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与传承:张岂之学术思想述略

2017-05-30 08:49藏明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藏明

[摘要]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以学术史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研究方法,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人文教育观”的倡扬,进一步将自身的学术思想落脚在了现实社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关键词]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K8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1-0100-07

作为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张岂之教授{1}数十年如一日进行学术研究,著述等身,学术思想更是蔚然大观,囊括了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张岂之教授还力图将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践行于世,以实现文化上的自觉。

一、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

张岂之的学术之路始于中国思想史研究,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张岂之协助侯外庐整理出版了《中国思想通史》一至三卷,还参与了第四卷中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并与侯外庐一起主编了《中国思想史纲》一书,在协助侯外庐研究思想史期间,张岂之不仅成为了侯外庐学派的中坚力量,其还对侯外庐学派的思想史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侯外庐学派的思想史研究对象主要是:逻辑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因为,社会思潮往往集中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相互关系。所以,社会思想是研究的核心,是三者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图将社会史中的思想史揭示出来,而社会思潮则是指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表现为诸子之学;在汉代,主要表现为经学;在魏晋时期则为玄学;隋唐时期主要是佛教的传入和佛教的中国化;宋以后是理学;清代是考据学,近代则是西学。{1}

可见,张岂之认为,社会思潮既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主流,又反映了历史发展与社会主流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将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侯外庐学派,自然将社会思潮视为思想史研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但是,社会思想、逻辑思想、哲学思想,是否能全面反映出每个时代思想發展的整体历程?葛兆光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其言:

并不是说我们不准备写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我只是说要注意思想家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背景有些什么,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2}

可见,葛兆光认为,社会思想、逻辑思想、哲学思想只能反映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并不能反映思想史发展的全貌,而以“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为核心的民间文化,同样是思想史研究的重点,在葛兆光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更是将“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作为重点论述的对象,并对一些文人笔记以及民间文献进行了挖掘、整理。

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究竟有何种关系,谁才是思想史研究的重点?国外汉学家对此也进行过论述,其中,史华慈指出:

尽管中国的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可能都有共同的新石器时代的起源,但后来与民间文化发生了决定性的分离。此外,我还主张,在随后的历史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并非同一种文化的两种版本,它们也不必然地呈现出平行并列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既相互影响但又相对分离的领域之间动态张力的互动关系。{3}

可见,史华慈认为,尽管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同根同源,又相互影响,但是,二者却又是分离的、独立的,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在思想史研究时,也要对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分别治之。

除了葛兆光与史华慈之外,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哲学派”以及以匡亚明为代表的“综合学派”等思想史研究的主流学派,{4}也对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进行过探讨,它们或认为思想史等同于哲学史,或认为思想史的研究既有相关理论学说的研究,又有对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研究,但是,它们同样没有解答,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二者之中,谁才是思想史研究的重点。

张岂之在长期的思想史研究中,逐渐解答了这个问题。张岂之指出:“关于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作为学人的参考。当前有的学人认为,关于社会史的研究最好不要局限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应当扩大为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宗教、民风、民俗、社会信仰等。有的学人正在试着去做。……不过,在扩大社会史研究范围的时候,对于社会史的核心——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是不能忽视的。”{5}可见,张岂之认为,对于思想史中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研究,要以经济基础为核心,坚持唯物史观。

张岂之进一步指出:“一定社会存在对于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中,并不是经济基础直接决定,而是辩证的,特别是上层建筑中更加具有理论思维的部分,并不是经济基础直接决定,而是经过多种中间环节、曲折地加以反映的结果。”{6}可见,虽然主张坚持唯物史观,但张岂之还认为,思想史的研究并不能只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要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起进行研究。何为中间环节?张岂之指出:“由于受到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法国年鉴学派的史识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的思想史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突破,例如: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不能只限于经济和经济活动这一范畴,应当扩大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如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方面。”{1}可见,张岂之所言的“中间环节”就是以民俗、民风、民情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所以说,“在思想史研究中民间思想也是应当着重研究的课题。”张岂之并没有对精英文化、民间文化进行刻意的划分,而是将二者统统纳入到了思想史的研究视域。

更为重要的是,张岂之并没有将思想史的研究局限在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而是逐渐将思想史的研究与学术史、哲学史、科技史相结合,编纂出了《宋明理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思想学说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等学术著作,大大拓展了侯外庐学派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2}

张岂之的思想史研究,并不是将诸多内容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用一条主线将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哲学思想、逻辑思想等进行了贯穿。那么,这条主线又是什么呢?张岂之明确指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他们的思想难以归之于哪一个阶级的专利品。他们的思想经过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过滤,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维,他们的思想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子孙们共有的精神财富。”{3}可见,这条主线就是文明,只有文明才能打破阶级的界限、突破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壁垒,衔接起科技史、哲学史、学术史中的核心理念,真正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纳入到思想史的研究范畴。可见,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张岂之的“文明史观”理论逐渐形成。

