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阳书院的分布

2017-05-30 10:48张劲松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空分布

张劲松

[摘要]紫阳书院以宋儒朱熹之号命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元明清均有新建,其中以清代19所最多,共分布在安徽、福建、江西、浙江等11省份,尤以福建、浙江二省各10所为最。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不平衡,从区域而言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较少,珠江流域则阙如;从朝代来看,清代第一,明代次之,南宋和元代年新建数最少。不同时空的紫阳书院涵盖了中国书院的主要形态,其分布不能同步反映中国书院发展基本态势。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是地缘认同与文化传播叠加的结果,反映了古代书院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紫阳书院;时空分布;大传统;小传统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1-0027-10

书院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模式,书院起源、发展及衰落与传统文化中印刷术、科举制度、乡土认同、士绅治理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即以书院的名称而言,其中亦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解读书院文化的一种可能的途径。

我国古代书院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地理区位命名的,著名的如东佳书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朱阳书院等;二是抽象儒家经典命名的,如丽泽书院、明德书院、敬业书院、正谊书院等;三是将耕读文化追求的寓意寄名于书院的,如崇德书院、正学书院、梯云书院、聚奎书院、步云书院等;第四类是以书院功效标名的,如明代九江的肄武书院,清代福建省的正音書院等;第五类是以先哲、先儒、名贤、先烈、乡贤等谥号、字号命名书院,如文正书院、濂溪书院、明道书院、忠宣书院、紫阳书院、南轩书院、阳明书院等;第六是以自然现象、生物及其象形等命名的,如河北保定莲池书院、福州鳌峰书院等。{1}从整体上看,自北宋以降,以先儒、先贤名号冠名书院的情况逐渐增多,这与北宋以来书院与理学的融合及理学家重视道统有关。与此同时,书院的教学、藏书、祭祀等三大事业北宋之后基本稳定,在理学家的努力下,由祭祀先儒、先贤的祠宇而演变具有纪念意义的教学授受场所,祭祀与教学相互融合,并成为书院的主要规制,书院的名称也由某先贤、先儒祠而自然过渡为某先贤、先儒书院,并自此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书院存在。(如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禁毁书院,又有一个由书院改为祠宇的反复。书院冠以先儒、先贤之名,不但具有祭祀与纪念、表明道统传承的作用,在这一特殊时期还具有保护的功能)。所谓“书院之名倣于唐而盛于宋,其后名人讲学之区后世辄建书院以祀之,此古之乡先生殁祭于社之遗意也”。{2}

因先哲、先贤及其思想在古代社会治化与教化中的特殊意义,以先哲、先贤名号命名的书院在时空分布上有着其他类型书院不同的特征。此类书院时空分布是中国书院大历史中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小历史,是与中国书院整体发展良性互动的小传统,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国书院史整体发展的起伏波折。本文试以紫阳书院为例,探讨其时空分布及与之相关的书院问题。

一、紫阳书院时空分布的基本情况

在书院史的话语体系中,紫阳,一般指南宋时期理学集成大者朱熹。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初号元晦,更仲晦。居福建建阳有草堂为晦庵,自号晦翁。朱熹虽出生于福建,但以徽州为父母之邦。安徽歙县(徽州府治所在)有紫阳山,每朝阳初升时有紫光凝聚,山得名于此。据《山志》称:“朱子作《堂室记》云‘紫阳在徽州城南五里,先君子故家婺源,少长而游于郡学,因往游而乐之。既往闽中,思之独不置。故尝以紫阳书堂者刻其印章,蓋其意未曾一日而忘归也。既而卒,不能归。遗命孤熹三十年矣。既不能返其乡,又不能大其门闾,以奉先祀。然不敢忘先君子之志,敬以印章为刻榜其居之厅事。故后之学者称朱子为紫阳夫子云”。{1}朱子殁后,自宋理宗始为历代所推崇,加之朱熹在书院建设中居功奇伟,自南宋以降,以“紫阳”命名的书院数量众多。“朱熹或修建书院,或给书院作记题匾;或与书院师生讲论学术;或受聘到书院讲学,他的行迹所至和曾与他有关的书院很多,逝世后为纪念他的书院更是不少,其中以紫阳书院最为典型......自宋元至明清,全国大小逾百所紫阳书院,不论其规模体制之差异,人数之寡众,无一不祭祀朱熹。{2}而根据朱汉民先生在《中国书院史》一书中的统计,全国共有包括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十个省份建有紫阳书院共28所,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历史上全国新建紫阳书院不少于37所,以朝代而言,安徽歙县南宋淳祐六年(1246)所建最早,清代新建19所最多,以区域而言则福建、浙江各10所为最。37所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一)朝代分布

