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玲
摘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学设计是关键。本文将从“以低难度为起点,设计教学思路;以生活经验为起点;以适当的铺垫为起点,以学习内容为起点”四个方面来阐述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起点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起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2
结合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站在四个不同的角度,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思路。
一、以低难度为起点,设计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设计预设。一个高难度的教学起点,在引起优等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必将打压其他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们何不将预设的设计起点放低,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进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例如,笔者在《中括号》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1. 游戏导入
教师给出四个数字100,40,20,5,请学生在其中添上运算符号,使运算顺序为除、减、加,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在反馈时,学生都能说出是“100-40+20÷5”,且能独立完成演算。之后,教师请学生变化运算顺序为加、除、减。
学情预设:这里与第一题相比较除和加交换了位置,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当除和加一起时,添什么符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加呢?这样提醒,学生较容易想到小括号。但这个难度不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在学生说出算式“100-(40+20)÷5”且完成计算后,教师再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变运算顺序为加、减、除。
学情预设:这里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再加一个小括号,即为(100-(40+20))÷5;(2)添上中括号为[100-(40+20)](下同)÷5。
2. 探索新知
教师请用中括号的学生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为什么用中括号。教师进行补充:当小括号不够用时,我们就需要用到中括号,又可称为方括号。中括号最先使用的是英国数学家华里士。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中括號,以培养学生创造字符的精神,从而感知数学中的乐趣。】
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做一做,请学生板书,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再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
学情预设:1. [100-(40+20)]÷5 2. [100-(40+20)]÷5
=(100-60)÷5 =[100-60]÷5
=40÷5 =40÷5
=8 =8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小括号算好后中括号是变成小括号还是仍旧为中括号。这时可以让双方互相讲理由,在冲突之下,教师指出中括号要搬下来,不可以变成小括号。再规范书写格式、运算过程。再请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中括号有什么作用?有无中括号计算结果一样吗?
学情预设:对于中括号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括号的作用中受启发,从而指出中括号的作用也是改变运算顺序。对于例子中只有小括号和有中括号这两题,最后计算出的答案不同,学生可能认为有无中括号计算结果是不一样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两题,请学生进行练习:
18×(12-8)÷2 18×[(12-8)÷2]
学情预设:这两题学生发现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改变,计算结果也不一样了,这时请学生总结出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改变,计算结果可能不一样。
二、以生活经验为起点,设计教学思路
很多教师会很困惑,自己精心设计的提问为什么学生会无言以对?为什么学生面对课件中“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呢?关键原因是教学离学生实在太远了。吴正宪老师在一次报告中谈到: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方法,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公交车上下车的生活情境来教学:在农贸市场开往华丰菜场的公交车上有乘客18人,中途下车有4人,又上车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解题方法有:可以先下车再上车,那就是18-4+5=21(人),也可以先下车再上车,那就是18+5-4=21(人),还可以是先算中途实际上车人数,那就是18+(5-4)=21(人)。这样的设计尊重学生已有的丰富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无疑是为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增加了亲切感,才能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三、以适当的铺垫为起点,设计教学思路
在新课程教学中,少了老教材的课前准备练习,少数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教学中不需要复习铺垫,认为复习铺垫已为学生铺级搭梯,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但笔者认为,教材的知识起点不一定就是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现在的学生是任何专家都很难完全预测的,城市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利用知识的迁移,适当地铺垫,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新知,定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就是以铺垫为起点,进行设计。
片段一:师:同学们,很高兴能给你们上课,大家都已经学了五年的数学,也已经与数打了五年的交道,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五年中学了哪些数?
(整数、小数、分数)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节课所学的数和学生以往学到的数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对新学知识产生一些相识感。】
师:很不错,今天我们来认识数中的一个新朋友:百分数(板书)
师:对于百分数,你都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呢?
什么是百分数?板书“意义”
百分数的读和写;板书“读和写”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从简单问题入手,鼓励学生说自己想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师: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都渗透了百分数,比如篮球比赛中选手投篮的命中率,接下来教师就要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看看以下三位同学谁的命中率高?
投篮总数 投中个数
小明 25 13
小刚 20 10
小强 50 27
四个小组讨论,根据学生原有对分数的掌握,大部分同学能借助分数求出命中率,小部分同学会和百分数相结合。
讨论两分钟,汇报
板书:意义 小明 13/25=52/100=52%
小刚 10/20=50/100=50%
小强 27/50=54/100=54%
师:13/25是表示什么意义?
分数的意义学生都能说出来,顺势引导学生说一说52%的意义。
四、以学习内容为起点,设计教学思路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泛,对于许多简单的数学知识,他们很早就已经通过很多途径习得了。但对于这些知识,虽然他们已经能运用了,如果要他们深究一下其中的含义,那也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设计这类课呢?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片段:
1. 生: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了。(估计全班都会背口诀)。
2. 在学尊重学生已有的丰富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无疑是为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增加了亲切感,才能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生情不自禁背口诀时,师板书: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3. 说说口诀表示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老师没教,你们就会背口诀了。会背的小朋友举举手看(估计全班都举手),怎么就会背了呢?
学生都说是幼儿园教的,妈妈教的。此时教师问学生:你知道口诀二九十八,那你知道二九十八表示什么吗?学生会说表示2乘9等于18.教师再追问:2×9=18是表示几个几相加啊?有的学生说是表示2个9相加,有的说是9个2相加。然后,教师再让同桌合作,尊重学生已有的丰富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无疑是为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增加了亲切感,才能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學、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一人说一句口诀,一人说对应的乘法算式,说说表示几个几相加。
既然学生已经熟背于心,那么教师就没必要在背口诀上花大工夫,而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背,教学中常会出现口诀会背了,做乘法算式时又不会。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9的乘法口。尊重学生已有的丰富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无疑是为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增加了亲切感,才能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过程。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学的思维习惯,时刻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顺应学生需要,灵活地把课堂教学向横向与纵向延伸,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四小学 3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