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异化与回归

2017-06-05 02:21陈宏王华倬黄家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回归异化

陈宏+王华倬+黄家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异化现象表现为:发展目标模糊,统领作用不明显;权力空心化,各项权益难以保障;内容失真,难以承载时代使命;管理松散化、评估形式化。对于异化的克服应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使命,做到文化适应;善用政府扶持机制,加快基地转型升级;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基地治理能力 ,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可持续发展;异化;回归

中图分类号:G 8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3-0235-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alienation phenomen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base are analyzed.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base exhibits in the forms of indistinct development goal and weak leading role, difficult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due to weakened power; distortion of contents resulting in difficulty to carry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loose management and formal evaluation. To overcome the alienation, we should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meet cultural adaptation, make use of government support mechanism,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base, optimiz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enhance the base of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base.

Keywords: cultural developmen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ba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ienation; return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软实力。近年来,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谋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走向世界。其中,以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为枢纽型组织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创新性举措。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相继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学校、乡镇、村寨、办事处或社区等单位建有民族传统体育基地155个,并于2013年评比出12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以表彰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作出的积极贡献,宣传其典型经验和做法;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當前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还存在诸多异化现象,深入调查研究这些现象并探寻回归之策对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空间布局与项目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空间结构、项目结构等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传承、发展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大小,政府职能部门从顶层规划建设好一批结构优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能够极大地发挥其在区域范围内的辐射、带动和引领功能,能够有力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全面地、健康地和可持续地发展。

项目开展是民族传统基地的主要内容,是践行基地发展使命和实现基地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达 676 项,包含球类、武术类、舞戏类、较力类、骑射类、水冰雪类及空中类、跑跳掷类、棋牌类和其他类[2]。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开展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同时略显集中,既有较为普遍开展的蹴球、高脚竞速、龙舟、射弩、抢花炮、独竹漂、民族式摔跤、秋千、木球、陀螺、射弩、珍珠球、搏克、押加、毽球、板鞋竞速、少数民族武术、马术、 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也有抢枢、布鲁、狩猎、跳板、石锁、翘旱船、竹马、投绣球、三人板鞋竞速、垂钓、登山、花样跳绳等非正式比赛项目。为了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我们应该淡化金牌意识和竞技至上的观念,转变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维,从体育范畴而不是精英竞技来考虑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出路问题,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endprint

从表1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分布广泛,充分考虑了满足传统体育基地布局的代表性和均衡性,在全国除甘肃省、香港、澳门、台湾以外都有布点,其中在贵州省、河北省、黑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布点数量达到10个及以上,又以贵州省的34个为最多,各省市布点数量的多寡既与当地民委、体育工作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更与当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与特色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2013年评比的12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分别来自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的高校、民族中学、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基地、体育俱乐部和村落,这既是对12个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以往工作的肯定,更主要的在于以“分散”的形式突显“示范基地”在全国各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异化表现

2.1 基地发展目标模糊,统领作用不明显

目标是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具有统领作用。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存在着目标不清晰,对基地发展缺乏明确具体的定位,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就基地发展目标而言,归纳起来不外乎提高竞技水平目标、培养人才目标、活动开展目标、项目普及目标、文化传承目标等,大多数基地负责人都主旨鲜明地强调基地是为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水平,这是基地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然而,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在于其民族性、文化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发展的关键在于坚守民族性和文化性。民族体育文化植根于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这种活动与各民族早期的狩猎、游牧、渔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古代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文化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形式,只有把民族体育纳入到民族文化的整体中,我们才能通过相关民族的文化逻辑获得对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文化涵义的理解,才可能获得对民族传统体育方式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也才能寻求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发展的思路与出路。

2.2 基地权力空心化,各项权益难以保障

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权力空心化简言之就是有管理机构架设,但权力运行空转的责任落空现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基本采用挂靠的形式組建,以挂靠在大中小学校为主,往往成为挂靠单位的附属机构,还有部分基地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经费缺口过大,而不能保证全年开展活动、训练和比赛,导致运动员、教练员流失十分严重,仅在面临重大比赛和重大节庆时组建代表队比赛或表演,基地各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基地权力空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基地难以承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推广的时代使命,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难以留住民族传统体育优秀人才。

2.3 基地内容失真,难以承载时代使命

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内容失真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失去其本应有的属性:文化性,各基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推广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全面西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过度地削减民族体育项目的民族性和传统性。追其缘由,西方竞技化模式的文明范式及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是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内容失真的根本原因。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竞技体育主流文化对非西方民族体育文化的整合力量是长期存在的,而处于边缘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被西方竞技模式统合的可能。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立的体系,尽管不同的项目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文化传统和价值是平等的,只有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尊重各民族体育项目蕴含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习俗和禁忌,勿以猎奇的眼光或心理去探究每一项体育活动才能彰显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价值。