南宋4所,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各1;

元代3所,江西、福建、陕西各1;

明代11所,安徽、湖南、贵州各1所,福建、江西各2所,浙江4所;

清代20所,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各1所,江西2所,福建6所,浙江7所。

(二)地域分布

浙江10所,福建10所,江西6所,安徽2所,湖南2所,河南、陕西、贵州、江苏、湖北、山西各1所。

紫阳书院时空分布表

(三)南宋以来全国分省新建紫阳书院的基本情况为:

1.安徽省(2所)

(1)南宋徽州紫阳书院。在安徽歙县紫阳山麓,南宋淳祐六年(1246)知州韩补始建于城南门外,宋理宗赐额,元、明、清历代讲学不辍。{1}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颁赐“学达性天”额,乾隆九年(1744)御书“道脉薪传”额。汪道昆记称“郡中特建紫阳书院,事徽国文公......及简七校之士讲业其中,”{2}唐仲《重修紫阳书院记》称:“夫子不生,万世纲常何以赖?文公不生,笺注诸经何以明哉?新安闕里,紫阳为山之重,吏部韦斋先生寓闽南,印章曰紫阳书堂,文公曰紫阳书楼,皆不忘桑梓也。二先生尚尔,宜后人尸而祝之,以为讲学之地也。”{3}

(2)明代铜陵紫阳书院。在今安徽铜陵市。铜陵县志称“紫阳书院,原在邑西......祀朱子,明末兵毁,顺治九年知县刘曰义修,后废。”{4}。刘曰义,辽阳人,顺治七年(1650)知铜陵县,筑城垣修学宫,规制悉胜其旧,又修紫阳书院以造士,浚河道治街衢,诸废皆举。{5}

2.江西省(6所)

(1)南宋清江紫阳书院。在今江西樟树道教名山閤皂山,又称閤山书院,与道家道德宫合二为一。閤皂山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与江西贵溪龙虎山、江苏南京茅山并称“江南道教三大名山”,道教灵宝派发源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应向氏之邀,两次赴閤皂山道德宫讲学,听众有数百人之多。“因朱熹别号紫阳,所以后人习惯上称道德宫为紫阳书院”。至今閤皂山上道德宫仍有“紫阳书院”额,传说为朱子亲题。{6}

(2)元代婺源紫阳书院,在今江西婺源县,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知州汪元圭创书院于文庙侧,额曰:晦庵。延祐初灾,至元间再建于县学之东北,后毁于兵。明嘉靖九年(1530)知县曾忭改建于县治后山上,更名为紫阳书院,知县郑国宾、张槚相继置田为讲学会文之费,万历间知县冯时来重修。{7}曾汴,字汝诚,泰和人,嘉靖进士,授光泽知县,时王阳明讲学越中,忭取道往受业。在闽多善政,调宰婺源,建紫阳书院,修韦斋祠。{8}

(3)明代南丰紫阳书院,在今江西南丰县,位于聚和门外,嘉靖间知县向缟建,隆庆戊辰(1568)重修,赵郡记,万历间知县程三省、林洪卿增葺之。{9}赵郡记称:“南丰故有书院,在城之东隅,宋曾子固为之记,至元末毁于兵燹......嘉靖壬寅金陵向侯来视县事,以东门外昭阳祠非其鬼命撤像为今书院......门之上颜曰:紫阳书院。”{10}向缟,字清甫,嘉靖时上元人,知南丰县,毁嘉济庙为紫阳书院,取寺观田归学宫,积谷以备赈,寻调光泽。{11}

