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文学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2017-05-31 22:37吴兴红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儿童语言

吴兴红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式。因而,叶圣陶先生早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民间文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口耳相传,吸收了最为鲜活、最为生动的百姓语言,成为“朴素的民间文化形式的普通诗学”(巴赫金语)。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因子和集体思维智慧的民间文学,有着独特的文化内蕴和审美魅力,构成了人类的原始意象和深层心理结构,将语文思维之美演绎得绚丽多姿。诚如作家黄蓓佳所言:“民间文学是人生命中的初乳。”在涌动着语文思维的民间文学大地上,我们能诗意地栖居。

一、“失落”的民间文学

然而,今天的儿童到哪里寻找民间文学?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两套教材选文总篇数分别是353篇和286篇,其中民间文学作品分别有17篇和21篇,占比分别为4.8%和7.1%,且大多以叙事散文类的民间传说为主,体裁比较单调。大量蕴含着语言与思维之美的民间文学经典作品,无缘与学生“亲密接触”。

民間文学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钱理群曾在乡土教材《贵州读本》中提道:“我忧虑的不是大家离开本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然而,当下学生不了解自己生长的故土,不懂得乡土文化,对生养他们的乡土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离,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冷漠,甚至成为城市文化中的“塑料儿童”,成为无根的人。笔者所在的江苏如皋是一座千年古城,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说唱、牌儿经等民间文学,与人类社会同生共长,承载着如皋人高度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笔者就如皋地名来历的传说故事、如皋歌谣、如皋谚语等内容,对如皋城区两所小学24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数据为总人数的百分比):

1.知道如皋地名由来的有39.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地学生对本土民间文学的了解甚少,仅限于片段的、零碎的,甚至根本没有关注过。民间文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与素养、奠定学生丰厚精神底蕴的宝贵资源,但当下基本处于沉睡的状态。

二、民间文学的语文思维之美

美国学者丹尼尔·平克提出的“全新思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概念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是右脑起主导作用的全新思维,具体包括,实用价值以外的“设计感”,事实论据以外的“故事力”,能够化零为整并系统性思维的“交响力”,察觉自我感知他人的“共情力”,拥有快乐竞争力的“娱乐感”和探寻人生终极幸福的“意义感”。这六大思维能力明确指向于未来需要的是更加感性、更富创意的人才。显然,民间文学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而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民间文学,在培养学生主体思维、语言思维、审美思维和价值思维能力等方面,更是绽放着独特的语文思维之美。

1.通往另一个现实的世界——主体思维

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是普适性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平克所讲的“六大能力”之中。歌德在《浮士德》里写道:“太初有言”“太初有思”“太初有力”“太初有为”。“太初”就是最初,就是初始,它在哪里?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来自民间,来自田野,它与民间文学密切相关。神话、史诗、童谣等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活体记忆,是生命开端状态的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成年后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也能在童年的轴线上找到根源。儿童在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学样式中能获得一种生命体认,也是最初的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就是个体思维发展的最初家园和不竭动力。

另一方面,民间文学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周作人曾将童话引入儿童教育,认为:“童话者,幼稚时代之文学,故原人所好,幼儿亦所好”。这里的“童话”事实上指神话,而“原人”就是原始初民。儿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原始心性,他们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用天然的幻想感受着他们用内在的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民间文学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现实世界的大门。这个神奇世界充满着神奇的思维、美妙的幻想,与他们的心性不谋而合,成为儿童主体思维发展的最佳伴侣。

2.语言的狂欢与盛宴——语言思维

语言与思维唇齿相依。民间文学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口耳相传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态,也是民间文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虽然作为课程资源的民间文学,更多的时候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的,但仍改变不了其口头交流的语言系统存在方式。

民间文学是民间的、草根的、相对自由的文学方式。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民间文学集中演说的时节、场合,对于民众来说就是狂欢节。民众的狂欢创造了丰富、生动、永不枯竭的语言和文学的盛宴。”他认为:“自由,与其说是外部权利,不如说是这些形象的内在内容。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大无畏的言语的语言……”因而,狂欢意识不绝,民间文学永存,这与平克所讲的故事力和娱乐感是一脉相承的。

