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琴
摘 要:公共意识能够有效地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秩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班级建设中加强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当前班级建设中学生公共意识缺乏的表现、公共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公共意识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期待对当前各高校开展的班级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班级建设;大学生;培养;公共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132-02
Abstract: Public consciousness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lass, and also ha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ublic consciousness in clas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lack of public awareness, its caus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public awareness, hoping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to clas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Keywords: class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public consciousness
班級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学习、交往和其他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场所,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当前我们开展的班级建设思路局限性太强,主要集中在班级制度建设和班干部的选拔,而对学生思想意识更深层次的教育相对缺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脊梁,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参与国家和民族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班级建设中大学生公共意识缺乏的表现
(一)班干部责任意识不强
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分析中国人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原因时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1]而在当前的班级建设中,很多大学生也是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这其实就是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有的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别人甚至集体的利益。最典型的就是当前班级中班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时积极性不高,时常会有等、要、靠的思想出现,导致班级日常工作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二是班干部随着对工作环境熟悉程度的增加及各项荣誉的不断获得,在工作上丧失追求,导致部分班干部到大三就开始辞职,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正常运转。
班干部责任意识不强是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成长环境的原因。当前的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依赖性。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既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又缺乏责任意识。二是当前的班干部选拔和聘用制度落后。目前通行的班干部选拔基本都是投票产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导致部分班干部不能“物尽其用”。三是学校对班干部的履职情况缺乏合理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由于合理机制的缺乏,做得好的班干部与做的不好的班干部区别不大,严重打击了部分班干部的积极性,最后造成班干部队伍责任意识的淡薄。
(二)普通同学参与意识缺乏
在当前的高校中,班级在正常的运转中会主动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被要求参与学校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各级学生干部在活动前都做了动员,但学生的参与度依旧不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李庆真教授在《大学生公共意识的自觉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曾谈到,大学生出于对公共事务或公共活动的关心和兴趣参与的人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很小,只占到30%左右;而全身心投入、尽一份责任投入其中的所占比例就更小了,只有19.2%。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针对这样的状况也是体会颇深,当前班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活动方面,绝大部分同学都有等、靠的思想,自己不参与损失也不大,但是只要同等条件同学都享有的利益就会据理力争。突出的例子就是当前高校中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绝大部分同学平时不愿意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或者能为个人和集体争取利益的个人活动或竞赛;评选优秀班集体需要完成申报材料的时候也是一副与己无关的态度,但是一旦评上,综合测评班级整体加分的时候少一分都不行;二是在与自身利益无关的活动方面,那就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光是社会实践活动懒于参与,连基本的教学活动都是能不参与尽量不参与,比如每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正常课堂的迟到、旷课等等。
这种对公共事务和集体事务漠视的行为,已成为当前班级建设中学生德育教育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外乎两种,即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高校的严重扩招导致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当物质利益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在社会得到根本确立的同时,大学的教育也日益出现了‘功利化、‘短视化、‘工具化的倾向。”[2]大学生在这种思想意识的熏陶下,也只顾眼前利益、自身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集体利益。从大学生自身原因来看,当代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不清晰,对社会上存在的错误思想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一味地盲目跟风。
(三)班级德育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缺失
德育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提倡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当前班级的德育教育主要依靠以下几种形式来开展:1.形式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说教式班会;3.缺乏针对性的舆论宣传。笔者曾对几所同类型高校的部分学生就当前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手段及效果进行过调查,90%以上的同学认为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手段太单一,缺乏配套的社会实践,因此德育教育的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在当前的班级建设中,班级的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相对较弱的方面。尤其是在我校这种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然而,事实上,作为转型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还是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上基本还处于一个传统意识,没有作出适当的创新。
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因为本身办学年限短、文化底蕴不深厚,导致其在班级的建设上也只注重班级的日常管理和班级的制度建设。部分班主任甚至仅仅就是为了职称的评聘而盲目地担任班主任,对班级的建设尤其是班级的文化建设没有系统的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公共意识淡漠的主要原因。
二、班级建设中提升大学生公共意识的途径
“处在中国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这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3]因此,在加强班级建设的同时,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公共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当前班级建设中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班主任责任意识,抓好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因此,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对班级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班级管理理念,即要把学生当作班级管理的主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其次,要选择和培養一批负责任、有热情、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级正常运转的核心力量,是确保班级各项事务良性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班主任要“慧眼发现人才,然后潜心培养人才,最后大胆重用人才。”[4]既要怀着对班级高度的责任心来选择班干部,同时也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采用投票选举的方式来武断地选聘班干部。在对班干部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班干部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班干部首先建立起公共意识,进而影响到全班同学的公共意识的培养;第三,班主任要与班干部一起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公共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及良好的群众监督。
(二)加强班级集体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处于一定集体当中,并在集体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因此,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必须以维护个人所在集体的利益为前提条件,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人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真正价值来。
在当前班级建设中加强班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要培养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现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和物欲的不断膨胀,已使人们对政治生活产生了冷漠和疏离感,认为政治和公共事务是政府官员的事情,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5]而这种对公共事务存在着的冷漠感,就是当前大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唤醒学生对班级管理和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不断加强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养成对公共事务和集体活动关心的习惯。二是要多开展班级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班级的共同努力目标要靠班级每个同学参与共同的活动而实现。而集体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促使集体目标的实现、集体纪律的增强、同学友谊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使班集体良性发展。通过集体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调动每个集体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
(三)注重班级德育教育改革与文化建设
当前各个高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相同,因此,导致目前的德育教育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打破这种僵局首先就要学习和借鉴国外较好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日本高校德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强调德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注重德育课程的灵活性与渗透性。”[6]这种注重实践的德育教育模式值得当前国内高校的借鉴。其次,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德育教育的禁锢。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首先应该要重拾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班级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凝聚力的高度体现,是班级文化的灵魂。“通过组织形式、内容多样的活动,展现各专业、各班级的特色”,[7]使班级学生能够产生自豪感、幸福感、责任感,进而增强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赛珍珠出版公司,1935.
[2]张桂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探析[J].成人教育,2013,11.
[3]秦菊波,李冬.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
[4]米贵森,和爽.班级建设要抓住三条主线[J].亚太教育,2014,12.
[5]秦菊波.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9,07.
[6]王珊珊.日本高校德育教育对我国高校品德教育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7]吴璇.应用型本科院校班级建设探讨[J].科技展望,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