(4)明代南城紫阳书院,在今江西南城县,紫阳书院旧在北关万寿宫左,后圮。乾隆五年(1740)进士严洁始集赀呈知县阎廷佶,将城内经历廨前范长发讲堂久质于民者赎还修葺,祀朱子于其中,颜曰:紫阳书院。屋两进,有厅有堂,东西有房,西较阔,东西店房亦如之。{1}一说南城有紫阳书院二,一在北关外,崇祯巳卯邑侯王公建于凤山之麓,置赡田若干亩,永历岁祀督学侯公广成、吴公石渠,设科举六名,明季毁于兵。......一在西街门楼岭。初为邑侯范公长发讲堂,甫落成而侯行取以去,.....乾隆庚申邑绅严洁与邑人集资取赎,立考亭木主于中,建讲堂,前为大门悬额,置通房二间于书院侧,岁取租金为祭祀及宴席之费,以其羡余为岁科试优等花红。{2}

(5)清代上饶紫阳书院,在今上饶市信州区,即信江书院。信江书院在城南黄金山麓,初为知府张国正祠,设义学于内,额“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周某葺为钟灵讲院,延师主之,召七邑士子肄业。乾隆八年(1743)知府陈世甫修葺而增广之,于堂之后山作楼祀朱子,于其上旁建学舍八十余间,易名“紫阳书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府康基渊因旧基扩而新之改名“信江书院”。{3}

(6)清代景德镇紫阳书院。景德镇因陶瓷闻名与世,商贾辐集,多有外籍旅居同乡会馆之建,具有同乡会的性质。“景德镇的会馆,多数有‘书院名称,如都昌会馆称古南书院,徽州会馆称新安书院,抚州会馆称昭武书院”,而婺源会馆则称“紫阳书院”,以朱子祖籍婺源之故。{4}景德镇的婺源会馆---紫阳书院,并办过一所完全中学---紫阳中学,被誉称“质量上乘”。{5}

3.湖南省(2所)

(1)南宋武冈紫阳书院,在武冈县,南宋邓均《重修武冈军学记》称:何侯作郡之明年......又增修武冈邑庠暨紫阳书院,于是,士之瞻焉,企焉,游焉,息焉,莫不啧啧曰......。{6}何季羽,于潜人,淳熙中知武冈军,敦尚教化,增葺郡学,修书院,一时称良吏。{7}

(2)明代靖县紫阳书院,在今湖南靖州。紫阳书院旧在靖州永丰仓右旧乡贤祠,隆庆二年(1568)新迁学宫成,移乡贤祠于东庑之下,郡守黄镆改书院,祀紫阳朱子徽国公,因宋绍兴间朱子为湖南安抚使。邻郡之士数百里外相率从之,时靖从游者数人焉,故郡之文学蓋先生开之。{8}

4.福建省(10所)

(1)南宋崇安紫陽书院,位于今武夷山五曲屏峰下,南宋淳熙十年(1183)朱子建,原称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扩建,宋理宗御题“紫阳书院”匾额(未知具体年份)。{9}明正统时称朱文公祠,《徐霞客游记》称:……转入伏羲洞颇阴森,左出大隐屏之阳即紫阳书院,谒先生庙像,顺流鼓棹兩崖苍翠{10}。

(2)明代德化紫阳书院。书院在县治西上市,明嘉靖七年(1528)知县许仁改天妃宫建。{11}许仁,字元夫,号竹涯,浙江仁和人,嘉靖七年莅县,颇多善政,史称其在德化期间“建名宦乡贤祠,筑社圃,置学租,多善政,始毁淫祠为社学”。{12}淫祠或为天妃宫,紫阳书院即为位于上市的社学。

