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平 林日红
(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避免校园欺凌事件 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肖学平 林日红
(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主要针对近期国内频繁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列举其主要表现形式及危害,并从家庭、学校、心理和社会四个层面分析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校园欺凌;表现形式;危害;主要原因;对策措施
近期,校园未成年人欺凌恶性事件接连曝光,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具体而言,为施暴学生通过肢体、言语、网络等方式,蓄意或恶意对弱势学生实施打推欺负、孤立嘲笑、侮辱勒索等粗暴行为,由此对受害学生造成生理、心理的极大伤害,使其在学校求学期间产生生存的恐惧感、焦虑感乃至危机感,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孩子的身心遭受创伤,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有效避免发生校园欺凌现象,势必成为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
要判定某一行为是否属于校园欺凌,首先应判断欺凌者是否具有实施欺凌的主观性,即属有意还是无意;此外,还应考察这种加害于弱势学生的行为是否具有暴力性、重复性和持续性,是否给受害方带来躯体或者心灵的伤害。那种认为一定要将人打伤、打残甚至打死才可称为暴力的观点,其实是非常粗浅的。
校园欺凌主要行为及具体表现形式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恶性事件,无论是对受害者,还是施暴者,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受害者而言,其身心受到巨大创伤,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辅导才能逐渐恢复。对施暴者而言,倘若其欺凌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未来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其暴力行为也对旁观者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1.对受欺凌者的危害
(1)身躯受损,承受痛苦
由于未成年学生身体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和机能均未成熟,校园欺凌行为容易使受害学生身体受到伤害,有可能造成身体残疾或智力障碍。
2016年6月8日,福建省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无故遭同班三名同学围殴。小黄忍痛2天终被送医检查,经医院确诊为脾脏严重出血,于6月11日晚实施紧急抢救,手术切除脾脏,结果成为终生残疾。
(2)精神压抑,自卑封闭
受害学生被欺凌后,性格容易发生变化,如变得胆小怕事、自卑封闭,无法与同学正常沟通交流,最终阻碍正常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014年,英国儿童发展研究专家通过对7000多名曾遭受过欺凌的学生长达5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经常被欺负的孩子在45岁时会有明显的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由此可见,校园欺凌行为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育有着深远的消极作用。
(3)影响学习,发生自残
受害学生在遭遇校园欺凌侵害后,学习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出现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如不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心理干预,可能还会出现自残事件。
(4)长期自卑,缺乏自我
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孩子,其对自己的看法,很大一部分源于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对于一个在校园频繁遭受同学欺负凌辱的孩子,其心理容易出现自卑倾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配爱,也不配得到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这种自我缺失的想法,容易让受害学生丧失自我和自我价值。
(5)性格扭曲,走向极端
受害学生受到欺凌后,不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严重的是在心理上留下巨大、长期的损害,导致性格缺陷甚至扭曲,对其成年后的行为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做出违背法律、悖离人性之事。
2.对欺凌者的危害
(1)建立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丝毫没有意识其对他人所构成的伤害,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施暴行为很威风,能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和追捧,在同学中树立威信,这种思想对学生成长带来了错误的引导作用。
(2)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缺乏法律和规矩意识,势必会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甚至受到司法机关的处罚,给学生的成长履历烙上污点。
(3)如果欺凌者的暴力行为没能得到及时地纠正,其性格会变得更加冲动暴戾,以自我为中心,在解决问题时更倾向用暴力欺压他人。
3.对旁观者的危害
对于旁观者而言,不但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当面对欺凌他人者,也会产生不安、恐惧等诸多心理不适。旁观者还可能有样学样,在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存在成为下一个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潜在危险性。
4.对学校的危害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习风气。一个集体中,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就会产生一种氛围,即欺凌的风气。当所有的人在欺凌一个人的时候,你不参与,就会被视为异类,成为大家的对立面,也有可能沦为被欺凌的对象。所以,当欺凌行为发生时,处于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为了尽可能使自己与集体步调保持一致,容易形成群体欺凌现象。这种风气或环境,一旦形成,势必会愈演愈烈,就算单纯良善的人,也无法摆脱其影响。
(一)家庭层面的分析
1.家庭关爱教育缺失
在孩子成长问题上,有些家长关心的只是考试成绩,唯分数论,不重视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品格的塑造。个别家长还沿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暴方式教育孩子,这些无疑会对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影响。