民间文学在课程中依然保存着口头语言的特征。口头语言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而文字却是单向的。因而,民间文学的任意文本都只能是“这一个”文本。当“这一个”民间文学文本以固定的形式进入课程视野时,它的周围已是一片无形的、无数的文本海洋,这有利于学生体会语言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特性。同时,许多民间文学的交流、传播都是以地方方言为载体的,而每个人的思维、表达、交流等都必然受到某一方言的影响。运用方言学习民间文学,有利于学生在特有的语言思维方式中体会方言的独特魅力,找到存在之根。

3.民众集体的审美理想—— 审美思维

平克所提到的“六大能力”中的设计感、娱乐感及故事力,都与审美思维能力相关。未来社会里,当物质需求不再是问题,人类对审美的需求、对精神上的享受就会更高。如何帮助学生更加积极、更具品质地感知世界?前提是要有审美的意识和审美的情趣,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具有审美思维能力。毫无疑问,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往往比较分散地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而民间文学,正如钟敬文教授所指出的,“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可见,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直接表现生活、将审美融入生活过程本身的艺术形式,是民众集体性的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它将审美的情境与生活的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近距离的审美方式更贴近儿童,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同时,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游戏形态也满足了儿童的内在需要。神奇、荒诞、超现实等表现手法,能让儿童获得自由体验的快感,成为他们突破束缚、体验自由的审美活动。就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所描述的:“听众在其中感受到的主要乐趣,就是听到全部条款的重复,其中也添加一点点新货色。这样的故事就像一场游戏,听众追逐讲述人,在曲径通幽之间逗乐。”当然,民间文学多样的审美形态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文学与思想的启蒙——价值思维

价值思维能力是对人生终极幸福的探寻,也就是平克所论述的意义感。对个体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伦理或道德指引。民间文学记录了人类创造世界的历史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类最为本质的价值取向。民间文学与儿童的启蒙教育也是须臾不能分开的。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说书人》一文中说:“直到今日,民间故事仍然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曾经,民间故事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秘密地在故事当中延续生命……民间故事教导先民,并且直到今日都还在教导儿童,那是一个最具智慧的方式——以狡诈和喜悦的心境面对神秘世界的力量。”日本的精神分析学家河合隼雄也对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书籍做过调查,很多人选择的是小时候接受的民间故事。可见,民间故事对儿童价值思维发展具有强大力量。

民间文学对于儿童的道德教化更是潜移默化的。恩格斯指出:“民间故事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比如,很多民间故事都表现出勤劳智慧、乐于助人、坚持正义、勇敢顽强、不畏邪恶等主流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往往是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和尖锐冲突中,由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智慧及行动,打破对抗中的不平衡而实现的。因而,民间文学自然而然成为培养学生价值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精神养料,成为学生启蒙教育的童年经验而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三、让民间文学成为“美丽的课程”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思维可教、可训练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思维能力的培养必将逐步走向课程。如皋市安定小学将民间文学纳入校本课程视野,对地方本土民间文学进行挖掘、整理、甄别、筛选,在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构建了一种合理、可行的民间文学校本课程模式。课程目标主要是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而丰厚的底子。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即散文类作品和韵文类作品,主要包括“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神话”“转动传说的万花筒——传说”“在故事里飞翔——故事”“长胡子的歌谣——歌谣”“街上的智慧——諺语”“笑声里思考的愉悦——谜语”六个专题。课程实施突出民间文学的本土特色,注重地域性;突出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体现实践性;突出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体现趣味性。课程评价主要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功能,注重评语制与评分制相结合,注重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等。经过几年来的不断锤炼与完善,民间文学课程入脑走心,深受学生喜欢,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亮丽名片。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儿童语言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有趣的语言
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