(3)明代安溪紫阳书院(考亭书院)。书院旧在县治通元观凤池庵,正德十六年(1521),县令龚颖以朱子曾憩于此,有诗题壁,即改庵为书院祀之,嘉靖十六年,学使邵锐徙于学,以本县尹陈宓、主簿陈淳二人配享。{13}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县令曾之傅捐俸买地就文昌祠拓为书院,祀朱子于书院中堂,移文昌木主于后进,其前更拓为敬业堂以课诸生,额为“考亭书院”。龚颖,字栗夫,江西吉水人,以举人任,治绩斐然,史称其“崇名教,辟左道,修县志,改庙学,建书院以祀文公。”曾之傅,号石岩,江西永新人,曾令貌严心慈,才情明敏,案无牍,以兴文教为务,“修学宫,建考亭书院并置租以为膏火”。{1}“躬与诸生课业讲艺,盖志乎续朱子之坠绪,而非特复宇生香,循春秋之故事而已。”{2}

(4)清代福安紫阳书院{3}。书院在县治东宾贤境,久废。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严德泳改建书院,祀朱文公,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杜忠建头门,额曰:紫阳书院。嗣后学田、规制多有增扩,道光二十四年知县刘枢重建,并构地增设考棚。

(5)清代厦门紫阳书院。书院原在同安县西门外朝天宫,康熙年间同知范廷谟创建于厦门。雍正二年(1724)同知冯坚为之增拓,并将书院大门两房厢房改作二小店,年收税银备灯火之用。后日久生弊,书院生徒寥落,竟沦为马厩。乾隆年间当道力图恢复,捐俸为倡,设学延师,每月课艺,刻《鹭江课士录》以示奖劝,额定生徒二十名,与课者不计,每月新旧生童或至百人,一时文风大振。{4}

(6)清代上杭紫阳书院。紫阳书院位于上杭文庙西侧的旁舍,与上杭文庙构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群。紫阳书院,旧名二先生祠,始建于宋宝祐五年,为知县李务行创建,祀朱文公熹,以门人杨淡轩配祀,后废改为训导署。明弘治六年(1493),佥事伍希闵檄知事周琛改建桂香亭遗址,万历间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蒋廷铨复建于训导署废址并祀。五十二年(1713),知县周宗濂重建,因朱熹别号紫阳,为纪念朱熹、弘扬儒学,改名为紫阳书院。自明以来,县学生员定额20名。紫阳书院常年有几十名生员士子在此讲学会文。{5}

(7)清代光泽县紫阳书院。在县治西宣德门外,乾隆二年(1737)邑令李光祚建,祀朱子,配以果斋先生,岁延师主讲其所,邑人何以镛有记。李光祚,江西广昌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何以镛记称:(何侯)甫下车孳孳奉天时,缮地利,以兴民事,境内以治……遂卜基于邑西龙兴观之右侧……门外匾以紫阳书院……再进为祠祀文公神位。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攻城,以书院为地道埋硝磺轰城,书院建筑毁殆尽。{6}

(8)清代长汀县紫阳书院{7}。书院在福寿坊北,乾隆十四年郡守曾日瑛捐俸延师教子弟之贫者,每年额修银四十两,十九年邑令丁潍重修。曾日瑛,南昌人,监生。丁潍,山阳人,进士。

(9)清代连江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在邑治南江夏街,康熙三十七年郡守迟维城饬毁淫祠。时有庙在毁例,诸生白于知县李毓英申请改祀文公,遂移九龙山下之祀,于其地聚学者讲业其中。{8}

(10)清代漳州紫阳书院。在漳州市城南。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士以朱子曾为漳守,“尝以暇日登白云山,讲《诚意》之章,手书堂额联名存山中。后人不忘先生之戾止也,立祠以祀。”书院依白云岩禅寺而建,堂屋祀朱熹,又称朱子祠。{9}

5.浙江省(10所)

(1)明代丽水紫阳书院。书院在治城南,旧为城隍庙,明嘉靖二十四(1545)知府高超改创书院,用帑金百两置田,供春秋祭祀之用,后庙改入府学,清末废弃。{10}据《光绪处州府志》载,处州府学“棂星门左为儒学门,稍进为道义门,门左有文昌祠、文公祠、敬一亭”,府学文公祠即由原城隍庙改建的紫阳书院。