2.家庭关系不和谐
有些学生家庭不融洽,或来自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打骂,或者是父母有不良嗜好,比如赌博、酗酒、吸毒等。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难免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导致更多的被欺凌或欺凌现象的发生。
(二)学校层面的分析
校园氛围在学生欺凌现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科老师是否处处关心学生,师生关系相处是否和谐;学校是否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堂气氛是否轻松愉快;学校是否制定校园安全管理制度、防欺凌措施预案、德育工作是否落实;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发生校园欺凌的因素。另外,校园拥挤,无法给学生提供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教学设施设备不足,也会诱发校园欺凌事件。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校园欺凌现象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和校园欺凌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对于问题学生,有些教师也缺乏主动亲近关爱他们的意识,习惯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他们,或歧视孤立他们。表面看来,这样似乎很有效果,实则学生口服心不服,在经历了一系列由恐惧、压抑过渡到对抗的心理变化后,最终导致发生暴力事件。
(三)心理学层面的分析
欺凌事件发生与学生的社交心理紧密相关。影响孩子社交心理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生活是否愉悦,情绪是否经常波动,与身边的家人、朋友和老师相处是否愉快,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以及如何看待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等。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社交心理越正面,即在日常生活中开朗乐观,情绪较稳定,在校内有很多朋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感到满意,与校内的老师有较为良好的关系并且和家人相处融洽,父母很少使用打骂方式管教自己,也不曾受到兄弟姐妹的欺负,拥有这种社交心理的学生欺凌他人或者被欺凌的潜在可能性就越低。相反,社交心理情况越负面,欺凌别人或被欺凌的潜在可能性就愈高。
(四)社会方面分析
1.影视、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诱发欺凌事件发生
欺凌事件与当下学生频繁地接触暴力影像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孩子因为缺乏是非正误的判别能力,如果长期阅读暴力书籍,观看暴力影片或玩暴力游戏,势必会接受以暴治暴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书中、电影中或游戏中欺凌暴力的行为。
研究表明,欺凌者强烈渴望支配和控制他人,而这种欲望的根源来自于一些媒体对于欺凌行为的负面宣传。学生越少接触暴力漫画书籍、暴力影片,欺凌他人的反常行为就越不容易发生;相反,接触暴力媒介越多的学生,越有可能出现欺凌行为。
2.对欺凌事件处置不多,对责任人追究不力
当下,初期的欺凌事件很容易被误判为是小孩间嬉戏打闹,忽视了施害者的主观故意和受害者的受创心理,常常错失了欺凌事件萌发时处置的最佳时机。
欺凌事件发生后很难对过错方进行追究。成人之间的伤害尚有国家的法律(如刑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我们无法对未成年人套用诸如刑法之类的法律,且目前国内也没有出台一套公正、规范、有威慑力的罚则。学校的批评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难以对欺凌学生起到震慑作用,这就使得欺凌事件成为学校、社会束手无策的“顽疾”。
3.不良社会风气助长欺凌事件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家长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有处处占上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在主观上也对子女在校期间的欺凌行为起了默许和怂恿的作用,从而间接导致欺凌现象的增多。
(一)教会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一项调查结果数据表明:当遭遇校园欺凌时,64%的学生选择沉默。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为此,应该让学生明白如果遇到校园欺凌,不应该沉默顺从,而应该拒绝被欺凌,必要时要向家长、老师求助。例如在受到欺凌时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你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学校纪律和法律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并主动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或周边的人寻求帮助。接到报告的老师应立刻处理,尽可能降低欺凌事件对受害学生的伤害。
(二)加强学生的品格教育
1.家长和学校要对有欺凌苗头行为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矫正这些学生的认知误区,引导和强化其敬畏生命、同情弱者、遵章守纪和以理服人等的正面品格。
2.家长、学校、社区要强化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的教育,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生而平等。有些孩子虽然比较胆小内向,但没有一个人被赋予权利侵犯他和伤害他。
(三)构建和谐快乐校园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会、教职工大会,号召家长、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日常言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孩子的榜样,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2.强化法律规矩教育
“无知者无畏”,不懂法、不尊法、不守法、不用法,是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催化剂。学校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网络等,聘请法制专家召开讲座等形式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护自己。
3.加强管理,落实防欺凌措施
加强学校门岗管理,严格外来人员、车辆管理和登记手续,对于强行闯入校园的行为,门岗保安人员应及时进行制止并视情况及时报告学校保卫部门和属地公安机关。在学校校园显著位置公布防范欺凌现场的联系电话和设置学生举报信箱。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
学校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踊跃参加集体活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一项或多项终身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诸如学习国际象棋、围棋、桥牌、京剧、音乐欣赏等。
