国民经济(不是宏观经济)结构方面的权威之作当属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1956)③,对“经济结构”进行了产业、区域、企业和分配关系的局部探讨;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经济结构的诠释变化较大——从马克思的观点倒向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观点④、再从盲从与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向适合我国国情方向变化⑤;官方文献《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⑥,对经济结构的范畴解释沿袭了毛泽东的观点,只是内容略有变化。

2.关于经济结构范畴的界定

从中外文献可以看出,首先中国有关经济结构的范畴界定要大于西方的界定范畴,呈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尽管本土的研究还不一致,但比较权威的两篇代表性文献——《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对经济结构的范畴基本一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分配结构,其中生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结构。

这种观点较为科学的原因在于这种表述符合国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即在所有制企业结构方面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反映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映资源禀赋差异的区域结构方面与小国差异、在反映人民生活均寡的分配结构方面的社会历史变迁。

二、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经济结构政策的变迁

1.有关经济结构党政文献的统计规范

改革开放后,有关经济结构的党政文献始于十二大,包括七次党代会、四次三中全会(十二屆三中全会、十四屆三中全会、十六屆三中全会十八屆三中全会)、1995-2015年二十一次中央经济会议的文献(1995年前没有中央经济会议),时间维度为1982-2015年;有关经济结构的党政文献表述侧重于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及其范畴具体表述、进行结构调整的意义、进行结构调整(对策)的具体阐述四个方面,本研究省略相关取得的成绩表述。

2.统计规范处理表

采用二元制记录处理,即直接表述经济结构问题有问题的用数字1表示,无表述空白(或0表示);同样,表述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有问题(产业问题)、区域结构有问题(区域问题)、企业结构有问题(企业问题)、分配结构有问题(分配问题)的分别用1表示,无表述空白(或0表示)。有关结构调整意义的阐述用1表示,无阐述的空白(或0表示);其中具体阐述意义与上文结构问题对应。有关结构问题对策的阐述用1表示,无阐述的空白(或0表示);其中具体阐述对策也与上文结构问题对应。

以2012年时点为例,当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里“结构问题”表述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计1次;具体方面,产业结构问题表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1次,区域结构问题表述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1次,分配结构问题表述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1次;经济结构问题对策表述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1次,产业结构问题对策表述为“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问题对策表述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见表一、表二:

三、有关经济结构失衡的政策分析

假定政府文献关于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表述,是政府偏好的反映。

1.改革开放后,有关国民经济结构方面的政策表述统计累计规范说明:

按照年份(横轴),对有关上述表述的次数进行加总(纵轴)——“提及数量”,得出“系列1”统计图;同理,只对1995-2015年二十一次中央经济会议文献有关经济结构的表述,进行加总处理(纵轴),得出“系列2”统计图(及其线性趋势线),见下图一:

2.年度经济结构累积阐述数量统计图分析

除1994年外,所有党政文献都有关于经济结构方面的阐述,同一文献的相关表述在其原文献所处位次显著与否、不合理问题提及与否、文字表述长短和反复,三者表达基本上是同步的——处于显著位置就会提及不合理问题、涉及文字就多(非显著位置就不会提及不合理问题),其重要性会按照“结构问题、调整意义、结构对策→调整意义、结构对策→结构对策”的表述形式依次递减。

首先,关于“系列1”与“系列2”两折线图的联系

两图对于连续时点,提及数量都成波浪上升形态:具体表现为在某一时点上,如果有经济结构问题的表述,下一时点就会减弱,再下一个时点又会被重新提及,反复前行;对于波谷,二者吻合——1994、1998、2004、2008、2013表现为波谷,间隔年限与波峰有所差异;对于波峰,“系列1”分别在1992、1997、2002、2007、2012表现为波峰,“系列2”与“系列1”基本同步——1992、1997、2002、2005、2014年波峰,并且更加平缓(“系列1”波峰波动更加剧烈)。

由于1992、1997、2002、2007、2012年都有党代会召开,经济结构累积阐述的数量增多,“系列1”比“系列2”的波峰会更加高,因此全体数据采用“系列2”图示更加科学。

其次,“系列2”图形的分析

对于波峰,呈上升状态,其中2014年波峰急剧升高,1992、1997、2005、2014波峰与先后年份有较平稳的过渡;对于波谷,也呈上升趋势,2013波谷也急剧升高。对于趋势线,开放前经济结构的重视程度处于最重要的位置(省略),随后下降到最低,现在又上升到几乎与经济增长同一层次位置;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以后,上升趋势加快。

显然经济结构不合理具有长期性,1992前后、1997前后是经济结构短暂失衡期,2012年后至今处于经济结构长期严重失衡期,2011年前后政府偏好的急剧变化令人费解。政府偏好否真实反映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呢?如果是,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关政府文献就是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随后的经济政策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否则,相关政府文献就不是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相关政策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政府偏好就存在着问题。

3.年度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分配结构累积阐述数量统计图分析

首先,按照“政策表述统计累计规范说明”,根据表一对产业结构——系列1、区域结构——系列2、企业结构——系列3、分配结构——系列4,进行年度累计统计,见下图二:

显然,与年度经济结构累积阐述数量统计图相一致,2011年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和分配结构的相关政策被提及增多,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根据表一,对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和分配结构进行累计统计:有关产业结构方面表述的提及数量共计14次,区域结构方面共计6次,企业结构方面共计11次,分配结构方面共计8次。可见,有关产业结构方面、企业结构方面的政策阐述较多,而区域结构方面和分配结构方面表述得较少。

现实中,产业结构方面、企业结构方面的发展状况表现为供过于求——发展过度,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国有企业臃肿效率低下;而区域结构方面和分配结构方面表现为供不应求——发展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贫富差距悬殊。以国有企业为例,2005年中国二、三产业国有经济比重为39%(以后没有官方数据),远远超过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国有化最高潮的西方发达国家的15%,显然现在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的规模比例过高,影响市场的竞争。

结论

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是个长期问题,2011年前后政府偏好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往届政府对待经济结构问题的认识程度的局限性——不时偏离经济结构失衡这一主要矛盾,这一累积效应的结果就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致使当前政府面临严峻挑战;简言之,总体上往届政府的偏好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在局部,政策与现实又有某种藕合性——政策倾斜就会发展过度、而政策忽视就会发展不足,因此政策导向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要想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政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积极与紧缩同步,一方面,遏制地方政府不良的投资冲动,完善市场机制,去产能;同时加快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解决区域布局不协调问题;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注释:

①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

②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Macmillan and Co. 1940. Octavo. First edition

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56-04-25.

④魏杰.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⑤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苏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⑥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1995(23).

⑦1995年前没有中央经济会议,表一中的年份只写出后两位数,例如,95表示1995年。

参考文献:

[1]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年9月8日。

[2]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年10月25日。

[3]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江澤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5]《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6]《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

[7]《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9]新华社北京1995年12月7日电,199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1997年12月11日电,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1998年12月9日电,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网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新华社北京2000年11月30日电,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01年11月29日电,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网北京2002年12月10日电,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03年11月29日电,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04年12月5日电,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05年12月1日电,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06年12月7日电,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07年12月5日电,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08年12月10日电,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0]人民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96)。

[11]人民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96)。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经济政策经济结构
产业政策的两个重要属性和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效果与治理体系
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