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效果对比

2017-05-31 18:14李龙魏威吴艳丽武晓萌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不良反应

李龙 魏威 吴艳丽 武晓萌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患者7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240例。A组采用7d不含铋剂四联疗法,B组采用7d标准三联疗法,c组采用10d标准三联治疗法,比较三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意向性治疗(ITT)根除率显著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符合方案集(PP)根除率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7d不含铋剂四联疗法可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在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不良反应;抗感染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

近年来,临床上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带来的伤痛病例报道频频出现,主要感染部位为胃、十二指肠球,发病较隐匿,大多数患者以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等疾病就医。由两种抗菌药物结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inhibitors,PPI)的三联治疗法被认为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治疗手段。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逐渐推广,已经有研究发现,标准三联治疗法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80.00%,因此,探讨更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比7d不含铋剂四联疗法、7d标准三联疗法与10d标准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效果,旨在为提高该类患者的Hp根除率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患者7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240例。纳入标准:(1)经14C-尿素呼气试验确诊为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初次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且未服用罗红霉素、甲硝唑及克拉霉素等药物治疗;(3)被告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相关知识及重要性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1)近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及铋剂治疗者;(2)有胃部、食管及十二指肠等既往手术史者;(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4)肠道菌群失調者;(5)肝、心、肾等重要器官衰竭者及恶性肿瘤者。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A组患者给予7d不含铋剂四联治疗:口服阿莫西林(哈药集团制药总厂,H20013267)1000mg、替硝唑片(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H20063292)500mg、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H20046380)20mg、克拉霉素(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H20058305)500mg,2次,d,7d为1个疗程;B组患者给予标准三联治疗:口服口服阿莫西林1000mg、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rag,2次/d,7d为1个疗程;C组患者服用方案与B组相同,10d为1个疗程。

记录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进行判断,并对患者治疗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进行检测。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按ITT分析与PP分析,其中,ITT分析对象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且至少服用1次药物的未失访患者,PP分析对象为服用75.00%以上药物,且疗程结束后完成14C-尿素呼气试验者。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A组4例患者失访,6例未按医嘱服药;B组6例失访,4例未按医嘱服药;C组5例失访。共695例患者完成疗程结束后的14C_尿素呼气试验与按医嘱服药。A组ITT根除率显著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P根除率显著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在ITT根除率、P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测结果均正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属轻微症状,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造成影响,且停药后1~3d均自行消失,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物耐药性大、质子泵抑制剂快速代谢及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导致根除率降低至30.00%左右。国外有研究指出,若某地区的克拉霉素耐药率超过20.00%,则需考虑使用不含铋剂或含铋剂的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在国内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往往采用克拉霉素治疗,而近年来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逐渐上升,许多地区并不在标准三联方案要求的限制范围内。在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治疗患者,可采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而过去临床上公认的标准治疗手段一标准三联疗法并未被推荐。但铋剂存在一定程度的肾毒性,它主要通过人体肾脏功能代谢的途径,使铋金属与肾脏发生蛋白结合,因此,肾脏功能受损患者应避免使用铋剂治疗。此外,若长期使用铋剂治疗可导致复发性口疮、骨关节病、结肠炎及脑病等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不含铋剂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率。

本研究对初次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7d不含铋剂四联疗法、7d标准三联疗法与10d标准三联疗法等三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结果发现A组ITT根除率与PP根除率分别为91.25%、93.91%,均高达90.00%以上,且均分别显著高于B组与C组患者的ITT根除率与PP根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B、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26%、7.39%、9.36%,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文献果相符,提示7d不含铋剂四联疗法可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但本研究未进行人群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的耐药性检测,因此,对于克拉霉素、甲硝唑双重耐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是否适用该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目前临床上关于不含铋剂四联方案的疗程研究尚无统一的结论,采用不同的疗程亦有可能对不含铋剂四联疗法的根除效果产生影响,有研究指出,不含铋剂四联治疗方案的疗程延长至14d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双重耐药患者的根除率可达到更优的效果,因此,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双重耐药患者采用不同疗程的不含铋剂四联疗法进行治疗,是本延吉下一步探究的重点。从用药方面分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阿莫西林对时间的依赖性较强,但考虑到患者服药2次,d比较方便,且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高,故本研究在使用该药物时,仍沿用抗生素每天2次给药。

综上所述,采用7d不含铋剂四联疗法可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用药的安全性较高,值得在幽门螺杆菌初次根除治疗中推广。

猜你喜欢
幽门螺杆菌不良反应
含呋喃唑酮四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比较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湖州地区651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