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精英人才培养

2017-05-30 01:43:13贺子航张抒意骆雪晴李永峰
高教学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新

贺子航 张抒意 骆雪晴 李永峰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举措是培养精英人才,文章叙述了精英人才的含义、结构以及培养方法,对比国内外精英人才的培养方法后,提出我国想培养精英人才就必需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自由的人才接纳环境:摆脱旧思想、生源选拔机制及制度的僵化,给予真正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系列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终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系统。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精英人才;创新型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023-03

Abstract: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are cultivating elite talent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elite talent, structure and way of education. Aft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talents cultivation method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lites our country must establish a complete tal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system and a free person acceptance environment, get rid of the rigidity of the old ideas on student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system, thereby provides a truly free learning environment. Our country's goal is to establish a series of methods and systems that combine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nd ultimately to strengthen their abilities.

Keywords: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elite talents; 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進入21世纪,世界经济化时代全面来临,各国间人才的竞争日渐激烈,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提升综合国力,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我国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了解精英人才的含义、结构以及培养方法,建立恰当的机制,进行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拥有精英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在当今教育趋于大众化的情况下,培养精英人才尤其值得注意,应引起重视。

一、精英人才的含义及结构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背景下,培养精英人才从本质上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在最开始,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包括三个基本含义:一是变化;二是革新;三就是创新。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及能力的人,这是相对于不致力于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且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技艺型、理论型、应用型等这样划分的人才类型非但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所有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了解精英人才的含义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其内涵是数量与质量。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投入总量不足,虽有充足的人口,这是我国的优势所在,但面对现如今存在的没能持续的输出和供给创新型人才体系,进而形成有用的、高效的积累和运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起来,深入剖析深藏其中的原因,为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发展方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只有了解了精英人才的含义、结构及我国现阶段对于精英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精英人才的缺失,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精英人才,最终成功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国内外精英人才培养的比较

从中国现今的教育水平可以看出, 在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无论是创新型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当下迫切的社会发展需求,这一结果导致著名学者钱学森临终前不禁痛心疾首地再次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1]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培养教育模式,积极發挥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国外精英人才的培养方式

现今创新型人才,是无愧于过去且又面向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资质: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强健的体魄等。

美国高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外,还教授给他们专业的系统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达到使他们继承学校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风纪的效果,还能训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时也能起到熏陶道德、情操和人格的作用,甚至是重塑。美国大学重视学生的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法国高校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既强调用习得的专业科学为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学习相关的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实习,将已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学校与企业长期保持联系与合作,保证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更促进了校企共同发展。

日本高校则提出新世纪的新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和广阔的胸襟以及身体强健的人才。[2]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固有职能,基本职能。而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挖掘,产出和培养才是我们当前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更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极大难题,由此可以得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端源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二)国内外培养精英人才的不同

对比我国与外国对精英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

1. 在培养制度上,我国高校还没有彻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方面有很多局限性,直接导致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落实,更无法调动和满足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我国高校背负着很多方面的责任与压力,而由于现阶段没有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机制,学校无法提供让学生自由选择的环境,因此我国高校目前普遍施行的是以“有限选择”的制度来进行管理。[2]

2. 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具有局限性,主要是从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来阐述的,对人才含义、内涵及结构的关注不够,国外则能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一点我们从他们突出的自由个性就能理解。

3. 我国确定了国外没有明确提出的创造型人才的概念,这是我国与国外相比之下的进步之处。

4. 国内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普遍希望能够其表现出与实践结合的较强的实用性。国外对此的理解大部分则是基于当代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并将其与人才培养理念充分结合。

5. 在教育方法上,我国高校普遍强调总体系统性的知识,主要方式为当堂教授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讲明白说清楚,学生学习后完全理解即可,课下不必思考额外的知识,只要记住课堂上的内容就万事大吉,这样的学习方式造成了死记硬背、左耳进右耳出的学习模式,而教师另外布置的课外作业基本上不需要实践检测,而是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使學生缺乏深入的思考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更不要说对所得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没有被激发出来,反而还造成了思维的僵化。

