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2017-05-30 05:13王春霞赵三银黄长征黄宣平
高教学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王春霞 赵三银 黄长征 黄宣平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变迁,而高校内涵建设的主旨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最重要的“活”元素,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体现。因此,倡导“五位一体”人才培养,即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他们在良知品格、责任担当、文化涵养、应变能力以及“双创”精神等五方面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校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154-03

Abstract: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ed from "extension type" to "connotation type" whiles the key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live element, students are the cor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dvocate the "five one" talent cultivation, namely take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in such areas as students' personality, responsibility, cultural connotation, flexibility and spirit of starting up business and innovation thu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boost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一、高校內涵建设概况

(一)高校内涵建设的两个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历经了两个阶段的变迁。第一阶段是在大众化教育时期,通过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来扩大高等教育容量,在不增加大幅投入的前提下扩大在校生规模,它与通过外部投入(主要是新建校区)来实现招生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相对应,被称为体制内扩张;第二阶段主要是“十一五”规划制定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明确转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旨,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规划指出: “把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把提高質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可见,目前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强调通过激发高校内在本源动力,实现制度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高校实力的增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实质性、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内涵建设的研究概况

从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内涵建设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高校内涵建设概念解读,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理念重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和针对不同层次院校内涵建设提出改革建议等几大方面,总体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第一,价值维度:关于大学精神的重构;第二,制度维度:关于大学管理体制的变革;第三,质量维度:关于大学质量的评估;第四,话语维度:关于“以西释中”与“以中释中”的讨论。多数成果都是从宏观角度对高校的内涵建设内容进行研究,而缺乏对于高校内涵建设主体(顶层设计者、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等)的细致解剖探索,因此,加强对高校教育质量体现的核心元素——学生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对于助力高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内涵建设大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校一切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是检测高校内涵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而当前高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着力关注人才培养,培育出优秀的学生,无疑成为了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在高校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出现了哪些问题呢?经研究总结,人才培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集中体现了高校的学特色、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但人才培养面临两大关键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目前,我国诸多高校首先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并不明了,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清晰,出现盲目跟风、习惯攀比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程式化,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存在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许多高校对于自身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和思路,这严重影响到人才发展的轨迹。

(二)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法滞后

不少高校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口号,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践行过程中,仍然遵循着“教材为本、教师为本、教室为本”,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被束之高阁,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理念落地机制。在教学方式上,对于知识的传递也仍以灌输式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中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师信息化、课堂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认识并不到位,对于MOOC、微课、翻转课堂教学等还停留于低层次的应用,对于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融入课堂的能力也亟待提升。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法的滞后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

(三)人才培养的整体氛围较为功利

高校教师的使命在于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厉心治学。如今,部分教师并未致力于教书、育人和治学,而是在为找项目、发论文等奔走,知识分子的“定力”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洁品质有所缺失,平日除了上课,也缺乏与学生课后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培养缺乏爱心、细心和耐心,显得不够用心,这也无形中影响到大学的学术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第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读书思想,上大学成了拿文凭找好工作的垫脚石,学生普遍缺乏对知识和真理本身的探究精神。第二,一些学生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现象较为普遍,学术毕业论文(设计)抄袭剽窃之风严重,忘却了学術的责任和底线。第三,一些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真正的奉献精神缺失,部分同学做好事、义务劳动、为大家服务是为了评奖评优,有的甚至为了评奖评优争风吃醋,利己主义占据上风,缺乏社会的责任担当。高校中功利化的治学、求学风气在校园中不断蔓延。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不深入

在当前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实施了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学分制改革,但在众多高校中,虽然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转变,专业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方式等都还停留在浅表的尝试和模仿,也没有配套完整的学分制管理体系来切实保障学生的博雅教育和个性化发展,学分制改革并没有渗透贯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学生的专业实力以及综合素质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大幅提升,所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三、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加强人才培养的举措

针对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在高校内涵建设中,应坚持多管齐下,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良知品格、责任担当、文化涵养、应变能力以及“双创”精神等五方面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建设水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和地方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应立足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第一,结合高校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发挥各专业优势特色,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构建有基础、有内涵、有特色、有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水平。第二,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为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实行学分制,完善学分制相关制度,加强学分制的配套改革建设,从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第三,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作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拓宽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合作领域,构建开放、包容、多元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扩大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效果。第四,积极构建闭合循环的立体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寻找质量保障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与提高的闭环自适应系统,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良知教育”为先导,培养真正的“人”

