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质量的“问”助力学生的语文思维生长

2017-05-31 22:38何学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质量思维

何学芳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语言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冉正宝《语文思维论》)语文思维是从思维学的角度观照语文学科的结果,是把思維学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到语文学科中的结果。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场”。西方学者德加默说过:“提问得好就是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艺术。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思维力也对我们教师的提问能力做出了要求。

有质量的提问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思维起源于问题情景”(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语),也就是说思维离不开客观事物,离不开问题情景。有了问题情景,思维才有可能间接和概括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质量的、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呢?

一、教师的问——有质量的“问”指引着学生的思维

巴西著名教育学者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问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由此可见,有质量的问题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方法概论》中布卢斐和古德的“课堂提问技巧观察系统”明确将提问的类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型的,包括事实性的问题(客观型的,找出特定的正确答案)和思考性的问题(主观型的,找出关于某一问题的观点,无确定答案);二是非学术型的,即有关个人的、程序的或规律性的问题。很明显,事实性的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而思考性的问题则侧重考查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要多设计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绝不能让那种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扼杀在教师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而提出的事实性问题之下。

有质量的问题还应当是有聚焦性的,即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有合适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运动;还要有清晰的陈述。做到这三个维度的提问,一定是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基础上,并站在一定高度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着眼,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安排问题的设计。唯如此设计出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如姜树华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中,提问的先后顺序是这样的: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两个生动的事例,分别是什么?

2.自由读林肯在参议院的演说,可以在书旁写上恰当的词语,说说林肯是个怎样的人。

3.(体验角色环节)上课的时间有限,如果我们推荐一组,其他组可能有些遗憾。我们完全可以让我们的想法在他人身上体现出来。你们哪位是总统?哪位是参议员?好,想听听大家的建议吗?

4.听了他的演讲,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想法?

5.品读林肯的两句演说词,

你有什么感受呢?

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姜树华老师在这堂课上提出的问题可谓“少而精”,但每一个问题都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问题1”属于学术型问题中的事实性问题,要求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后,梳理、概括出主要事件,旨在锻炼学生思维的概括性。“问题2”的回答需要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细致分析人物演讲,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经过推理后总结出答案。相比事实性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显然更高,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更有力度。“问题5”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思考空间,要求学生将知识内化后做进一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加入已有的知识,综合加工成带有个体鲜明特征的思维产物,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这是思维能力应用的最高体现。

有质量的提问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它一定是有目的性的,即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提问能够充分发挥这三大功能,我们的课堂提问应该从实际出发,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把握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以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二、学生的问——有质量的“问”发展着学生的思维

尼尔·波斯特曼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我们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问是我们最重要的智力工具。”因此,只重视在课堂上激励学生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不完全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成为更有效的思考者和学习者,还应当会提问,而且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因而,课堂上的提问不应当只是教师的问题,更应该有学生的提问,因为真正的学习只发生在学生自主提问时。

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提问者,这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让人退缩。只有少数学生是天生的提问者,具有相应的技能、好奇心和自信来猜想、形成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问题。当学生一开始就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他就积极地参与到了意义的建构中来了——这是思考的标准定义。通过形成问题,学习者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相联系,从而将学习体验为理解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发现,将新知识和个人体验相结合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具有创造性和长期的学习中,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发展了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技能。那么,教师怎样做,学生才能成为更有效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呢?

1. 技术层面:示范

在《通过有效提问来教授思维技能》一书中,弗朗西斯·亨金斯从大量研究得出这样的启示:“当学生们被鼓励发展自身提问的技能时,当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对话机会就提出的问题和从信息中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时,他们就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教师可以把自己形成问题的思维过程跟学生分享,通过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就教给了学生有质量的问题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教师的有质量的问题的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只用它来让学生回答问题。

2. 情感维度:鼓励

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一般是基于两个主要的原因:当他们感到困惑而需要帮助时,或者当他们感到好奇,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时。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在课堂上提问需要自信,有时甚至是勇气。因此,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问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为教师,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对他们的个人情况作出假设,同时也应当知道,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动机,并创造了鼓励他们参与课堂的条件后,才能真正帮助那些不愿意提问的学生。因此,要想学生善于提问,教师要创造一个没有“风险”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知道”和“犯错误”被认为是学习的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要和每个学生建立个人联系,并让他们知道教师随时都乐意帮忙;要帮助学生发展他们作为学习者的自信;还应该善于安排合作小组,并鼓励学生从同伴身上寻求帮助……给学生一个问题来回答,他将学会刚刚阅读过的章节。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他将学会在未来的人生中如何学习。当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他们就开始了锻炼自己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思考、学习并达到更高的水平。

课堂提问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却是提高课堂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绕不过去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怎样成为更好的“提问者”,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历练,方能“问”出质量,“问”出精彩,“问”出思维的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质量思维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