6. 我国的课程设置比较强调基础教育,普遍按专业来设置基础课程,但实际上其广度不够,综合性差,思维方式较僵化;我国高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比重大,其中有关专业知识的内容占多数,这就造成了知识太专且单一,极易在当今社会实践中遭遇淘汰,从而浪费学校精良的学习资源;我国高校对于研究方面的课程设置偏少,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以理论为主,对于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作为实际应用的技术,尚不擅长,至于方法方式的涉及还远远不够。而这些对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不及国外校企合作实施的便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2]

三、我国培养精英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作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之一,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與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如何制定科学、系统、全面完整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精英人才培养急需并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强教育的创新创造,主要以培养素质教育为主,并致力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从而确保培养机制的核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主要是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进而为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奠定良好教育环境与基础。

(二)对学校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由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从事的通过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的方式来让被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受到良好影响。学校教育范畴是与社会教育范畴相对应的,主要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1]学校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基础的、至关重要的,为此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学校教育规律、个体成长规律,要加以尊重,注重科学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切实发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学校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控制和支配自己学习活动的权利。在研究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和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理论后,发觉整个学习过程虽普遍大同小异,存在某些共同点,但是不同个体的学习细节和过程又各不相同,其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这种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要被承认和重视。

之所以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尊重,是因为这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有效思维,并且还能使得养成这些思维的实际技能和技巧也同样得以进步;于此同时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新鲜的信息;学生持续获取知识的渴望也能更好的被激发出来,利于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加强学生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界的理解能力等等。[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作为一条主干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可以增加相关课程内容的多选择性。现阶段学生拥有的权利只是可以选择少数课程,而其余必修课和必选课则都是培养方案既定的。同样,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学生并不能完全自主的选择教师,其与课程的安排一般都有学校控制。[1]所以,有时这种选择课程和教师机制是名不符实的,无论课讲得好与坏,学生是否有兴趣,更无论他们能否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教师都是一如既往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而学生即使身处课堂之中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无自己探索的欲望。正因为课程内容的答案是唯一的、无异议的才导致这种教育模式等同于一种“求同思维”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直接显露出的弊端就是学生即使在学习中表现出独立性、积极性和批判性,也无法得到表达与认同,更不要说课外的延伸,直接结果将使学生个性无法得到发展,这也是现今我国学生普遍大众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把关于自主选择所学课程、授课教师等的权利切实下放到学生手里,进而增加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自我取舍。另一方面,采取换位式反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舍弃“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通过换位式教学、反转课堂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索知识的来源,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事实上,学生虽在教学过程中是知识接受的主体,即获得知识的受体方,但这种主体性并不是让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教授知识,[1]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学习,积极地主动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探求以及学习兴趣的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从而让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的反转课堂则都能满足。此外,在实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授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等的学习能力。

(三)改善教育体系使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

为改变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轨的现状,就高等教育方面而言,国家应采取相应措施,首先要从“硬件”方面解决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符的问题。基本方向不但改变高等院校在全国地区的分布,更重要的是在内部使其在課程安排、学科分布、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加合理并适当进行改革,具体举措是撤并部分院校、对陈旧课程进行调整及部分专业的改并。同时,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坚持做到以尊重社会需求为基础,来改进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同时对相应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把握社会发展大方向,明白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二者的基本规律,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素质培养。

此外还可以在高等学校实行通识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而进行的一种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于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精于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教育。[1]

(四)自由的人才接纳环境

除了重视本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外,我国还可以创造自由的人才接納环境,采取一些可以快速增强创新型人才实力的措施,如“招才引智”。首先移民限制要适度放宽。要做到在打击非法移民和拒绝普通移民的同时,吸纳国外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其次是要适当聘用一些外国专家。但同时也要坚持人才本土化,这可以通过建立国外研究基地来实现。另外留学政策也应当更加灵活,门槛则应适当放宽,尽可能多使国外留学资源为我国所用。更重要的是保证本国人才不外流,完善留学人员回国政策,加强福利,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来培养本国高端精英人才,尽可能多的保证本国人才回国效力。[1]

因此,在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精英人才培养,就是在我国现有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找到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需要国家在了解精英人才的含义及内涵前提下,一是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通过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精英人才。二是创建自由的人才接纳环境,吸收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强我国的创新型建设。最终给予精英人才真正自由的学习环境,并建立一系列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终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

参考文献:

[1]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韩晓霞.高等学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创新
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26:44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46:05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0:52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