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及小凌河历史变迁分析

2017-03-10 21:03陈海山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河道治理

陈海山

摘要:大凌河及小凌河是东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两条河流。通过追溯两条河流的历史,采用研究历史文献和对比各时期地形图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研究两流域历史变迁过程及原因,有助于分析今后发生河道变迁的可能性,为因势利导地安排工程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凌河;小凌河;历史变迁;河道治理

中图分类号:TV6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9-0030-02

河流的孕育和发展,为文明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环境。而河流的历史变迁,则会影响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朝代更替。河流的变迁,既与气候、地形有关,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后者影响为甚。研究河流历史变迁规律,吸取历史教训,科学地规划、整治河道,合理利用河水资源,才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大凌河及小凌河流域概况

大凌河及小凌河是东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两条河流。大凌河发源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要路沟乡要路沟村,流经朝阳、北票、义县于盘山县东郭镇南井子村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32万km2,河长453 km。大凌河在宫山咀水库以上地势较陡,河道坡度在5‰以上,白石水库以下地势趋向平缓,河道坡度在1‰左右。小凌河发源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谷杖子乡包杖子村,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建昌县、朝阳县、葫芦岛南票区、锦州太和区、古塔区、凌河区及凌海市,于凌海市娘娘宫镇南渔村注入辽东湾,流域面积5 088 km2,河长209 km。小凌河地势自西向东,由南北向中部倾斜。其左侧有西营子河、良图沟河、北小河和百股河等支流,右侧有根德河及女儿河,其中女儿河是小凌河的最大支流。

2 大凌河及小凌河称谓变迁

大凌河在历史上曾有几个名称。汉朝以来称“渝水”,又称“白狼水”。唐朝时期大部分河流名称改水为河,白狼水也改称“白狼河”。辽时称“灵河”,是以白狼北源之神水为名。金、元时改“灵”为“凌”,称“凌河”,盖为塞外寒河,取寒冷冻结冰凌之意。也有记载称“凌江”,如元至正年间《通濟桥碑》中记载:“城东合龙山下,有水曰凌江。”明朝时始称“大凌河”,以与“小凌河”相区别。清朝时名称沿用,但在蒙古语中称“傲木楞河”。

大凌河南有小凌河水系。小凌河汉代以来名为“唐就水”;辽称“小灵河”,元代改“灵”为“凌”,称“小凌河”,又称“凌川”;明代称锦州附近的河段为“锦水”或“锦川”。

3 大凌河及小凌河历史变迁过程

大凌河及小凌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名称和变迁情况错综复杂。小凌河在营州塞外与大凌河分流,南下至松岭门与侯水汇合,向南流至锦州入海。隋唐时期前后,大、小凌河联系逐渐中断,后泥石流湮塞古渝水河道,两河彻底隔断。

大凌河平面摆动较大,河口迁徙不定,史料记载其下游河道曾有5次变迁:明代以前大凌河主流偏于辽河口三角洲的北侧,经右卫屯(凌海东北35 km)东流入海;明代后期,河身移向西南,从王段村东南流经大有屯至元宝抵折南入海;沈山铁桥修建后,铁桥以上河段因有桥梁、路基及堤防控制,河道未发生改道,而铁桥以下变迁仍较剧烈;清光绪年间,大凌河北移,自王段经古龙湾、狼坨子至鸳鸯沟入海;民国初年,大凌河主流再次北移至右卫屯南半里,经黄屯、龙王庙北再折南入渤海;1930年大洪水后,大凌河沈山铁桥以下河段向西南方向滚动形成现在河道,从明清的两条故道之间入海,卫星图像可明显看出4条古河道(位于现大凌河东侧3条,分布在西侧1条),显示大凌河向西移动的迹象。

小凌河入海口西支曾经深阔,可通航,记录最早见于初唐。小凌河口老码头地域传说小凌河入海口西支曾发现宋代沉船,里面有大量的瓷器和中药材;其入海口在西支宋代时是个繁华的港口,清代航运最为繁盛,清末以后日渐衰退,现东支为主流。

4 大凌河及小凌河历史变迁原因分析

4.1 大凌河历史变迁原因分析

大凌河水系变迁多发生在中下游,导致河流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大凌河流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从山地、丘陵过渡到山前倾斜平原至渤海西岸,呈阶梯式降低,河道变迁属一般冲积洪积扇河流变迁类型。大凌河是一条多沙河,每当汛期洪流滚滚,夹带大量泥沙流入渤海,使入海口不断向前延伸,河床也逐年淤高,下游河身曾多次移动,变迁无规律,左右来回摆动。

4.2 小凌河历史变迁原因分析

小凌河的历史变迁发生在入海河口段,入海河口段有西支和东支两支,西支曾经深阔可以通航,现东支为主流。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与河道淤积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政策有关。

统计小凌河锦州站1955—2007年实测和插补延长后的悬移质泥沙,53 a间总输沙量为1 1790.3万t,多年平均输沙量222.46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6.93 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723.21 t/(km2·a),悬移质泥沙的中值粒径d50=0.018 mm。在长系列实测资料中,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锦州站53 a中最大输沙量为1963年的1 502.6万t,是最小年2004年的3 603倍。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锦州站6—9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98.8%,其中7、8两月占全年的90.4%。由此可见,沙量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是小凌河来沙的主要特点。小凌河平均输沙量较大,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如果放任不管,河道将会加速淤积速度。

小凌河东支最繁盛的时期是清代。当时的清政府为确保“龙兴之地”不被破坏,以及防止蒙古和沙皇窥视,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在辽宁地区修边墙、设边门,将其与外族隔离开来。但这个特殊区域的原住居民需要各种物资,如茶叶、丝绸、陶瓷等高档消费品,且皮毛、中药材等重要物资也需要运往关内,这就需要一个贸易通道。此贸易通道落在锦州东海口和西海口。尤其东海口可以通过小凌河直接运送到锦州市内,便利的地理优势凸显。“东海口”的衰落是在“封禁”政策解禁后,大量的流民逃荒到东北,贸易途径从单一的海上运输变成海上和陆地同时进行,铁路修建后,陆路货运越来越发达,再加上“东海口”的河道淤泥阻塞,导致港口逐渐衰退。

5 结论

大凌河及小凌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名称和变迁情况错综复杂。通过追溯两条河流历史,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和各时期地形图对比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考古资料系统分析、研究其历史变迁过程及原因,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隋唐之前,大凌河及小凌河关联密切;2)隋唐之后,大凌河及小凌河彻底隔断。由于河道泥沙淤积,大凌河下游主流河道经过五次大的左右来回摆动;3)小凌河下游河道受泥沙淤积及国家政策影响西支衰退,东支成为主流。

影响大凌河及小凌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因素为泥沙淤积及国家政策,目前两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速河道变迁。根据河道特点,建议退田还林封育,对淤塞河段进行河道疏浚,城市段和小城镇段以堤防工程为主,农村段及对岸严重河段以险工护岸治理为主,使流域朝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禹浪,孙军,王文轶.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历史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83-88.

[2] 肖忠纯.辽宁历史地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 才厚.凌海市凌河流域生态带建设[J].水利技术监督,2015(3):44-46.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河道治理
浅谈静荷载试验中的自平衡测试方法
河道险工治理技术与护岸工程探讨
毛祁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探究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
感潮河段堤防护坡应用与实践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措施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