(2)明代黄岩紫阳书院。知县汪汝达嘉靖三十五年建,“明嘉靖丙辰令汪汝达改建御崇院为朱子祠,仍以祠后为紫阳书院,国朝康熙中刘令宽改为樊川书院。宋自四大书院外,往往即名贤寄迹之区立书院以祀之,考紫阳朱子以淳熙八年提举浙东常平茶盐,驻节黄岩,而樊川乃其作纲目之地,后人因其地以建书院。”{1}

(3)明代舟山紫阳书院。参将梅魁隆庆间建。{2}明隆庆三年,梅魁任舟山参将,勤政爱民,建公署、辟市场,利民政绩颇多.(今苍南境内的金乡镇小渔村,尚存一块立于明万历年间、由时任浙江宁绍等处地方参将、紫霞山人梅魁撰写的碑文《修建金乡小渔野杨府行宫记》)。

(4)明代杭州紫阳书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锦坞山紫阳祠,题额“紫阳书院”,张安茂为记并颂{3}。《西湖游览志》称:“紫阳书院祀紫阳先生也。蓋先生提举浙东時有大惠政,于法得祀。藩臬屡加修葺。{4}

(5)清代杭州紫阳书院。在杭州紫阳山麓,康熙四十二年(1703)两浙盐运司高熊徵买宅于凤山门内之馨如坊改作书院,盐商亦踊跃捐资共襄厥成,颜曰:紫阳别墅,以其地为紫阳山麓,而适与新安之紫阳同名,遂以别墅别之,其中为乐育堂,奉朱子木主,堂后有簪花阁、五云深处讲堂,东为近水楼,南宫舫、瀛洲榭,生徒于此弦诵焉......当事延名师主讲席,日有课,月有程,一秉鹿洞规则。雍正三年(1725)宁绍分司徐有纬捐葺,七年总督臣李卫重建巢翠阁为文昌祠。{5}

(6)清代义乌紫阳书院,朱氏后裔康熙四十三年建(1704);{6}书院在清义乌十九都清溪,创立书院以其余款复立寝庙三间,供朱文公像,前筑门楼三间,东西两庑十间,共房一十六间,前有供祭祀塘,曲水环绕;后亦有水映带迴护。

(7)清代松阳紫阳书院,书院在松阳县治旧明善书院之西,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黄槐捐俸建为童蒙义学,中奉朱子神位,左右列各理学位,嘉庆初栋宇倾圮,至丁丑邑绅士劝捐重建,并于祠后购屋围添造紫阳书院,延师训课生童,续劝捐置田陆百余亩,每年择董轮管,以租息为文武乡会试路费。{7}

(8)清代建德紫阳书院。{8}乾隆《严州府志》、乾隆十九年、道光八年、民国八年《建德县志》均不载建德县有紫阳书院之建。据民国县志称,“昔张南轩先生来牧严州,建丽泽书院于此地,与紫阳朱子、东莱吕子往复讲道不倦”,“徽国文公庙,祀宋朱文公熹,在福运门,俗称徽州会馆,清初为詹惟圣住宅。{9}白新良先生《中國古代书院发展史》亦未见有建德清代紫阳书院之建。建德紫阳书院存疑。

(9)清代处州紫阳书院,在府治南,旧为城隍庙。嘉靖间知府高超改创书院,用帑金百两置田供春祭祀,后庙改入府学。{10}

(10)清代兰溪紫阳书院。亦称新安会馆,创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856),又称新安阁,也称紫阳书院,旧址在兰溪延安路官桥边。建筑徽派特色明显。据史料记载,会馆有房产三十幢,良田七十余亩,山一百三十亩。{11}

6. 江苏省(1所)

清代苏州紫阳书院。在苏州,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巡抚张伯行建为士子肄业之所,崇祀朱子其中,颜曰:紫阳书院,为江南三大紫阳书院之一,名盛一时。{1}

7.湖北省(1所)

清代汉川县紫阳书院,又名甑山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旅居汉口的徽州商人创建,祀朱熹。有遵道堂、六水讲堂、主敬堂、愿学轩、宴射轩、致一斋、近圣居、御书楼、藏书阁、魁星阁、文昌阁、朱子祠、报功祠、始建祠等。六十年(1721)知县钟嘉襜、乾隆二十四年(1759)伍泽概重修,后废。

8.贵州省(1所)

