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的党员意识研究

2017-05-30 10:48李玉良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党员意识全面从严治党内涵

李玉良

摘要:“党员意识”是党建研究工作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性课题,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是解决党员面临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加强党员意识研究,对于破解当前基层党建难题,切实解决党员管理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葆党员先进性,努力在实践中促成“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实现“两个百年年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全面从严治党;党员意识;内涵;实践;途径

“党员意识”是党建研究工作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课题,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是解决党员面临突出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着眼于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和伟大梦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强调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加强党的建设,既要抓住“关键少数”,又要解决“普通多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显著提升。因此,在此背景下加强党员意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党员意识内涵分析

(一)意识与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列宁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现象”[2]。从意识主体角度来看,意识可分为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是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团体、政党、阶级、民族、社会)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群体共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集中反映,是群体共同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意识是个体实践的产物,是个人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经历(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的反映。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任何意识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也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经历及其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3]。这个过程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哲学家尼采说过:“让一个人站起来的不是身体而是观念,意识观念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主宰因素”。无论潜意识和显意识,无论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没有达到,行为就不会实现,没有任何超越意识的行为。先在内心树立牢固的意识,而后发生的行为才能顺理成章。意识就像一粒神奇的种子,这粒种子会埋藏在人类心灵深处,心里有爱的种子就会结出爱的果实,心里有恨的种子就会结出恨的果实,心里有怨的种子就会结出怨的果实,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二)党员意识的内涵、价值及其构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是一个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作为一个先进群体,其展现的群体意识必然要体现出先进性,那就是始终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同样,对每一名成员来讲,其群体意识最终要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也必然要体现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就是党员意识。所谓党员意识,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纲领、任务和规矩的自觉认同,体现出共产党员独特的价值追求、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是党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工作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生活观念在党员意识上的根本体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党员对党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的认可。二是党员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三是党员对自己思想行为的规范约束。

党员意识是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党员区别于其他社会个体、彰显先进性的根本所在,是党员崇高思想的“灵魂”,是独特精神的“符号”,是时代价值的“标签”,这是党员意识的特殊属性,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具有政治性。政治性是党员意识的本质特性,是党员意识的首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身为党员,就具有了鲜明的政治要求,就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讲政治就是要求党员始终保持立场的坚定、方向的清醒、思想的敏锐,做到坚定信仰,对党忠诚,始终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坚決不能态度暧昧、人云亦云、左右摇摆、立场动摇。

二是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党员意识的根本要求,是党员意识的具体体现。就其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要求其每一名成员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从内容来看,党员意识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望为最高追求,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从行为看,只有每一名党员时时刻刻发挥先锋队作用,时时处处创先争优,才能体现党员的独特价值。

三是具有主导性。主导性是对党员意识的功能要求,是党员意识的价值所在。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要用党的意识影响社会的意识,并在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地位,为社会树立标杆和榜样。用党的意识来引导、规范整个社会行为,用党的意识去挤压非主流意识的生存空间,最终掌控、引导整个社会的意识,并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成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普照之光”。

四是具有时代性。时代性是党员意识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党员意识是一定历史时期实践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员意识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战斗力。实践中,党员意识要始终代表时代的前进方向,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始终紧跟改革创新。在今天,强化党员意识就是必须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党员意识亦如此,其构成是复杂的,既包括潜意识和显意识,也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党员意识从哪里产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吗?也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党员意识产生于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信仰、理想、信念、使命、责任和担当,凸显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从实践层面来认识党员意识的构成,其主要包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理想意识、信念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党章意识、执政意识、规矩意识、角色意识、先进意识、奉献意识、牺牲意识、自觉意识等。

二、党员意识实践分析

伟大的时代呼唤和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思想指导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基本规律。伟大思想、伟大实践与党员意识密不可分,指导我们事业的伟大思想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体现为每一名党员强烈的党员意识。用党员的意识来指导党员的行为,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一)从历史维度看,党员意识产生和形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勇挑重担,筚路蓝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共产党员自觉树立起强烈的党员意识,才使我们党能够在短短的28年时间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困难、挫折走向成功,创造性地领导人民彻底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梦想。正是我们的党员饱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抱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念,才使我们的党具备了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一呼百应的感召力。正是他们,从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延安宝塔山到平山西柏坡,从巍巍沂蒙山走向全中国,牺牲了千千万万的党员,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与此相适应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共同孕育、产生于伟大的革命实践中。这些革命精神之间具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即精神内涵的共性或內在的统一性,这就是党员强烈的革命意识。

建国后,我们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这与广大共产党员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为了新中国的事业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显分不开的,自力更生、石油会战、边疆建设、“两弹一星”,展现出的“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老一代共产党员的精神丰碑。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今天,我们能够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与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立足本职、敢于奉献、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分不开,与广大党员在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分不开,更与广大党员强烈的党员意识分不开。改革开放、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下海、航母下水、高铁飞奔,都有新一代共产党员的身影,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和精神内涵,形成了伟大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奋斗,彰显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正能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这种精神就是用我们新时期共产党员强烈的党员意识铸就的。

