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巨龙?陈勇
摘要:课余体育活动一直是学校体育教研的重要话题。近年来,有关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屡见不鲜。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仍未能跟进课堂改革的步伐,缺少对课程理念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在一些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并没有与课程改革乃至学生体质健康齐头并进。在现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自主;课余活动;健康
一、概念解析
(一)自主
学习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活动的组织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与需求,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就会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主动的反应。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该课题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学生当成课余体育锻炼的主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评价,充分进行独立的思维锻炼,发表自己的见解,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锻炼能力并有所创新。
(二)课余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课余体育活动应该说是“课余活动练习→技能学习→活动练习”的过程,课余体育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校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它也是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
(三)“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觉锻炼”的理解
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觉锻炼,是指课余体育活动中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学练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锻效果和体质水平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既是独立的教学模式,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的整体教育过程。三者之间可用三角型的关系表示图,底的两个角表示选择和评价,两者是互动互促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能力、特长的发挥,合理的评价促使学生更高的选择,双向的合力导向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二、研究的内容
(一)着眼自我发展,以学生需求为主构建课余体育活动内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构建的过程,课余体育活动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心理构建过程。传统的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与新课程的要求是对立的,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教师的任务是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活动的欲望,教师只是提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方法,由学生自己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人力资源与体育设施资源建立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尝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觉锻炼)。结合学校的实际,这里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爱好教师队伍,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现有开展的体育项目及校园的体育文化基础,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与体育基础等多面情况,展开实际研究,挖掘体育资源,建立课余体育项目库,并成立相应的课余活动指导小组,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基础。如活动项目、活动形式等等。
(二)鼓励自主选择,以学生意愿为主创设课余体育活动小组
体育活动小组首先依靠培养体育骨干生来带动小组的发展,让骨干生通过锻炼、竞选形成活动小组的学生干部,直接管理体育活动小组,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良性互动。帮助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例如: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小型体育比赛。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教师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对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大有益处。通过帮助学生组织体育活动,避免了以往由学校、班主任、体育教研组发动的老路子,而是由学生参与牵头组织,也响应了学校“放手让学生去做”的号召。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从制定活动方案,到策划活动的开展,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为了促进特长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让特长生自己组织或举办体育欣赏、体育知识讲座(如体育项目起源和裁判法学习),以提高特长生的体育素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有的专业性强,本校教师不能辅导的,如花样轮滑、跆拳道等,学校聘请校外专业教师来校指导,这样既加强了教师的力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了可能和保障。
(三)倡导自我评价,以学生体验为主评价课余体育活动实践
我们倡导和鼓励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并记录下来。让学生从自己选择的活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练习感受,对比前后过程变化,检测活动的效果,从中发现自己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提高自我认识与教育及课余活动能力。从自我出发达到多元评价的目的,促进良好体育意识内驱力的形成。学生主觀体验到体育对身心带来好处之后,可进入了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过程评价,它是以学生本人的体育能力水平的基础为基准值,以增长的幅度大小作为评价依据,进行相对评分,此方法是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可起到鼓励的作用,是一种过渡性的评价过程,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过程评价承认学生基础,认可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从中感到体育的可参与性、评价的公平性。并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不断地发展。
(四)促成自我锻炼,以学生活动为主展示课余体育活动成果
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对此,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利用校园体育节、艺术节,适时的举行篮球赛、田径运动会、棋牌比赛等多种其它小型比赛与校园课余体育文化展示,这样能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和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三、研究的结果
(一)增强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应倡导多元的校园文化,尊重个性差异。在教育中,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创设每一个学生个性需要和良好个性形成的空间。重视和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奠定基础。
在我校的体育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是一个开心快乐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一个热心负责的组织者,更可以是一个体育活动的指導者。在这里,学生压抑的身心得到了释放,学生的不足之处得到了弥补,学生的一技之长得到了发扬。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体育教师是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承载着历史使命、学校期望、家长嘱托、学生前途,同时也承受着压力、误会和不理解,甚至是偏见。小组宽松而又富于挑战的环境,体育教师对项目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因素都能够激发教师更高的教育热情,对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项水平,预防教师职业倦怠,起到积极作用。
外聘教练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运动训练能力的信心,坚定了体育教师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决心,加快了他们的学习脚步。在这样的心理准备下,体育教师会通过积极的努力的学习,去不断的缩小自身业务能力与学校对运动训练水平期望之间的差距,来博得自身价值和地位更大认可。而直接从外聘教练那里学习自己最迫切需求的运动训练理念和方法,无疑是最直接、最便利的方式之一。
(三)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和校园文化
小组项目的设置既要能够满足学生体育爱好的宽度和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竞赛的需求。小组活动的开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改变了以往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自发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水平的提高上来。体育活动小组推动大课间活动开展,使课间活动安全有序、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体育活动小组已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体育活动小组无疑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学生参加小组活动依然具有灵活性的选择,完全可以和个性相结合;另一方面小组通过对成员情感和志趣的聚合,使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学校的评价与学生参与小组的积极性相挂钩,为学生在小组的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研究结论
上述实践研究表明,“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觉锻炼”的课余体育活动模式对我校的体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模式和大课间活动载体得到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服务得到强化。
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有限,教师在整个课余体育活动模式运行中要加强管理和指导,以确保活动的合理、有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徐长江.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习惯[J].学苑教育,2012(5).
[2]韦芳.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觉锻炼[J].科教纵横,2011(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体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