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让思维飞起来

2017-05-31 22:44郭炆娟姜树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头教者肚子

郭炆娟+++姜树华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刍”的科普知识,能概括出故事内容。

2.反复诵读对话,了解青头和红头的个性特点。

3.通过改编故事,进一步理清故事脉络,了解“反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读个故事。故事里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

生:青头。

师:另一个是——

生:红头。

师:让我们赶紧走进青头和红头的故事吧,读——

生:(齐)青头和红头。

二、知科普

师: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里边藏着有趣的科普知识,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够找到。谁来读课前要求?

生:1.自主:自由读课文,找出含有科普知识的语句。

2.交流:把你找到的知识讲给同桌听。3.分享:班级展示。

师:开始吧!

(生自由活动,展示活动成果。)

生: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消化食物的。

师:你找到了最关键的一句。咱们来看“牛胃图”。瞧,牛有四个胃,前三个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才是管消化的。还有哪些知识?

生: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生:从第一个胃走到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来到了牛嘴里。

师:对呀,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到了嘴里,其实这就叫“反刍”,齐读——

生:(齐)反刍。

师:现在你们知道“反刍”是怎么一回事儿吧?谁来说说看?

生:就是把吃下去的东

西重新送到嘴里嚼,嚼完再咽下去。

师:你真是个“小百科”,《百科全书》里就是这么说的。(课件出示“反刍”知识)奖励你读一下。

生:就是把粗粗吃下去

的食物,再送回到嘴里细细嚼烂,然后再咽下。牛是食草动物,有反刍习性。牛一般是在吃食物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开始反刍。

【点评:读懂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课。对于“反刍”这样的科普概念,是一定要让学生读懂的。可圈可点的是,教者结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讲解“反刍”这一知识点,这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学“科普”。】

三、读童话

1.理脉络

师:张之路爷爷将“反刍”这样一个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在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中。红头躲在草堆里,然后被牛——(逐步出示课件图,引导学生说。)

生:(齐)吃到嘴里→吞到肚子里→回到嘴里→喷了出来。

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把它画成了五幅图,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红头躲在草堆里,然后被牛吃到嘴里,然后吞到肚子里,然后回到嘴里,喷了出来。

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用了很多“然后”。

师:你能换一些词吗?试一试。

生:红头躲在草堆里,先被牛吃到嘴里,接着吞到肚子里,然后回到嘴里,最后喷了出来。

师:你真是太厉害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将这五幅图连起来了,掌声送给他!

【点评:梳理并概括课文的“文路”是学习课文的“打底料”。教者巧妙地让学生把五幅图连贯起来说说,这就“迫使”学生关注起言语表达的顺序,并恰当地用上了关联词语,有效地进行了言语操练。】

2.读对话

师:故事中最精彩的是青头和红头的对话。文中对青头的描写,还有丰富的神态和动作,加上这些神态和动作,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引读)青头急忙问——

生1:“你在哪儿?”

师:不够着急。

生1:“你在哪儿?”

师:听出了你的着急。“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大声喊——”

生2:“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師:这时候情况很紧急,青头会说得这么慢吗?

生2:不会。

师:青头不顾身上的疼

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

(生2语速加快再读一遍)

师: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

生:“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听我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师:真好,声音很洪亮!此时一定要大声,因为——

生:因为隔着牛的肚皮,如果声音低了,红头听不见。

师:你很会读书!

生:“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

师:从它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青头?

生:我觉得青头很关心

红头。

师:你读出了一个关心

他人的青头,请你将“关心他人”写到黑板上青头下面的圆圈里。

生:我读出了一个很有

知识的青头,它懂得牛吃了红头不会细嚼,还知道牛有四个胃。

师:请把“有知识”写到黑板上。还有吗?

生:我觉得青头还很有智慧,它想到了办法让牛打喷嚏,救了红头。

师:有智慧的青头。请你写“有智慧”。

生:青头还很冷静,红头被吃,它没有慌张。

师:一个冷静的青头。请你写“冷静”。

师:瞧,我们读出了一个关心他人的、有知识的、有智慧的、冷静的青头。

师:再看看红头,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红头呢?

生:胆小。

师:是哦,红头有些胆小,请你将“胆小”写在红头下面的圆圈里。

生:害怕。

师:请你写“害怕”。

师:现在,我们就请男

生读青头的话,女生读红头的话。红头们,快藏到牛肚子里去,蹲下,躲到桌子下面;勇敢的青头们,我们站起来读。

(男女生合作读对话)

师:哇,真是有惊无险!青头懂知识,用知识救出了朋友。真是一个惊险刺激、却又充满温情的故事!

【点评:人物对话是本篇文章的特色。教者深谙这一点,让学生不断体会青头言语中的对朋友的情真意切,更体会出青头的有识。教者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体悟对话的角色,展现了营救过程的惊险,从而进一步突显了青头的处事镇定。】

四、编故事

师:故事,常常就是这么偶然,如果是知识丰富的青头被大黄牛吃进肚子,故事一定会是另一番情景——青头和红头玩捉迷藏。这一次,青头藏到了草堆里……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青头被——

生:青头被牛吃到嘴里,然后吞进肚子里,又回到嘴里,最后喷了出来。

【点评:用“一句话”来说说故事,这一步教学不容小觑,这是对故事梗概的表述,确保学生编故事时不会走偏方向。其实所有故事,都是由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逐渐丰满而成的。】

师:看来,用一句话说故事已经难不倒大家了,能不能像张爷爷一样,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呢?