(二)从现实维度看,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强化党员意识做起

“当代中国问题”是从中国现实中产生的,就是要回答“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的问题。这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行稳致远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重大现实使命,是每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从宏观上看,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面临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应对,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首先要确保我国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考验。习总书记多次谈到中等收入陷阱问题。2014年的11月10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的时候再次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其次是要确保我国能够避免掉进“塔西佗陷阱”的危险。所谓“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党和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其核心就是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公信力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党和政府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就会走下历史舞台,失去执政资格。相反,为人民谋福利,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就一定能行久致远。面对“塔西佗陷阱”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告诫全党:“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再次是确保我国能够用大国智慧成功化解“修昔底德陷阱”危机。2014年1月22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专访。习近平在专访中表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周边局势并不乐观,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就必须要 “唱响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唤醒近8900万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聚精会神、一心一意、保持定力,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微观上看,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些党员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着不适应、不习惯、不自信的问题,党员意识有所淡化、弱化、虚化、异化甚至西化,一些党员的先进性受到严重的削弱,直接影响到党员主体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一是政治意识淡忘。政治意识是党员意识的灵魂。党员的政治意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和侧重点,但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现实中有的党员缺乏对党的高度忠诚,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旗帜不鲜明、态度含混、立场模糊,对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说三道四、评头论足、阳奉阴违;政治态度暖昧、政治立场动摇,对一些反动言论不批驳、不亮剑、不报告,大是大非问题上站不稳脚跟,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二是大局意识淡薄。有的党员思想境界不高,在日常行为中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还远远落后于群众。有的党员缺乏服务意识,个人主义严重,处处以自己为中心,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小团体”,煽风点火、造谣生事,甚至故意制造事端。三是纪律意识淡化。有的党员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人事纪律、经济纪律、群众纪律、外事纪律、保密纪律抛于脑后、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任意妄为、为所欲为,甚至突破“底线”、触碰“红线”。四是黨章意识淡望。有的党员不学党章、不懂党章、不信党章、不用党章、不护党章,忘却最初誓言,导致权利义务错位,丧失理想信念,丧失党性原则,不主动缴纳党费,不主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遵守党的决议,不服从党内的命令等等。这些党员面临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动摇我们的执政根基,必然会弱化党的执政地位,必然会延缓甚至会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从未来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由富变强,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飞越,是几代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梦想。实现梦想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每一名共产党员强烈的党员意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执政理念,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由富变强的历史飞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确保中国“由富变强”,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关键一步。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我们党对全世界和全体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掷地有声。这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确保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环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中国将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业,但实现它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努力。站在两个百年目标的起点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是非经过不知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握历史接力棒,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宽阔大道在脚下延展,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伸向远方。“伟大事业”要求进行“伟大斗争”,召唤“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面临的时代抉择。

三、增强党员意识的现实途径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增强党员意识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需相互配合、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需从知、行、管、育四方面着手。

(一)必须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什么?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只有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展现活的灵魂;如果丧失信仰,精神堤坝就会决口,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总开关”、“精神上的‘钙”、“练就金刚不坏之身”、“革命理想高于天”等形象比喻,深刻生动地阐述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也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是指引人前行的灯塔,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广大共产党员正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敢于、乐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是生命,最终带来了革命的胜利。而到了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受国内外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一些新兴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们的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开始信仰动摇、理想滑坡。“不信马列信鬼神”,“崇洋媚外”,盲目宣传、崇拜所谓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论、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言必称西方,甚至公开歪曲党的历史、臆造历史故事、恶搞历史人物、质疑党的最高理想、质疑党的领导,在社会中造成了极大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民思想的分化,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削弱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用共同信仰来统一思想,促成共识,凝心聚力,是增强党员意识的根本途径。

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曾几何时,我们的党开始面临着“四种危险”、“四大考验”,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严重侵蚀了党的健康肌体;我们的一些干部,严重脱离人民群众,透支了对党的信任;我们的一些党员,严重落后于一般群众,丧失了党员的先进性,思想开始分化,行为开始异化。一系列“最复杂”、“最敏感”问题互相交织并亟待破解,使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执政风险和执政考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沉的历史使命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在了重要位置。严字当头,敢管善治,以“零容忍”的态度“苍蝇老虎一起打”,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试出了人心向背,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党的形象不断提升,党员先进性日益凸显,广大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就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道德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如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非马克思主义的因素,都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严重冲击,甚至会阻断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核心地位的确立。比如西方意识形态中的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就成为一些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两级分化、道德滑坡、贪污腐败成为社会顽疾,突破“底线”、“红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危害就更为严重。因此,让社会主义道德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保驾护航,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要牢牢抓住宣传舆论阵地,把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控好理论、舆论、文化、精神文明“四大阵营”,特别是要把“新兴媒体”引导好、管控好。要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始终弘扬主旋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让社会正能量始终照耀复兴之路,让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回归于社会意识的主流。