二、思想史与历史的融会

思想史究竟该如何定义?张岂之认为:“思想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门史的范畴,其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的说,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论化的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4}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即是通过文明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张岂之在其编纂的《中国历史》(六卷本)《中国历史十五讲》等书籍中将思想史与历史进行了初步的融汇。

受教育部委托,张岂之邀请众多知名学者,历时五年编纂完成了《中国历史》(六卷本),该书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各个朝代的状况、制度、民族关系与政策、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社会状况、文化与学术等七个方面。”{5}有的学者对其评价道:“中国通史,自远古至今,包括那么漫长的年代,那么多朝代、事件、人物、制度和问题,把它们融会贯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张岂之教授用中国文明的进程把历史统一起来,认为一部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文明史。”{6}的确如此,在《中国历史》一书中,张岂之用“文明”这一主线将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阐释得淋漓尽致。该书以先秦诸子的演进为主线,将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等历史事件统摄到了一起。{7}该书在撰写两汉历史时,以今文经与古文经的更迭为主线,将汉武帝打击匈奴、王莽改制、党锢事件等历史事件衔接到了一起。{8}可见,作为中国思想史重要研究内容的先秦诸子、经学,在《中国历史》一书中成为了贯穿历史发展的主线,思想史与历史融汇到了一起。

诚如张岂之所言:“我们祖先最主要的创造就是制度的创造及其逐步完善。治理一个国家要有政治制度,有人才选拔制度,有财政制度,有法律制度,有农业(含土地)和手工业管理制度,有城市管理制度,有交易和商业制度等等,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措施。中国文明历史没有中断过,没有出现过空白,……吸取历史经验,我们觉得首先应重视制度文化的学习和研究。”{1}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源远流长,《易传·彖传》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的人文,即是人文化成的各种制度。可见,文化与制度相生相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诸阶段。

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以文明为主线,來阐释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那么,《中国历史十五讲》则从文明起源、朝代更替、古代的盛世、交通与文明的传播、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古代社会生活、古代思想的演变、古代文学艺术、古代史学、古代科技等十五个方面对中华文明史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中国历史十五讲》与《中国历史》相比,更加注重对人类思想意识发展史,以及文明对历史发展推动作用的研究。如第五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少数民族对儒学的吸纳为主线,来论述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融合;{2}第十讲“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以儒、释、道的发展与演进为主线,不仅论及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还论述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3}所以说,《中国历史十五讲》“通过历史看文明的价值;通过文明看历史的演进。一部中国历史实际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具体的说,这是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进历史。中国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4}

可见,《中国历史十五讲》通过思想史与历史的融合,不仅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髓。除了《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十五讲》等史学著作之外,《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等以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则通过思想史与历史的融合,将思想史的研究置于宏观的大背景之下,使得思想史的研究既立足于历史,又彰显了历史。如《宋明理学史》一书,立足于宋明历史的演进,进而对理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作出了全面的论述;{5}《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一书,以近代史学的发展为主线,对“个人主义”、“传统文化主体论”等不同的史学流派进行了论述,凸显了史学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6}

三、文明史观的构建

张岂之“文明史观”的形成并不是一簇而就的,《宋明理学》一书,以理学的发展为基点,探讨了宋明时期社会文明的诸多特点;《中国儒学思想史》一书,则将儒学的发展与科技相结合,既论及了儒学的演变历程,又旁及了每个历史时期农业文明、科技文明的发展概况;《中国思想学说史》一书,“从哲学与文化互动揭示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继承侯外庐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术史视野,增加了文化史视野。”{7}

思想史与历史融通之后,怎么才能做到文明与历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张岂之指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带有鲜明的特点,它不同于古希腊文明,也不同于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和文化史。而‘文化含有多种层面,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还有历史文物,艺术品等。不同的文化层面用观念文化中的价值观加以联结,形成绚丽多彩的文化总体。这种‘价值观,我们称之为‘思想史,因此,‘思想史和‘文化史可以沟通并联结成一个整体。”{1}

张岂之认为,只有将思想史的研究与文明史相结合,才能将文明与历史真正的融会,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其需要“立足于中国历史来阐述中国思想史的基本内容(思潮、学派、思想家、理论观点及其历史影响等)”。{2}而文明史“往往在各种文化形态中表现出来,并通过这些文化形态对社会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果能够对渗透于各种文化要素之中的思想观念作综合的研究,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展现社会的时代精神。”{3}其又需要通过思想史的研究,来挖掘文明的要素、观念,进而揭示文明的发展历程。所以说,思想史的研究离不开文明演进的时代大背景,而文明史的研究,又需要思想史的相关研究方法,只有将思想史与文明史相结合,才能做到通过历史揭示文明的发展历程,透过文明来看历史文化的精髓。

