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重任,是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有效释放和增添人口红利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要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必须明确改革方向,走内涵式、特色化、集团化、合作化、国际化发展道路,承担起历史重任,努力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3-0042-04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9个文件,对教育改革工作做出重要安排,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入合作,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有效增添人口红利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发展动能、结构、布局的重大转化期,对于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生产方式变革以及资源配置形式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
从供给侧结构角度看,我国高职教育与需求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存在供给结构不优、供给质量不高、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技能型人才等矛盾,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
一、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据教育部统计,截止 2015年5月,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为2560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2625万,其中高职(专科)院校总数达到1341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48万。高职院校既要从横向上进行类型定位,又要从纵向上进行层次定位,更要从培养方向上进行整体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类型定位就是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而非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层次定位应当是包含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硕士、博士;培养方向上定位就是面向特定的职业岗位群,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面临办学定位不准、专业设置同质化、整体办学特色不凸显的局面。据调查,2012年,全国82.5%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数量前十名的专业依次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市场营销、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和应用电子技术。同时,还包括酒店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共13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总数量的一半。然而2012年开设数量前十名的高职高专专业中没有一个进入就业率较高的前五十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曾经入选“红牌或黄牌”专业列表。
高职院校只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实行“差异性”定位,通过差异化发展确立凸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家层面也在通过政策引导,实现高职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基本相匹配。2015年,教育部共颁布了收录了748种新的高职专业,其中一、二、三产业相关专业数比例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吻合。
二、加强内涵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与重组
面对生源数量下降、高职院校数量基本饱和、高职院校吸引力不强等状况,高职教育要打破学科体系,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注重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跨界”理念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我国教育和世界的差距主要在质量上,包含人才培养质量、成果质量、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等,这就需要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企业生产工作现场的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习惯养成,为高职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奠定基础。
“混合所有制”是高等职业院校突破发展瓶颈、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的必由之路。“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指由两个及以上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的主体通过以资本、 硬件、 软件等有形或无形资产“入股” 的方式共同举办的职业院校,实现高职院校产权结构发生变化,办学主体实现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可以有效落实办学自主权,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拨款开办,后经两次改制,成为公立民办型的混合所有制的办学体制。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协同多方利益的一种有效尝试。努力推动各类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实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的目的。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实现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有益实践。通过以非盈利合作的形式,实现行业教育资源整合或是区域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还可以引入企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学校的管理标准和水平。制定相应标准,在集团内,同层次课程,可实行学分互认,实行学分累计制度,打通职业教育“壁垒”,为继续教育拓展空间。在资源配置或重组整合的过程中,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为各类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顺利、深度合作,提供相应政策保障。据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共建成职业教育集团1200余个,覆盖超过60%以上的职业院校,3万余家企业参与。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深层次合作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例如,在办学主体方面,它的培养空间跨越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它的过程跨越了学习和工作;在社会功能上,它的范围跨越了教育和职业两个领域。因此,高职教育办学方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深化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传统观念认为,职业院校教育是“生产”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应该是“消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当今情况下,企业和学校是共同培养人,都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生产者”。政府应当出台政策引导,明确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责任,努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学徒制是在早期师傅带徒弟传统学徒制培养模式中,融入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新形式,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是产教融合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通过专业定位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行学历证书与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通过推行现代学徒制,使学生身份从单一学生变为学生和学徒,使培养主体从单一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培养空间从单一学校拓展到学校和企业,培养的时间从单一学校学习到校企交替学习,考核从单一学校考核拓展到校企共同考核。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企业前置式、全方位、立体化参与职业化人才培养,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安排计划、考核评估标准的制定,使企业“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工”的预订,而是包含着从最初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实施、评估方法考核在内的一整套培训培养计划,真正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的三个协调。
通过推行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兼顾企业盈利性和教育公益性的校企合作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完善的监督运行机制,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效发挥培养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發挥“双主体”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中厂”模式,把合作企业引入校园、把正真产品引入生产实训、把企业工程师引入学校课堂;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厂中校”,让学校教师进入真实生产车间、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工位、教学课堂进入生产现场。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提前融入职业情景,依托行业、企业优势,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办学之路。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进行全面合作,校企共赢。
四、探索多样化人才选拔模式,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不论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职院校,报到率持续走低和退学率高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2008年全国高考考生人数为1050万人,创下高考考生人数纪录,随后考生人数开始逐年下滑,直到2014年才稳至939万人,2015、2016年分别为942万、940万。2008年本专科录取总数为608万。到了2015年,高考录取人数达到700万人。录取率逐年升高,高考考生人数的逐年下降,将使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立多元化的高职学生考核选拔机制势在必行。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指出:“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探索建立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模式,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双向沟通,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中高职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实现多形式、多途径、多选择的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高校转型,探索建立中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层次的多层次职业教育,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开展职前、职中、职后全程服务培养理念,发挥职业教育推进城镇化和精准扶贫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失地“新市民”、下岗和失业人员、新生代农民工、退役转业军人、残疾人等就业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对象。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掌握就业创业技能,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进城务工群体有机融入城市。针对精准扶贫,可以将扶贫对象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努力使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技能型人才,帮助贫困家庭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到变革和转型期,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转型与发展。高职教育正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巨大输出方,地方政府应当将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地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培养优质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人民脱贫奔康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众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是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大批工匠的“生产车间”,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新创业教育为高职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积极性,实现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还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推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有技术、有产品、有创业梦想的人参与到创业中来,以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可以解决高职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就业矛盾。
六、推进办学国际化,提升高職教育国际竞争力
高职院校办学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结果。教育部印发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沿线国家要携起手来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高职院校走出去畅通了渠道。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高职教育是助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要配合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加开设专门课程,加强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条件、人俗风情的了解,提升其海外就业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配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或同类院校的需求,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开展吸引和培养国外留学生、不同国家同类校际间联合办学、短期交流、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到沿线国家和企业等形式,努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高职院校借助办学国际化,培养高职国际化标准人才,是提升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教论坛,2016(28).
[2]陈雪梅.“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省思[J].教育与职业,2013(14)
[3]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4]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申孟哲,张意轩.中国经济如何从大到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4(4).
[6]张帆.浅析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赤峰学报,2012(1).
[7]童为军,任占营.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问题对策与实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8]毛大龙.高职教育发展“三化”与“三跨”理念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
[9]韩丹丹,张力跃.“一带一路”职教共同体的关键词[N].中国教育报(职业教育版),2016-09-20(8).
[作者简介]贺晓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锋 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