高校内涵建设除了从学校层面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外,还应切实体察学生,通过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发力,焕发出学生内在的动力与活力,来为高校的内涵建设添能加油。对学生培养而言,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内在良知的唤醒。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一系列大学生杀人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校大学生为争夺奖学金而发生学术造假、勾心斗角事件也屡见不鲜。这都是学生良知缺失的表现。“良知”是指存在于人的道德禀赋里却常常容易被自己的感性欲望所遮蔽的一种向善的心理品格。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曾提出“致良知”一词,它对于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健全其品格,塑造成为真正的“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良知”是指天赋的道德理念,“致良知”即指做事要顺应天理,讲良心,讲道德。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为人处事讲天地良心,用“善”作为指引法则,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道德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加强学生良知品德教育,同时,应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品德教育,即在实际行动中去践行良知,实现知行合一。

(三)以“责任教育”为激励,赋予责任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很有现实意义。责任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长久性的活动,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组织和引导。首先,应该倡导非功利化的责任教育观。责任本是职责以内,应彻底摒弃以往把学生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行为与学生行为奖励挂钩的错误导向,引导责任教育向常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营造饱含“正能量”的责任教育氛围。同时,以行动促责任养成。高校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教育能力,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进行反思和修正,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义务献血、义务支教等,实现他们在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方面形成一种深入而持久的责任敏感度,将内在的责任意识转化为有益的责任行为。

(四)以“文化教育”为根基,厚植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指人的文化功底及在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涵养。文化底蕴是一种深层次的、多元的体验融合的结果,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地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涵养。第一,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包括专业类必读书目、经典书目,能拓展知识面、横跨多个学科、能提高文化素养的经典著作以及能洞察学术前沿动态的学术期刊杂志等,让他们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真正去践行“以文化人”。第二,提供平台多交流,常思辨。“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包括学术论坛、辩论赛等,锻炼学生的思辨精神,把内在的文化涵养外化为一种文化品行,升华为一种文化人格。第三,鼓励学生丰富自己情感体验。一心只为拿奖学金而读书的学生未必有文化底蕴,一心只为拿“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称号的学生也未必有文化底蕴,文化之于人的熏陶正如春风化雨般之润物细无声,所以,应该多鼓励大学生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亲近自然、去与世界对话、去发现美、去体验人生,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文化教育效果。

(五)以“通识教育”为路径,提升应变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瞬息万变,未来社会的竞争已不局限于一个专业领域的竞争,学生仅仅靠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已远不能应对社会的种种竞争壓力。所以,对于人才培养,高校应按照“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专业方向实,综合素质高”的要求,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举,通过实施通识课程资源的扩容提质计划,包括鼓励学校现有的教师广泛开设通识课程,同时,购买引入多种网络通识课程资源,鼓励开设更多高质量的通识课程,既强化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强化实用技能的学习,既加强学生专业的深挖学习,又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拓展学习视野,加强多方面知识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提升走向社会面向职业发展的应变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六)以“双创教育”为契机,培养“双创”精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热潮,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因此实施“双创”教育对于高校实现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校内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开展“双创”教育,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一是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建设为主导,广泛开展校内外创新创业活动;二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三是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创”导师团队,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四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实施形式多样的“双创”文化宣传,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对接,全面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和“双创”精神。

四、结束语

大学精神和内涵不仅体现在其宏大的办学理想,宏伟的校园建筑,也更应该体现在其活力四射的学生身上。只有把注意力真正投注到学生身上来,我们才能看到一所大学不断成长的足迹、内涵建设的深度以及时俱进的步伐,所以说,学生才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内涵彰显的灵魂元素。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也曾说过:“大学是智慧之府,世界之光,信仰的使者,新生文明之母。”大学是高贵的,但是,一所大学真正为世人所景仰,为后人所铭记,往往是因为这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曾经在母校的熏陶下洒下了汗水、学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智慧、积淀了人生体验、并在未來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社会价值。综上所述,学生才是高校内涵的真正体现者和承载者,人才培养才是高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最丰富、最璀璨的内容,加强人才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5):28-33.

[2]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9:47-57.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