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凤君
(舞阳县人民医院 内科 河南 漯河 462400)
延续性心理护理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
袁凤君
(舞阳县人民医院 内科 河南 漯河 462400)
目的 探讨延续性心理护理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舞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陪同家属各114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及家属各57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临床护理,对照组在患者出院6个月内进行常规随访,试验组在常规随访基础上实施延续性心理护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试验组,患者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实施延续性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家属的负性情绪。
脑卒中后遗症;延续性心理护理;治疗依从性;家属;负性情绪
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均会增加发病风险[1]。脑卒中后遗症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不仅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溶栓是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手段,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大脑缺血情况,同时结合康复训练,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2]。故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家属负性情绪,本研究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实施延续性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舞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陪同家属各114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及家属各57例。对照组患者男33例,女24例;年龄40~76岁,平均(57.7±4.6)岁。试验组患者男35例,女22例;年龄43~77岁,平均(58.3±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临床护理。对照组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随访6个月,询问患者病情发展、服药及训练情况,并进行答疑。试验组在常规随访基础上实施延续性心理护理。①于患者出院前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技能及自理能力训练,并制定家庭护理计划,同时建立微信平台,以便患者出院后针对日常问题进行询问及答疑。②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护理人员每周电话随访2次,上门随访1次,对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或家属进行心理疏导。③出院后2~3个月,每周电话随访1次,两周上门随访1次,重复上述指导内容。④出院后4~6个月,每月电话随访2次,上门随访1次,重复上述指导内容,并于6个月末对患者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及家属负性情绪进行评估。
1.3 评价标准 ①依从性评定。完全依从:患者能根据医嘱进行服药、功能训练及复查;基本依从:每周服药及训练各缺漏小于3次,能定期复查;不依从:每周服药及训练各缺漏大于或等于3次,不能定期复查。②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包括行走、吃饭、穿衣、大小便等10项内容,分数越高则生活能力越好[3]。③负性情绪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得分低于50 分为无焦虑,分数越低则心理状态越好[4]。
2.1 依从性 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治疗完全依从23例,基本依从31例,不依从3例,总依从率为94.7%(54/57);试验组依从9例,基本依从36例,不依从12例,总依从率为78.9%(45/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8,P<0.05)。
2.2 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量表评分为(53.5±9.6)分,低于试验组的(75.4±6.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68,P<0.05)。
2.3 患者家属负性情绪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SAS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家属的SAS评分对比分)
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日常生活[5]。改善患者病后后遗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属心理负担是目前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主要目标。护理人员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控制脑梗死患者病情,避免继续发展或发生二次脑梗死[6-7]。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出院期间治疗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试验组,说明延续性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其原因为延续性心理护理通过电话、微信、上门指导等方式将心理护理延续到患者出院后,使患者在家中仍能接受到较为全面的护理服务,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家属SAS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说明延续性心理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自理能力,减轻家属负性情绪。其原因为延续性心理护理通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康复治疗效果;通过频繁的交流沟通促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长期坚持规律的康复训练,促使患者脑神经受到有效的生理刺激,对患者病后残存的脑神经组织起到修复作用,并增强神经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及兴奋性[8];以家庭为中心指导患者学习相关知识,利于改善患者健康行为;着重培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多种方式协同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家属负性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实施延续性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家属负性情绪。
[1] 郑改凡.脑卒中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及心理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134-135.
[2] 凌妍妍.延续护理对脑梗塞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2):2011-2013.
[3] 韩修英,闫文艳,杨海英,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并发抑郁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12-414.
[4] 王丽春.舒适模式的应用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179-2181.
[5] 马洪卓.心理结合语言康复在脑卒中后语言及心理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1):1279-1281.
[6] 杨杰妹,潘成艳,叶爱素,等.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430-1433.
[7] 孙亚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50-252.
[8] 臧秀英.社区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9):1173-1174.
R 473.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6.118
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