5.关爱弱者,重点帮扶
学校为行为表现偏差的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并由学生德育科和保卫科两个部门及时介入进行教育、引导。对欺凌及被欺凌的学生要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以对其进行心理帮扶、疏导和治疗。
关爱弱者,对弱者实施暗中保护措施,各班级设立防欺凌情报员,学校组建防欺凌志愿者队伍,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教师和学校领导。
(四)社会各界共同预防校园欺凌
1.学校加强与属地公安、司法、社区的互动,形成合力,共建和谐校园与周边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法制宣传,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巡逻,依法惩处对同学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学生。
2.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广泛宣传“拒绝欺凌、构建平安校园”,相关部门减少包含暴力、欺凌行为的电视、电影和书本的发行和传播。
3.倡议成立防欺凌志愿者协会或相关公益组织
成立民间及社会反欺凌协会组织,对于预防、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从国外实施情况看,这种依靠民间力量救治的方式有重要作用,对于预防处理欺凌事件有一定效果,诸如在英美国家均成立的反对欺凌车队协会(Bikesagainst Bullies)等。
4.国家立法机关应尽早研究制定校园欺凌认定的标准及处罚依据,明确欺凌者应负的法律责任和赔偿主体。校园欺凌事件作为一个世界难题,各国也在立法方面不断完善,处罚力度呈加重趋势发展。2015年3月,美国南加州一名中国高中留学生带领数名女孩,将另一位留学生骗至公园进行长达5个小时的围殴欺凌,包括扒光受害者的衣服、用烟头烫乳头、用打火机烧头发、用高跟鞋踢头部、强迫吃沙子和剃光头等,后施暴者受到当地检方重罪指控,三名恶劣施暴者分别获刑6—13年,服刑期满后还将被驱逐出境。除美国外,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挪威等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也制定了较为严厉的校园欺凌法律条规。
针对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11月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专项督导暂行办法》。重点整顿治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及侵害学生身心健康事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各省市教育部门及各中小学校也应制定、完善有关预防校园欺凌的制度、措施、预案和方案,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对严重校园欺凌事件,公安、司法机关应及时介入调查处置,绝不姑息纵容校园欺凌恶性事件。
5.对有严重欺凌行为并已不适合在学校继续上学的学生要建立相符合的教管和教养场所。
和谐的家校关系,不只是家长对学校的看法,也包括学校对家长的态度。在家校联系过程中,有时由于家长和老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或一方偏离了平等、互尊、配合的原则,使家校双方产生摩擦、分歧、矛盾和对立等情况。而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是在目的和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双方都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基于这一前提,家校之间的所谓“矛盾”是可以有效避免和化解的。当然,这要求学校把学生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化、人性化,同时也需要家长能更加理解、支持教育事业。为整合家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共同教育的作用,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学校和家长都应有深化家校合作的自觉意识,主动加强沟通交流。在构建和谐家校关系过程中,教师是直接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起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共同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呢?
第一,了解家庭、了解学生。“知之深,爱之切”。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与家长更好地沟通与交流,使家校双方知道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更有效地共同教育孩子和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
第二,摆正位置,平等相待。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互助的。无论是老师对待家长,还是家长对待老师,均不能以“领导、上级”自居。家长对学校校规、校纪及相关要求、做法应给予必要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第三,用真情赢得家长信任。真情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及其家长,真情地与家长沟通与交流,真情地付出自己对学生的爱,由此赢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真正理解、支持及更好的配合学校教师做好家校工作。
第四,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教师若能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真切地体会孩子的感受,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为孩子考虑,那么就能有效规避与学生、与家长沟通时产生的障碍。
第五,利用好家长会平台沟通。利用好家长会这个平台,与家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虚心接受家长提出的合理建议。同时也尽量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但并不是一切都由学校包办,家长始终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理应依法履行孩子家庭监管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携手、形成合力、才能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校关系,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李琼,姜洋.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J].甘肃教育,2009(3).
[2]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3]刘红禄.构建文明校园,杜绝校园欺凌[J].新教育,2016(8).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