明代贵州镇远紫阳书院。在今贵州省镇远县城。明嘉靖九年(1530),知府李希英建于被称为“黔南第一洞天”之东岩中和洞中(即紫阳洞,或称东岩洞,现总称青龙洞)。并建有朝元阁及朱文公祠。万历五年(1577)提学凌琯增建,十三年(1585)巡按毛在又建。后废。清乾隆间陆续在其旧址建有万寿宫、大佛堂、观音殿、玉皇殿、吕祖殿、老君殿、藏经楼、莲花亭、六角亭等,构成蔚为大观之古建筑群。光绪初,书院建筑部分恢复,塔式牌坊楣上题“紫阳洞”,贵州巡抚林肇元题总门额“青龙洞”,大门联:“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成为儒、释、道三教结合体,教学已退居次要地位。

9.河南省(1所){2}

清代临颍紫阳书院。知县沈近思于康熙四十九年建(1710)。沈近思(1671-1727),浙江仁和人,字位山,号闇斋,又号俟轩,康熙庚辰进士(1700),为清康雍时理学名臣,谥端恪。沈近思为诸生时笃志洛闽之学,康熙四十五年为河南临颖县令,以其所学者施之于政,“临颖之治蔼然有古循吏风。”{3}康熙四十九年沈以治颍五载,值岁稔盈成而地小俗朴,弦诵未弘,遂迁城隍庙于南向而于其址建紫阳书院,“欲学者讲明朱子正学也”。康熙五十年沈为紫阳书院延师儒,立《颍川紫阳书院学规》十一则,择邑中有志读书之士四十人送入肄业,“望颍之人士入此学者立品欲其刚方,立志欲其远大,立心欲其正直”。{4}

10.陕西省(2所)

(1)元代大荔县紫阳书院。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杨奂建。杨奂,又名知章,字焕然,号紫阳阁,乾州奉天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凡秋试四中选而春试辄不第。入元以耶律楚材荐,授河南路征收岁课所长官兼廉访使,越十年致仕归,......其学识亦与紫阳暗合。{5}

(2)清代乾州紫阳书院。在县治东街考院东,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州陈大吕建。{6}陈大吕,辽东人,募修紫阳书院,以余银发典生息,作修脯膏火之用,州书院所由昉,迁曲靖知府去。{7}

11.山西省(1所)

清代天镇县紫阳书院,在县署东。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张坊建培风书院于霜神祠,就讲堂立朱子祠,三十三年(1768)知县朱宗洛移之城内北街,仍奉朱子于内,易名为“紫阳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朱安国复就酂侯祠移建,仍其故名,而易朱子祠为木主祀之别室。朱安国《移建紫阳书院碑记》称:道至紫阳而大明,胡氏之经义治事朱子亦尝取之。今学者皆宗朱子……{8}

二、紫阳书院时空分布的特点

自南宋始至晚清,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有以下二个特点:

(一)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不平衡。紫阳书院自南宋淳熙年间至晚清,历代均有新建。从时间来看,以清代新建紫阳书院最多,总数至少有19所,几乎是元代的10倍。南宋较元代多2所,考虑到淳祐六年(1246年)离南宋覆国仅33年历史,比较而言,元代紫阳书院新建情况最弱。從空间看,以福建和浙江二省各新建紫阳书院10所最多,江西6所次之,可列为紫阳书院空间分布的第一层级,安徽、湖南、陕西各2所为第二梯队,河南、贵州、江苏、湖北、山西各1所为第三层级。第一层级与第二、第三梯队之间数量较为悬殊,福建或浙江一省几乎是第二、第三梯队八省之和。紫阳书院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较少,珠江流域则基本上为空白,尤其是明清时期书院得到较快发展的省份如广东、四川等地历史上没有紫阳书院之建,其原因颇耐人寻味。

