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旅游政策法规》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普遍存在的教材欠缺更新、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等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体系、教师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期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旅游本科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政策法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5-0094-03
应用型本科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它立足于地方人才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关键,它对旅游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生涯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体系、任课教师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符合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欠缺
梳理众多旅游法类教材,发现符合培养要求的教材欠缺。首先是版本陈旧,内容更新滞后。常用的《旅游法教程》[1]的最新版次还是2011年出版的。随着近年来各项旅游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特别是2013年实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法类教材的内容并没有相应地进行增删或修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对中国公民出入境和外国人入出境重新归纳,中国公民不准出境情形新增了“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的”等内容,外国人不准出境情形新增了“拖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内容。
其次,教材内容安排与应用型本科专业需求不吻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在地方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用性人才。立足于学生就业所需,教材内容应当侧重于学生要打交道的、用得多的旅游专项法律法规知识,如旅行社法律法规、导游人员法律法规、饭店法律法规、景区法律法规、地方旅游法规等。同样以《旅游法教程》为例[1],该教村内容庞杂、讲究面面俱到,除了旅游专项法律法规知识外,还加入了竞争法、价格法、税收法等知识,导致内容安排不合理,缺乏主次、很多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激情
课堂教学期间也多次跟学生交流过本课程学习的看法。学生普遍认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枯燥乏味,学习提不起劲。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旅游法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要记忆理解的法律条文较多,学生的惰性和厌倦心理导致学习热情缺乏。如讲到导游人员法律法规时,导游人员在从事导游活动中扣分的情形及对应的具体扣分值等内容,学生就觉得很麻烦,不愿背。二是合适的教材欠缺。选用的教材篇章太多,内容杂且趣味性不强,学生看到课本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缺乏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不加正确引导的话,会让学生陷入“缺乏学习激情→无兴趣学习→不愿学习→反感学习”的恶性消极行为模式当中。
(三)任课教师“先天不足”的弊病
应用型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对本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法学素养等要求都非常高。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旅游政策法规》任课教师基本有两大“硬伤”,可谓“先天不足”。首先,任课教师基本上不是法学专业出身[2],主要是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旅游法律法规知识是整个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拥有系统的法学知识在《旅游政策法规》教学中优势明显,能更好地把旅游法律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任课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旅游专业基础和较强的法学素养才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目标,来上好这门课。
其次,任课教师容易沦为法律条文的“宣讲者”。《旅游政策法规》是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必考科目之一,课程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应试”,很大程度上默认了任课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过度依赖教材,讲授内容拘泥于教案或课件,教学流于呆板模式化、无新意。学生只管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课堂学习不参与,师生互动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及时更新、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首先要查找大量旅游相关法律资料,留意国家旅游法律政策动向,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除了参照201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增删修改相关教学内容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随时通过网络等渠道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如讲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知识时,可就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组建的时事,来充实我国旅游行政管理体系的知识。
其次,根据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授课对象是旅游管理类专业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无需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应当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旅游政策法规的相关知识[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地方性,与就业相挂钩,应当侧重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经常接触到的旅游法律法规知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围绕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展开,主要是涉及到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行政管理者和旅游资源的法律知识,重点讲述旅游消费者法律法规、旅行社法律法规、导游法律法规、饭店法律法规、旅游资源法律法规、旅游合同法律法规六大块内容。同时,依据所在本科院校地方性的特点,可收集常用的地方旅游法规。如池州学院位于九华山风景区附近,《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内容就有必要在教学案例中涉及。
(二)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
传统讲述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已不太能满足90后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参与的需要。针对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学习热情的现象,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1.课堂讨论
課堂讨论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这里强调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突出师生互动性,并配合案例背景。通过讨论,碰撞思维,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升华所学法律知识。例如,在讲到饭店法律法规知识时,通过2008年的一个典型案例,引出“饭店规定的12点钟前必须退房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并展开讨论。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畅所欲言,上课效果自然会得到明显地提高。
2.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呈现,考验的是学生参与力、协作力、创造力、表演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吸收所学法律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该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充实理论。时间充裕的话也可配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情景模拟需要一定的准备和演练时间,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模拟。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学生需求,情景多是设定在带团过程中、旅行社内、饭店内、景区内等。如条件允许的话,也可把旅游法律问题采用模拟法庭形式来对薄公堂。
3.竞赛
竞赛主要采用辩论和比赛的形式,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上进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辩论可以选择旅游活动中的疑难案例作为论题,构建正反论点的小组抗辩,辩论应提前让学生收集辩论资料,在双方辩论过程中加强对旅游法律知识的理解。比赛常用的是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导游模拟大赛,主要比的是导游处理旅游纠纷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又能提高专业服务技能。
(三)建立过程与结果相并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传统单一闭卷考核,忽略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考评,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掌握情况。因此,本课程宜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闭卷考核相并重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内实践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卷面得分四个方面得出。即可采用:总评成绩=学习态度(含考勤、课堂纪律)×15%+课内实践(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竞赛等)×30%+书面作业×5%+期末卷面成绩×50%。在这里,提高了课内实践的考核比例,一是可以刺激学生的参与激情;二是课内实践确实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教学目的。而书面作业所占比例下降,是因为近两年所教旅游管理类学生多以文科生为主,这方面的情况都完成得较好,学生区别不明显,这方面的考核分值可适当下降。
(四)加强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法学素养要求都较高。而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多数缺乏系统法学知识背景,因此,任课教师应在强化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法学素养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通过自学、在线学习、外出进修等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当然,地方院校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如池州学院的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就给各青年任课教师构建了学习交流的桥梁。
三、小结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是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就《旅游政策法规》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针对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任课教师可自行编写合适的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考评体系来逐步达到学生对旅游法律知识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任课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玉灵.旅游法教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邓映红.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
[3]汪传才.旅游法教学刍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5(1).
[作者简介]程丹,女,广西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与经济。
[责任编辑 熈 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