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的高中化学教学规划
——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2017-06-01 09:27黄艳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分类

黄艳清

(罗源第一中学,福建 罗源 350600)

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的高中化学教学规划
——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黄艳清

(罗源第一中学,福建 罗源 350600)

简述学习结果分类及各类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就学习结果分类、学习条件确定、学习过程规划等方面作分析,阐述了开展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的教学规划的意义。

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教学应把握课程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要求强调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习目标所包含的学习内容的类型特点确定学习条件、规划学习顺序。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有自身的学习条件,若缺少相应的条件,学习结果将难以达成。文章以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如何开展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的教学规划。

一、不同学习内容需要的关键学习条件

1.关于学习条件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有效学习的发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学习条件。有效学习所需的学习条件,既包含学习的内部条件,又包含学习的外部条件。其中,内部条件主要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实践能力、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等,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内因;外部条件则包含执教者的职业精神与知识水平,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提供的学习资源、安排的学习活动等,是影响学习活动的外因。

对教师个体而言,其职业精神与知识水平往往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狭义的学习外部条件主要指执教者针对某一课时教学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活动等。不可否认,这些学习外部条件对有效学习只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应该认识到,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与学生情况相适宜的外部学习条件对驱动、激发学习内部条件发挥作用进而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学规划时,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创设学习的外部条件。

2.不同学习内容需要的关键学习条件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对于这三个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及需要的关键学习条件如表1所示。

表1不同领域教学目标达成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及需要的关键学习条件

从表1可见,不同学习内容对应的学习过程及其关键学习条件有较大差异。教师只有根据学习结果类型特征安排合适的条件、规划科学的顺序,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的“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规划

1.分析结果类型

分析结果类型就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该课时学习目标属于认知、情感两个领域。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结果类型分析

2.确定学习条件

确定学习条件,是指根据各类学习结果的习得过程,选择教学实施过程所应提供的学习必要条件和辅助性条件,以促进学习得以顺利进行。该课学习条件为:

(1)“目标A”为概念性知识学习,意味着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本质适宜采用概念形成策略来学习。即提供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案例,在辨识基础上提出概念特征的假设并加以验证,最后抽提本质属性、定义概念。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后,指出化合价变化是电子转移的结果,阐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结合案例来诠释。由于电子转移属微观范畴,可提供直观现象来加以证实、促进认识。

(2)“目标B”强调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习得思维,将概念转化为技能。学习时,需提供足够的反应、从元素价态变化分析反应,并对分析过程与判据进行总结、反思;“目标C”的本质是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两者学习条件一致,只是研究对象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学习时,从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出发,结合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征分析,建立对两种分类方法关系的认识。

(3)“目标C”等事实性知识学习,强调在回忆基础上列举相关氧化还原反应。此任务不仅巩固概念,也有利于感知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其学习条件是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熟悉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反应。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和初中化学学习,这些条件是具备的。此外,“目标D”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还应有为学生提供列举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4)情意类内容的学习是基于人类情感活动实现的,需要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体验、感受与领悟。因此,“目标E”需要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回忆与分析,感知其存在的广泛性,领悟到它在指导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价值;而“目标F”需要认识到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体验到从电子得失角度分类的普适性和本质性。

3.规划学习顺序

有效学习始于明确“为何学”,并经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因此,该课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已有反应分类的局限性以及建立新分类的必要性;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化学反应的表现特征,提出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的分类标准、建构新的分类方法,并从电子得失角度审视、建立起理性认识;最后,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深化概念理解、丰富相关认识。结合学习结果类型对应的学习过程,本课教学的具体规划如下:

(1)激活已有化学反应分类经验,感知其局限性。要求列举常见的化学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总结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及其标准,感知四种基本类型分类的局限。

(2)开展化学反应分类新的探索,建构分类标准。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反应(如钠与氯气、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微粒重组过程元素形态是否变化,尝试建立新分类,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3)建立氧化还原的特征与本质的联系。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反应(如钠与氯气反应),分析反应过程元素形态(化合价)如何改变,理解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关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并结合原电池反应的观察,认识电子转移的真实性。

(4)感悟氧化还原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性。要求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或由教师提供),感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普遍性;再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实现物质变化从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感悟到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

(5)体会从电子得失视角对反应分类的优越性。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分析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对比分析两种分类的标准,思考哪种分类更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和广泛性,认识到从电子得失视角对化学反应分类的优越性。

综合前述分析可知,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的教学设计不仅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教师教学设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后者体现在:很好地转变传统教学设计仅关注教的设计而忽视学的设计的倾向,深刻思考如何根据学的结果来思考、确定教与学的条件、方式与结果等,做到教与学的设计相统一;促进教师做好教学预设,并根据教学预设指导、监控课堂教学,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深刻反思,即课前引导教师反思学习结果与预设学习条件的匹配性、课堂引导教师反思预设学习条件与课堂教学生成的适切性、课后引导教师反思“学习目标—学习条件—学习效果”的一致性。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梓生.基于化学认识素养视角的课程内容分析——以《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福建教育,2016(37).

[3]秦凤,张雨强.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化学教学目标制定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

(责任编辑:张贤金)

猜你喜欢
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分类
排除多余的条件
分类算一算
选择合适的条件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铝热反应的实验及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体会
高中化学方程式解题与氧化还原理论知识归纳研究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