(二)紫阳书院的时空分布不能同步反映中国书院发展的基本态势。紫阳书院虽宋元明清均有新建,但清代数量最多,新建紫阳书院19所,占历代紫阳书院总数的51%。清代也是我国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整体呈现出一种大繁荣与普及状态,据邓洪波先生统计,清代新建书院4961所,占中国新建书院总数7525所的65%。从时间维度来看,紫阳书院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书院发展同步,即新建紫阳书院数量多的朝代其新建书院总数亦多。但是,比较各省书院建设来看,紫阳书院的空间分布情况不能反映各省书院发展的真实情况。在统计的37所紫阳书院中,以福建省和浙江省各10所最多,占总数的54%;江西6所,占16%。而在邓洪波先生对历代书院统计中,江西以新建书院908所占总数的12%列第一,次之为广东844所,占比为11%;四川则排名第三,新建书院657所占比9%。{1}除江西外,紫阳书院不能反映出书院分省分布情况,新建紫阳书院与各省新建书院总量之间不同步,即新建紫阳书院最多的省份其历代新建书院的总数并不最多,紫阳书院的空间分布既有其普遍性的地域原因,也有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方面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紫阳书院与其历史上书院建设的总数基本同步,江西也是唯一一个自南宋至晚清历代均新建有紫阳书院的省份,这从一个侧面再一次证明了江西作为中国书院原动力所在的观点。

三、紫阳书院时空分布意义

(一)紫阳书院的空间分布是地缘认同与文化传播叠加的结果

在所知的37所紫阳书院中,浙江、福建、江西为数最多,如果把客居外地的徽商在汉口、兰溪、景德镇等地所建紫阳书院视同为安徽所建,则安徽亦有5所,如此,浙、闽、赣、皖四省为紫阳书院最为发达的省份,其原因既有地缘因素,也有文化认同的作用。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出生于福建,安徽、福建两省为朱子乡邦,对安徽、福建两省而言,朱子既是儒先,也是乡贤。朱熹长子朱塾的后世,“居建安守熹之墓,次子埜之后还居婺源守熹祖墓,故熹之裔有闽徽二派”。{2}明清以来,徽州婺源和福建建安两地的朱子后裔各有一人授五经博士,主祠祭事。福建、安徽两省紫阳书院之盛是中国传统地缘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对于徽州而言,朱子更成为一种地域与乡土认同的文化名片,因之具有祭祀功能的紫阳书院发展为徽州会馆的代名词,成为联系客居异地徽州官员、士人、商贾的纽带。除此之外,如邓洪波先生所观察的,历史上存在一种为儒家圣贤先哲、历史名人后裔创建的家族书院,创建方式包括家族自建和地方官府创办两种情况,“这类书院为数虽不是很多,但分布较广,凡圣人、先贤、先儒哲裔所在之处,皆有可能找到踪影,影响亦较大,不可忽视”,{1}如清代浙江义乌紫阳书院即为此种情况。正是在地缘因素的作用下,使得紫阳书院集中分布在安徽、福建等省。

紫阳书院的分布除地缘认同外,还主要受到朱子文化的传播方面的影响。“紫阳学术,既为世所重,故后世之创立书院,遂多以祠祀紫阳先贤,阐扬紫阳之学为其宗旨,凡朱子诵习游过之地,无不立有书院以标榜之。此种现象,尤以皖闽苏浙,最为显著。”{2}浙江、江西紫阳书院数量众多与浙赣两省均为朱子过化之地有着密切关系。以江西为例,南康(治今庐山市)、铅山、余干、玉山、丰城、樟树,等等,多地为朱子经行之所。在铅山,朱子与赣学的代表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论辩多日,相持不下;在南康,朱子以知军的身份修复白鹿洞书院,手订《白鹿洞书院揭示》,并升堂讲学。朱子及其数量众多的江西弟子以书院为阵地,促进了程朱理学在江西的传播,推动了书院与理学的相互融合,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江西书院成为程朱理学的大本营,从而对中国书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浙江、江西紫阳书院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原因即在于朱子文化在该区域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凡有天下郡县,莫不兴崇庙学,独宋初称四大书院,自兹以往殆纷纷矣。或父母之乡,或讲学之地,或仕宦怀其遗爱,则专而祠之,尸而祝之,以示不忘意有攸在也”,{3}地缘认同与朱子文化的传播也是紫阳书院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主要原因,珠江流域、黄河流域由于既非朱子故里,亦非其过化之地,朱子文化的辐射较闽浙赣皖等省要弱。在耕读文化的大背景下,民间乡谊与儒家道统的相互叠加,导致了紫阳书院在分布上的不平衡。