要想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我们就要坚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技术功底,其传承方式具有自身传统的文化“范式”,其教学、训练、活动、比赛有着独特的仪式、流程、规范与规则,不能采用西方的文化标准去妄加评论和指责。近年来,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录制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锦》系列片,共涉及141个项目,为了更好地保存、传承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面对西方奥林匹克现代推广体系,民族传统体育还缺失组织的社会支持,其所处的地位及其话语权利也略显边缘化。

2.4 基地管理松散化、评估形式化

调查了解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松散化、评估形式化的情况,松散化在实践层面表现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波动性和随意性,缺乏完整、系统和科学的制度建设,各自为政、主观决策。例如:从全国来讲,全国194个基地至今未建立统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协会,没有整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基金会;从各基地管理体制构成来看,有的组织机构没专门人员,缺乏对选材、管理、运行、激励、监管等制度设计,缺乏对管理人员行为的约束性规范。基地经费十分紧缺,每个基地每年平均费用在3万~5万元,远远不能满足训练、比赛、活动开展和日常费用,仅在像开展全国民运会这样的大型比赛中,才能获得追加经费,基地经济负担比较大。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疏于评估或评估流于形式,不但不能促进发展,相反还会阻碍基地发展。调查得知,民族传统体育基地长时间置于政府监管之外,未能获得有效的政府政策扶持与物质支持。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异化的回归

3.1 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使命,做到文化适应

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力之所在,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只有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使命才不至于“名存实亡”,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做到文化适应[3]。Redfield率先提出“文化适应”概念,认为文化适应是指2个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发生的持续的文化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的文化经历了从失衡到适应性改变的文化现象[4]。近代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交流中逐渐丧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有意义与有利地位,呈现出一种文化失衡的状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有文化?如何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强?即文化适应问题。endprint

国家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着眼点在于重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个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应当切实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使命,应当摒弃体育过度功利主义和物化,保留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意义和活动形式,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和服务社会大众生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重拾民族传统体育“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出一条与西方体育不同的道路和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责任在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历时性与共时性运动的统一,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要考虑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民族性,又要兼顾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时代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必然与这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虽然在文化的进化、传播、冲突和重构中其文化特征会随着时代变迁发生改变,改变的是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选择,而不变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即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因此,寻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连接点就很重要,既要保留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又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这一连接点就在于服务社会[5]。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管理者应当通过主观选择和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服务社会的土壤和环境,让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例如,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北关村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就通过集中优势力量选准当地民众喜爱的民族体育项目来改善民生、服务社会、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搞活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地坚持以体育的舞台盘活村落经济,以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村落精神文明建设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集中开展村民喜爱的蹴球、陀螺球、民族花鼓3个项目的常规训练、表演和娱乐活动,不仅专门建设了可容纳观众1 500人、建有1 000 m2的塑胶场地的体育训练馆和500 m2露天陀螺球训练场,还曾代表山西省连续6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多次被国务院、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3.2 善用政府扶持机制,加快基地转型升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在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培育和发展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1)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为社会服务,主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为基地发展赢得更加宽广的空间;2)政府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调查摸底、绩效评价与制度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投入的同时广泛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深入了解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发展现状及问题,制订未来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好基地发展方向、路径与制度保障;3)以各省民宗局、体育局为业务主管部门,从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高度加强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主动与基地挂靠单位联系对接,盘活基地挂靠单位现有资源,争取基地开展的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纳入校本体育课程,定期组织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负责人交流培训的会议及教练员培训,抓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

3.3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基地治理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同样面临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治理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结构组合关系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治理的整体功能,决定着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议按照《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理事会、执行机构、监事会;为了提高基地运行效率,应当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规范有序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例如基地章程、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将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传统体育基地长期实践集聚的管理经验结合起来,规范基地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地内部治理水平上升至更高的层次,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转型发展,为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4 结束语

无论是社会的变迁、经济和文化的转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都肩负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灵魂和生命力,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才有其承继的理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出现了各种异化现象:基地发展目标模糊,统领作用不明显;基地权力空心化,各项权益难以保障;基地内容失真,难以承载时代使命;基地管理松散化、评估形式化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应当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主体责任,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强”为核心理念,实施政府政策推动与基地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轮驱动”,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EB/OL].[2016-09-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25/c_127

949618.htm.[2] 宋彩珍,万义,白晋湘.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17.

[3] 郑国华. 失衡与适应: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J].思想战线,2016,42(4):33.

[4] ROBERT R,RALPH L,MELVILLE J. 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9,38(1):149.

[5] 郑国华. 失衡与适应: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J].思想战线,2016,42(4):33-3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回归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唐宋交通发展对文化交流影响几何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