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5-30 05:13谢海武严桂林马俊
高教学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谢海武 严桂林 马俊

摘 要:近年来,光伏行业发展迅速,人才缺口较大,许多高校乘势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论文基于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青海师范大学新能源专业的实际,探讨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和可以补充的内容,探索适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使学生能最大化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和接受基础专业训练,自由选择专业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160-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talent gap of this industry is very large, therefore, many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the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ontent that can be added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mode which is fit for the student of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photovoltaic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nghai, so as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professional training at most, choose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s freely, and expand students' horizon of specialty.

Keywords: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problem; strategy research

一、概述

光伏行業发展势头不减,国家能源局网站最新的光伏发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而青海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青海省光伏行业至2016年底,累计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682万千瓦,新增光伏电站容量为118万千瓦。

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于2013年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光伏方向),在三年多的发展中,该专业取得了很多进步,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的实际,探索适合于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新能源科學与工程专业人才现状

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学历和教育背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于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更高[1-3]。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做大量的探索和开拓,不可避免的对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尤其对职业能力优良的人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大跨度专业,该专业的人才要同时具备数学、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电子学等领域的知识。

根据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光伏企业需要的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线技术工人、技术性高素质人才和管理型高素质人才;光伏企业对一线技术工人学历要求不高,对这些技术工人做专业的培训后即可从事光伏行业较底层的岗位,比如单晶硅或多晶硅电池材料的生产、组件的简单封装和测试等。从国内光伏行业的实际看,该行业紧缺的是技术性和管理型的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尤其缺乏光伏电池生产及管理、组件的封装、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和其他相关的岗位人员。所以,我们急需加强光伏电池研发、光伏电池封装技术研究、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光伏终端产品开发、硅材料生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方面的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光伏行业自身的特色和现代企业发展的特征,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培养过程中:一要注重技术能力培养[4,5]。光伏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程行业,从事该行业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工程技术,所以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或企业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加强人才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例如,光伏电站的电气设计、光伏电站现场软件调试、光伏系统设计、光伏器件选型等方面的能力;二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光伏行业属于爆发性增长的新兴行业,这类行业,只有庞大者和创新者才能生存,所以从企业层面来讲,企业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从人才的角度看,企业必须储备足够的创新型人才方可应对变化的行业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善于创新的人才才能抓住机遇,跟上行业的变革步伐,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三要注重市场把握能力培养。2020年光伏行业计划装机将超过100GW,短期看,中国光伏产业会持续发展,但是,光伏行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除了培养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还应该加强把握市场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必然可以面对光伏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6-8]

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该专业所对应的新能源行业虽然不属于新兴科学,但是属于新领域。从理论和实践讲,本学科已有较强的基础,尤其光生伏特效应和光伏发电理论在电子学和电力学中已有很深的研究,问题是这些内容过于分散,还没有上升到整体考虑的层面上,本学科呈现的大跨度和多领域特点使其自身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体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偏重于理论教学,基础领域花费了过多的精力,这是办学理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本学科组建的市场需求来看,新能源科学应该坚持应用为主,同时必须做好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这才是我们在培养新能源方向人才时应该坚持的办学理念。

办学上,现阶段定位不明确,依笔者看,我们培养的理应是应用型的人才,把我们的学校应定位成新能源行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单位,侧重于生产与运维、工程设计和咨询两个方面。

而培养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有培养层次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完善,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特殊培养,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培养的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事技术研发,一类从事工程设计,针对这两类人才,培养上应有明显的区分,技术研发要加强理论基础和知识创新培养,工程类人才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培养;同时,在注重创新培养和特殊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等。

课程体系上,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比例基本合理,但是所开设课程还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课程设置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服务于专业定位,光伏方向的专业不宜有过多风电方向的专业设置,再者,光伏专业是电力学和电子学这两门学科的延伸学科,所以,需要增加更多的电子和电力方向的课程是必要的。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9-15]

本文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有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联合培养及学科竞赛与学术讲座、政校企合作等方面。

1. 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光伏方向的相关课程外,还应该设置电工、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电子测量基础知识、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知识等方向的课程,图4是还需要增设的课程列表。

2. 实验室建设上,在进一步建设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增设硅材料生产演示实验室、光伏组件生产组装实验室、光伏发电并网实验室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实验室等,以求增加学生的实验教学课时,增加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机会,并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和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和省内省外实习基地。

3. 师资力量方面,我们应该加强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当下,青海师范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师资力量有限,还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填补这一空缺,只有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才能更好的指导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

4. 要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积极联系,加强交流。华北电力大学是新能源专业设立最早的院校之一,其新能源专业下辖三个方向:光伏发电方向、风力发电方向和生物质能发电方向,另外,厦门大学是海西新能源领域的主导者,国内还有一些高校如电子科技大学也有新能源领域的专业,这些学校起步比青海师范大学早,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参考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实施“2+2”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另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比较通行的做法还有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举办省级和校级的专业竞赛。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知识的共享,本专业建设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光伏领域的专家学者举行行业讲座,使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和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同时,还可举办光伏方向的学生竞赛,甚至可以在“青海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加入光伏的元素,光伏方向很多技术其来源就是电子学。

5. 全面加强政校企合作,发挥政府的扶持功能,企业在校企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政府和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根据行业发展的真实需求,高校在指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多参考企业实际的岗位职业技能所要求的标准,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来深化政校企合作和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并最终将专业的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结束语

如前所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至发展至今,在不足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该专业在青海师范大学的招生已连续三年,生源相对充足,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有许多,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研究,提出了诸多改革的意见和对策,作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一线教师,希望该专业在实事求是的思路下,保持并发扬已取得的成果,并不断改进,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之建设成为青海省省级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92-93.

[2]董俊虹,程智勇,王润孝.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对我国西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1):79-82.

[3]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86-87.

[4]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5]曾玲晖,张 ,卢应梅,等.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6]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4):12-15.

[7]孙亚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8]柯玲.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产业链的集群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9]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10]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職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3.

[11]郑薇薇.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2]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3]郝超.高等職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14]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课程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9):78-79.

[15]周文根.职业高等教育“双型”课程模式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7-72.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