(二)不同时空的紫阳书院涵盖了中国书院的主要形态

中国古代书院形态多样,既有教学性书院,也有讲会式书院,还有佛道寺观书院,等等。历史上紫阳书院名称一致,亦以尊崇朱熹为本,但并不只局限于教学授受一种类型,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书院的主流形态。以教学型而言,徽州、苏州、杭州、婺源紫阳书院均以授徒课士为主,如清代杭州紫阳书院,“生徒于此弦诵焉......当事延名师主讲席,日有课,月有程,一秉鹿洞规则。”再如苏州紫阳书院,据张伯行记称:“(紫阳书院)中为崇祀紫阳夫子之学堂,而旁为诸生讲学藏修之舍,庖廩湢浴靡不畢具......诸生来学于其中者,亦知所以为学之方乎?......诸生其可不仰追先贤而以学道为务耶?”{4};由于规制完备、组织有方,加上乾隆数次驻跸,苏州紫阳书院一时人文蔚起,享名海内。

除教学型外,紫阳书院较好演绎了书院发展路径中由祠宇演变为书院的传统,如明代浙江黄岩紫阳书院,清代松阳紫阳书院、漳州紫阳书院等,基本上没有延师课士活动,主要是祭祀朱子的祠宇。同时,樟树閤皂山、贵州镇远紫阳书院或儒道合一,或儒释道三教合流,它们不仅是儒家的讲堂,也是道家的宫观,是中国书院文化中儒、释、道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代表,具有重要意义。客寓他乡的徽商建设紫阳书院,又使得书院突破了一般意义的教学组织的意义,景德镇、兰溪、汉口的紫阳书院既是教学组织,更是会馆,是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此种类型的紫阳书院是形成中国书院整体认识的标本之一。

(三)紫阳书院分布反映了中国书院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

书院自唐时兴起,至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千年历史中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形成了书院史上的大传统,如政府对书院的控制总体上不断加强,书院与科举的结合不断深化,教学、藏书、刻书、祭祠、学田成为书院基本规制,书院存在的形态基本稳定,等等。紫阳书院作为一种以历史名人命名的特殊的群体性书院,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书院中的大传统。如书院中的祭祀功能,从分布不同区域、不同朝代的紫阳书院来看,都有朱子的木主,大多祭祀朱子,更有部分紫阳书院即从朱子祠演变而来。有研究者指出,“(南宋)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建立于历史名人居住、讲学、任职等过化之地的书院......有一些书院还直接是在名人祠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这就表明,书院纪念历史名人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有了明显的加强。”{1}紫阳书院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紫阳书院形态各异,延师聚徒式的书院与会馆书院、供祀书院并存,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书院文化的丰富性。紫阳会馆书院、紫阳供祀书院、紫阳儒道合一书院作为书院历史中的小传统,在朱子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教育家的共同背景下,与书院历史中的大传统不断互动,生动地再现了书院鲜活的民间特质及在此基础上的旺盛生命力,而这正是书院延续千年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吴启琳)

Abstract: Ziyang academy is named after Zhuxi who is the a famous scholar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Ziyang academies had build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and are distributed mainly over ten provinces, such as Anhui, Jiangxi, Fujian, Zhejiang, etc…. The Distribution of Ziyang academy was imbalance. Most gather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rare and pearl river basin were bare. The Qing Dynasty had the highest number .Ziyang academy covered Chinese academic mainly forms. The Distribution of Ziyang Academy had not synchronous reflect the trend of Chinese ancient academy. The geographic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diffusion were the reaso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Ziyang academy which can reflec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the Little Tradition of ancient academy.

Key words: Ziyang Academy Distribution;Geographical Identity;Great tradition;Little tradition

猜你喜欢
时空分布
酒泉市强对流天气指标研究
海岸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临夏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辽宁省盛夏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基于云模型的淮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
基于云模型的淮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旅华客源时空分布对比研究
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