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下的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2017-05-30 03:40吕霞付罗莹琼王平罗萍
高教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卓越计划

吕霞付 罗莹琼 王平 罗萍

摘 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了适应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而进行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培养过程和要求与学术硕士趋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文章根据我校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改革思路和措施,旨在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054-03

Abstract: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s a major reform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 to meet the training needs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ro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such as the fuzzy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convergence of training process and requirements, 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Key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contro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为了适应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对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2010年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和有关行业协会共同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旨在改革现有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创新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新机制,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1,2]。卓越计划包括本科、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三个层次,2013年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规定了卓越计划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012年我校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加入了第二批卓越计划研究生层次项目,加入卓越计划后,根据卓越计划培养要求,我们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改革了部分课程设置,总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还是沿袭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培养效果和预期还存在一些差距,本文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对当前进入卓越计划的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分析,探讨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有效实施卓越计划、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卓越计划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能力要求不具体

目前,我国工程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进入研究生层次的“卓越计划”控制工程工程硕士均为“专业学位”,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制订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但并没有具体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模糊,就会带来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仍然有不少人认为研究比工程强,“专业学位”要低于“学术学位”,因此,一些学校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趋同于“学术学位”。

由于学校是研究生培养的实施主体,各个学校应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制订符合本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北京交通大学就提出培养轨道交通控制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多数学校培养目标都比较空泛,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就不具体,多数学校都是要求学生“掌握控制工程基础理论和专门技术知识,具有控制工程工程研究、设计、实施、工程管理能力”,每个行业或工程领域需要的专门知识不尽相同,应用的条件和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空泛化的能力培养并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需求。各学校应该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本行业技术经济状况特别是典型生产或科研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及其对应技术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需要又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和学术硕士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改革优化我国研究生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2009年教育部决定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从2010年开始实行独立招生。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我国施行才几年的时间,和已经实行几十年的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比,目前在培养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因此,多数学校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仍借鉴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3,4]。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课程大部分雷同,一般都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公共課程模块各个学校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自然科学、法律、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课程,专业课程模块一般是相应学科及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模块主要是综合实践和硕士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目前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较少,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和实验性课程较少甚至基本没有,很多学校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缺乏针对专业硕士的适用教材。

在导师配备上,部分学校采用了双导师制,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企业导师参与的程度都很低,有的甚至只是挂名而已。多数学校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导师要求基本相同,有的导师同时指导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

在培养方式上,多数学校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基本相同,学制一般是2-3年,在校内分学年进行,第一学年一般主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修满毕业需要的理论课程学分。第二学年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个阶段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通过一年时间的系统科研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学会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第三学年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答辩。目前,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当前普遍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5]。对于专业学位特别是进入卓越计划的控制工程硕士,这种培养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生工程技能培养得不到保证。

在毕业要求上,多数学校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必须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和学术型硕士要求也差不多。

(三)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的要求

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建立充足的现场学习和工程实践基地,要与企业联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同制订学生企业培养计划,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运行机制。教育界与工业界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5]。但目前由于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还是在学校进行,部分学校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式,请企业导师或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或研究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但是时间都比较短,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效果,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论文选题也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际,从而难以满足卓越计划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卓越计划培养改进建议

(一)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为基础,以行业标准为指导,准确定位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6]。从“卓越计划”的角度看,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可定位为硕士层面的工程师,即具有硕士学位,职业定位是工程师,因此,培养的基本目标是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工程师。

此外,不同行业和领域对人才的知识和工程技能要求也不同,制訂培养目标时一定也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所服务的行业需求,并把社会需求放在人才能力培养的首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一定是基于特定的职业背景或行业,具备明确的职业指向性。以某行业或领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强调培养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二)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的培养内容,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开拓思路,打破现有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的限制,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卓越计划下控制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7]。课程设置业要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反映行业产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可以根据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打破以往课程之间的分离和重复,按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如设置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实践等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某一课程模块进行修读。模块内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分析点评工程真实案例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学习环节比重,强化学生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培养,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条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人才联合培养单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制度,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校企共同拟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相关部门或企业导师共同商定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培养方案和要求,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企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企业项目设置和实施过程管理等,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接受企业员工一样的管理。

建立健全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和工程项目研究等培养过程指导。学校可以探索并建立导师的“双向”流动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学校导师参与企业工程实际项目或到企业挂职合作进行项目研发,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可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研究生兼职导师,以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标,追求卓越,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制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卓越计划下的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主要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维护工程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或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后备工程师,因此,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需要且具有一定职业适应性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从学生的选拔到教学内容设置、培养过程及培养效果都必须以学生职业需求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

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是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8],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制订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并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在制订质量评价体系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职业定位,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核心载体,做到评价指标简明科学,且可比、可操作和可量化,评价方法简单易行。

三、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采取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举措,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达硕士招生人数一半左右,基本实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为主向应用型为主的转变。然而,由于培养环境、师资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卓越计划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切实改进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适合自己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密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制度建设,推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化和规范化发展,努力提高卓越计划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合格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晶,修光利,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5-19.

[2]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報:社会科学版,2011,9(22):21-23.

[3]黄仁亮,苏荣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应用型项目为载体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5):77-80.

[4]李忠云,曹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75-78.

[5]杨家志,蒋存波,谢晓兰.以卓越工程师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3,10:499.

[6]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4:79-82.

[7]王淋,于玲.硕士层次“卓越计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92-95.

[8]何玉林,杨连发.“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74-175.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卓越计划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