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理学院 112000)
摘 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是当前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高水平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策。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教育均衡
“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是通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缩短区域、城乡、学校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这无疑是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教育信息化路径首先是强调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通过弯道超车的形式,实现追赶式的发展,缩短差距,实现普遍均衡;其次强调教育信息化让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变革过程中,总体协调、各有特色,实现动态均衡[1]。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第一阶段硬件设施配备基本完成后,软件设备及教师和学生的应用成为重点和难点。为了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层次研究和常态化应用工作,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抓手,按照“配全、学好、用活”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了各类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1 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内涵
由于我国各个地域间实际情况的差异,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区域差异[2]。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同一地区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地方政策,建立多方合作机制,负责组织、推动、落实、监管,加强区域统筹;学校作为最终用户,推动教育教学应用,注重使用绩效;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参与。对基础教育来说,深化应用为:以教师应用为核心,为每个教师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帮助教师依托网络空间快捷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网络合作与研修,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质量及效率,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学习任务驱动、学法指導等关键应用带动学生空间,通过家校沟通、家长学校等关键应用联通家长空间,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2 区域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自2003开始全面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到2015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校校通”、“ 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教学模式落后,体制、机制急待更新;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办学 水平差距较大;三是,缺少统一的标准及评价体系。区域内学校教育信息化普遍缺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已经妨碍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及促进学校信息化水平和应用效果的提升;四是,经费不足,师资短缺;五是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师无实用资源可教学,网络无优秀资源可共享,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 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对策
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和生活水平的差异,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因此制宜,各地区通过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学科资源建设、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来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服务。
3.1 强化顶层设计 确定工作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拉开了我国教育改革新发展新阶段的历史序幕,在这关键时期,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给予的特殊使命,对于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事业起到革命性的作用。要发展好教育事业,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做好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本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确定工作目标,明确提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思路,建立以“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结构,要注重本区域的城乡间的教育信息化差距。构建以“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并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智慧导向的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云资源超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并成立由政府、师范院校、企业和运营商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
3.2 建立“虚实结合”的数字学校,解决教学点开不齐课及优质课共享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可建立数字学校。由于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差异,教学设施不完善,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使农村学校也能享受到教学资源,运用网络建立数字学校可把优质资源带入课堂。数字学校是指在实体学校建制不变的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在中心学校与教学点的学校间共享优质资源、进行异地教学和网络教研的虚实结合的学校组织方式。在同一区域内,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一所中心学校与其所管辖的一到两个教学点连接起来。
3.3 加大投入 夯实软硬件配置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硬件配备,全面实现多媒体“班班通”。统筹全市“信息技术教育费”、“电教教材费”、“网络运营费”,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实现了农村学校班班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其次要建设数字教育专网,全面实现网络“校校通”。建设了数字教育专网和教育城域网云数据网络中心,为各学校配备了服务器、三层交换机、大容量存储等数字化校园专用设备,建成集教育门户网站、资源在线点播、学习跟踪评价、互动协同学习等功能的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搭建能实现城乡同步教学视频教研平台;视频会议平台;在线培训平台;网上教学、辅导、学习平台;素质教育平台;网上教研平台;教育门户网站平台。第三要搭建录播系统,全面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4 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与考核,建立教育信息推进的长效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人,一是领导力,二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与素养。要实现教育的均衡,提高领导和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才能通过用信息化手段共享共建优质教学资源,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普遍均衡和对农村教育的动态均衡。
在同一区域内,由市、县、校三级部门统筹规划,抓好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首先要抓好“一把手”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运用先进的“云计算”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管理人员、教研人员、专任教师、技术人员的全员培训。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考核方式,按照“以活动促进应用”的原则,开展多种活动,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应用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次是空间建设与应用,实施全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积极推动区域在线集体备课、在线教研、同课异构、“一师一优课”、“名师课堂”、“课堂快递”等活动,让教师不仅“教”,还要“研”,在研修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最后,在区域内充分挖掘具有信息化教学热情的骨干教师,由他们共同组成教研团队对区域内课程有效运用信息技术重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質量,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全区域内教师的信息化执教能力,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师资保障。
3.5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本地特色资源,完善学科资源建设
为了有效推动学科资源建设,以学科为“抓手”,制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每年组织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公开课,实施教师信息空间创建活动。通过通过教育信息平台进行课堂直播,并可随时点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区域内统一组织,一方面可结合教师个人信息空间建设,通过搜集网络免费教学资源、购买公司数字教学资源、自行开发等方式汇聚学科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学科教师联合共同开发适合本地区的各学科优质资源用于教学。还可以同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学科教学需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各学校开展“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一校一门课” 、“优课优资源”资源创建活动。使教师根据日常教学需要创造、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师信息空间共享数字教育资源,来实现了“课课有资源,人人用资源”信息化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余胜泉 论教:信息化是促时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教育报 2014-01-06
[2]吴玮 《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顶层设计》 远程教育 2015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杨春江(1972-)铁岭县教育局信息股主任 职称:中学高级
本论文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6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JG16CB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