(师出示要求:1.小组选择其中一幅图,改编故事;

2.根据课文,重点编好它们的对话,可以加上神态、动作。)

(生小组合作,改编故事。)

生:青头被大黄牛吃到了嘴里,连忙喊:“救命啊!救命啊!”

师:你确定你说的是青头吗?(手指黑板上青头的词语)是有知识、冷静的青头。

生:青头被大黄牛吃到了嘴里,它大声喊:“红头!红头!”红头急忙问:“你在哪儿?”青头说:“我被牛吃到嘴里了!”

师:红头听了会是什么反应呢?

生:红头估计会很慌张,会说:“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你要死了!”

师:不错,真是一个胆小害怕的红头!青头会怎么说?你继续。

生:青头说:“不用担心,我会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我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红头大哭:“那你马上就会死掉了!”

师:真是一只有知识又镇定的青头。第二幅图,谁来?

生:青头隔着肚皮对红头大喊:“红头!不要怕,我会出来的!听我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对我说这些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青头说:“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放心,我一定能出来!待会儿等我又到了牛嘴里,你就爬到牛鼻子上,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牛一打喷嚏我就会出来了!”

(全班掌声)

师: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勇敢、有知识、有智慧的青头。青头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从第一个胃走到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来到了牛嘴里——

生:红头听青头的话,爬到牛鼻子上,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阿嚏!”牛大吼一声,青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生:红头看见自己的朋

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你没死,太好了……”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当我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旅行吧!”

师:有知识多好哇!不仅可以救人,还能自救呢。

【点评:故事可以重新演绎,但人物性格不会改变。这就是此教学环节设计的精妙处。看似类似的故事情节,却进一步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学生在言语操练的不经意间已经认同、欣赏了文本中的主角“青头”,从而创造性地运用了文中的“情节”。】

五、拓展延伸,课后再续精彩

师:相同的科学知识,相同的人物,却能编出不同的精彩。像这样用故事来说明科学知识的,我们之前就接触过,如三年级学过的《航天飞机》,还有《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当科学遇上文学,科学会更加——

生:有趣。

师:是呀,更加有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编故事,相信同学们课后一定能创造精彩!

【点评:文学之于科学,就像裹起了糖衣的药丸。含在嘴里是甜津津的,吃下去药效待后显现。语文说到底是学文本的,品着文本的“甜味儿”,内容的“药效”自然也就得到了。】

【评析】

在语文教学中激活思维,应该不需要过多阐释。准确地说,没有思维的学科从来就没有,当然也就不分理科或文科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读着文本,思维就应该飞起来,语文课堂也应如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状态是鲜活的、有温度的,甚至是有色彩的。

一、概括练习,梳理整体思维

教者很关注中年级学生的概括练习,这一点显然是可取之处。概括一:对于一个学生尚未知晓的科学概念——“反刍”,当然是要弄清楚的,教者的智慧之处是让学生从文本的散读中,“约摸”着道出“反刍”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创造”。要强调的是,这样让学生散读文本进行信息提取,实质是对某个概念的思维整合。在学生基本“折腾”出这一陌生概念后,不忘出示《百科全书》中的概念描述,让学生进行语言校对。这样做看似是对科普概念的把握,实质是对语言的精准练习。概括二:对文本脉络的概括,加上关联词语的练说,这些做法都是在语言实践的状态下,又一次对文本进行着整体思维的。

二、品读练习,锤炼聚合思维

青头和红头的对话是文本中最为突显的表达方式。如何从对话中品读人物性格,这是所有语文人都会关注的。郭老师的教学值得点赞的是,她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人物性格。第一层次,从很多的感叹号、急切的提示语中,感受到青头有情义;第二层次,从对话中的科普知识,品读出青头有知识;第三层次,从青头有步骤的指挥中感受到青头有智慧。这样渐进深入地品读,学生便掌握了从对话的各个角度体会人物性格的方法。即聚合青头这一角色展开思维,搜罗出所有能表达青头的词句或标点,重点敲击对话句式的学习,从而读出一个“立体”性格的人物。

三、创编练习,培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表达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好境界。把课文重新编撰成故事,保持故事人物性格的原味,無异于重写文本。学生在变幻角色下,顺着文本中的原有情节,展开推想,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故事。所有的对话都改变了,不是机械的人物语言的互换,也不是简单的对话修改,而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重新创编,于是就有了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语言内容的丰富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深得学生之心的,这样的言语表达也是精彩有效的。没有唯一表达的限制,只有更到位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学生们乐此不疲的缘故。有了自由的课堂,便有了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红头教者肚子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红头的牛肚子之旅
对话——推动情节 彰显情意
《花乱开》
预知
海边“水枪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牛肚子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