在《史学概论》一书中,张岂之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人学”,史学理论的发展是人自我探索与完善的必然结果,这种探索体现了文明发展与历史演进之间的统一。{4}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一书中,文明与历史实现了融汇与统一。如第四章《两汉时期的经学思想》,以文明的載体——经学为主线,通过经学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来揭示两汉历史的发展进程。{5}而在《近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一章中,则以西学东渐为主线,通过西方文明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展示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6}在此书中,文明与历史相互融通,相得益彰,“文明史观”初见端倪。

在2015年12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思想史》一书中,张岂之不仅将中国思想史的演进放置在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背影下加以考量,其还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民间信仰加以论述,力图从整体上揭示中国古代思想文明的发展历程,{7}真正将“文明史观”贯穿于该书的始末。

此外,张岂之还进一步指出,文明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8}可见,张岂之教授所构建的“文明史观”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其还有助于我们去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努力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理念。

四、传统文化的倡扬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非理性主义学派、保守学派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进行过论述,或主张肯定、或主张否定、或主张中西兼容。{9}张岂之教授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智力支持。”{10}不仅如此,“学习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全民族的伦理道德素质,达到文化上的自觉,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11}

张岂之认为,只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倡扬于世。首先,知识分子要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张岂之的诸多著作都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而《中华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则最具代表性,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从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器物文化、科技文化等方面{1}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论述的话,那么,《中华人文精神》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其中,既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之学”;又有主张以道德修身的“为人之学”;还有挖掘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有对之学”;更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特点的会通之学;以及彰显中国古代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之学”。{2}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张岂之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重新的梳定,并将其归纳为了十二个方面: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3}张岂之对这十二个理念进行了逐一的阐发,每个理念各自成篇、独立成书,并编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丛书”,该套丛书还入选了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

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思想史》是教育部、中宣部指定的历史专业的大学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大学通识教材、《中华人文精神》也成为一些高校哲学专业的教科书,更为重要的是,张岂之先后发表了《论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关于教育人文观的思索》、《对立耶?一体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历史考察》等一系列的文章,来讨论学生、课程、教师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推广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人文教育观”。

何为“人文教育观”?其“不仅包含了大学理念的纬度、文化的纬度、素质的纬度,其还将三者高度浓缩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集中展示了张岂之教授对大学素质教育、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独特运思”{4}不仅如此,张岂之所倡导的“人文教育观”“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所以,只有通过‘人文教育观才能使全社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达成‘人文层面的共识,进而去接纳它、学习它、吸收它。而且,‘人文教育观还将‘人文与‘教育合二为一,通过教育来传播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知识来深化教育,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心,其是实现文化自觉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与理念。”{5}

最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的传播。大学生既是社会的精英,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大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将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学、所想、所感,耳濡目染的传播给同事、朋友、亲属,将中国传统文化倡扬开来,并逐级达到文化上的自觉,“知识分子群体的创造性劳动、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基本理念的大学教育,对人文科学的重视,是提高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条件;同时道德自觉、理性自觉与文化自觉的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也许就是文化自觉转化为社会发展的中介环节,而社会发展又向文化自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6}

张岂之认为,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与接受,不仅可以达到个体文化上的自觉,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在社会中的不断传播、推广、践行,道德自觉、理性自觉将会与文化自觉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五、結 语

作为学术界知名的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尽管年近90高龄,但张岂之教授还在进行学术研究,除了论文与书籍的写作之外,张教授还利用课余时间,或前往高校,或参加学术会议,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界分享。

2013年10月,张岂之教授在南京大学讲授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等相关问题;2014年4月,张岂之教授在东南大学讲授了大学生该如何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问题;2015年4月,张岂之教授在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上,以老子、孔子为例,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与文学史上的重要命题——“文以载道”进行了论述;2016年3月,张岂之教授在西北大学从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人文学人与尊师重道、人文学科与科学精神的内在联系等三个方面讲授了“人文学术的坚守精神”。张岂之从事学术科研已60余年,学术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但张岂之教授却仍以“人文学人”自居,执着地坚守着、默默地奉献着。

总之,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以学术史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研究方法,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人文教育观”的倡扬,进一步将自身的学术思想落脚在了现实社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彰显了一位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刘丽)

Abstract: A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academic masters,Zhang Qizhi sees the historography as his academic thoughts core.His thoughts base on the academic history,and the research method is Martist Histergraphy.After making the Chines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Chinese history inosculate as a whole and 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the main line ,his thoughts thoroughly interpret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In addition,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 the trinity "humanistic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university","culture" and "quality".Professor Zhang Qizhi locates his own academic thoughts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He contributes his own power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Key words: ZhangQizhi;Chinese history of thought;Chinese history;Chinese traditionl culture;Humanistic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