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生存的根基。任何政党如果在执政过程中,人民的诉求得不到解决,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实现,弱势群体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迟早会走下历史舞台,苏共倒台就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坚持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个人建设,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党员的价值;只有执政过程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分配公平、保障公平、医疗公平、参与公平,才能进一步夯实群众基础;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拥有更多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

(二)必须积极倡导“知行合一”

倡导“知行合一”,是增强党员意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倡导“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他强调指出:“知行合一,是一个哲学命题。‘知体现的是从群众中来的问题,‘行体现的是到群众中去的问题;知行合一,反映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升华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践行知行合一,核心是要打牢‘知这个基础,把握‘行这个关键。”刘少奇也指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5]。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倡导“知行合一”,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避免“知”、“行”割裂、相互背离。

倡导“知行合一”,就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事关党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事关党员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是产生党员动力的源泉所在,是激发党员活力的关键所在。“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对每一名共产党员而言,就是在实践中相信、支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将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坚决与不良言论和思潮作斗争,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自己。坚定“四个自信”,事关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每一名共产党员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意识,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倡导“知行合一”,就必须在行动中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党员行为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始终旗帜鲜明,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始终拥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做到从大局出发,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履职尽责。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要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自觉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领袖权威。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让“四个意识”始终成为引领党员的价值标杆,指导党员行为的行为准则,检验党员意识的“试金石”。

倡导“知行合一”,就必须在实践中切实规范约束党员行为。这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避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做“两张皮”。刘少奇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每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動中,都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完全一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6]。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要敢于奉献,敢于说不,敢于亮剑,要立说立行,行之有效,行之有果,行之合规,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在关键时刻去展现自己的风采;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改革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用创新的方法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纪律规矩,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言、慎欲、慎交”;要敢于担当,居之不倦、永不懈怠,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五大发展理念”,用自己的行动去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

(三)必须积极倡导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创新党员教育和管理方式,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是增强党员意识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保持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所在。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及关头豁得出来,使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党员管理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问题。有的党组织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发展党员质量需要提高;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党员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有的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不健全,甚至存在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现象;有的党组织对党员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业务轻教育的倾向,淡化、弱化和虚化问题突出。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上单一,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特别是当前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跨越时空限制,让人应接不暇,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趁机做乱,想方设法去占领意识形态,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这会对党员意识产生严重的冲击,其后果及其严重。因此,必须立足新形势、新挑战,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始终让广大党员牢牢树立党员意识。

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严格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要求,不断加强党员自身建设。要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任何党员都不能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更不能凌驾于党的组织之上,每个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组织要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矢志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必须既服务群众又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这些要求不能仅仅写在纸面上、挂在版面上,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不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

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必须严格党员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成员逐步打破体制、身份、职业等限制,变得“自由流动”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差异性、流动性、利益性等多元特征,表现为各种利益诉求层出不穷,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给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农村党员、城市社区党员、国企党员、“两新组织”党员、机关事业党员,呈现出地域、行业、身份的差异。党员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实践中很容易形成党员管理的一些“边缘地带”、“灰色地带”、“真空地带”。有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开始逐渐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主体功能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打造一个立体化、全过程、无死角、全覆盖的党员管理模式,构建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矛盾调处化解模式,搭建党员活动的各种载体和平台,把各个层面的党员全部纳入其中,这对增强党员意识至关重要,需全党上下共同努力。从实践看,“网格化管理”、“智慧党建”、“楼宇党建”、“产业党建”、“流动党支部”、“网上党支部”、“党员先锋岗”、“亮身份、亮牌子”、“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创新。

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必须活化党员教育方式。党员教育是做好党建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创新。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在党员的理想信念、革命意识、群众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忠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也是我们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然而近些年来,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对党员采取单纯输入式的教育,被动地接受事先定制的内容,重程序、完任务,做表面文章,让教育效果打折折扣,直接加重了党员意识淡化的危机。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党员教育要必须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决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要创新教育内容,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国情、遵规守纪等党性教育内容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现实问题。要深入浅出,多接地气,坚决避免假大空,真正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到实处。要创新教育手段,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充分利用“微课堂”、“微党课”等形式进行。要创新教育机制,要构建党员教育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动员社会一切教育资源服务于党员教育,打造一批党员教育的“红色殿堂”。只有广大党员不断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常态化教育,才能滋养心灵,增强党员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

[5]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下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6]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5044058.html.

[7]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5044063.html.

猜你喜欢
党员意识全面从严治党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强化党员意识 提升国有企业精细化管理
党员意识弱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增强党员意识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对强化党员意识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