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莲
摘 要: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現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提出了几点可操作的建议,以期对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投资与理财;人才共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23-02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the deepening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workers and skilled talents. Through analyzing pres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makes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n how to deep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ecialty.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talent co-education
一、概述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和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校于2016年顺利加入了本科院校的行列。我校处于十堰市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级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2015年1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深化高校创新教育改革;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1]。我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很显然是向应用型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走好应用型这条道路,依托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学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常见的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等等。在校企合作中,虽然看似一种共赢模式: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企业找到了满足其需要的人才,但这个过程中,往往学校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的联合,而企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产教融合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指产业发展与教育的融合,融合不仅仅是合作这样简单,它要求企业主动地参与进来,由学校单方面的主动变为校企双方共同主动,寻求深度的合作。所以,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对于我校这样一个刚升格的本科院校来说,还处于校企合作的低层次阶段,与产教融合的状态相差甚远。
三、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下面以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例来分析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目前的校企合作还仅限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如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等。并且在合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一,在顶岗实习中,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或沟通反馈不及时,企业对学生不满意而学校没有及时得到信息反馈进而及时改进教学,导致企业不愿意接受更多的学生实习,形成恶性循环;其二,校企合作协议对学生没有刚性约束,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有擅自离岗或不服从企业管理等现象,造成企业对学校的不满,影响后续合作;其三,订单式培养不连续,有中断现象,且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很多学生刚开始抱有较高期望,但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实际岗位与专业所学相差较大。
(二)校企合作缺乏企业的主动参与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学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学生就业率,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希望建立和加强合作,但企业往往被动应付或积极性不高。这里面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特别是金融类企业,出于安全风险的考虑[2],在接纳实习生、选派企业管理层代表进校指导学科建设等方面都会非常谨慎,顶岗实习的学生也往往只能接触到金融产品营销这一类最基础的表层的工作,长此以往,校企合作效果可想而知。学校方面,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在实训室建设和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都缺乏资金,所以在创新方面、社会服务方面非常欠缺,自然很难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三)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投资与理财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以来,规模一直较小,专业教师较少,并且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校内实训指导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有限。再者,学校实训设备比较落后,且实训课的课时只占理论课课时的60%,诸多原因让教师们不愿多上实训课,使得实训教学开展有限。另外,由于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学科知识更新较快,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但教师的工作任务普遍较重,每个人一学期都需要带好几门专业课程,备课占用了大部分业余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去充电、培训,知识结构体系无法更新。企业虽有少量兼职教师在校上课,但课时较少,且与专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四、推进我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借鉴一些起步较早的高校的实践经验,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可逐步推进的合作之路。
(一)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提高企业合作意愿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决定,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提出的“加快发展和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等,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奖励机制或实施细则出台。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校企之间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合作意愿、固定的交流平台和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是否有意愿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利益,若能从政府层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想必会大大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之前那种“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政府基本不动”的局面才会被打破,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才有可能实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训室建设
要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校内实训室的硬件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金融数学、应用数学或是应用经济学等专业毕业的,并且没有企业实习或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比较欠缺。所以,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一些国家认证的专业资格考试,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另一方面,企业方选派优秀管理层代表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并参与实训课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教学的同时,本专业教师也可以从中学习,增强实训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了解了最新行业动态。
(三)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实现人才共育,建设长效合作机制
在以往的顶岗实习中,发现企业对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脱节,无法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岗要求,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就要求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特别是订单班,既然已经选好了企业,那么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就应建立在企业的需求之上,哪些课程该开哪些课程不该开应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双方说了算,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发展情况适时动态调整。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订单班之所以不够连续,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有关,一方面也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贴近企业需求岗位有关。只有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享受到了适用人才给其带来的好处,才有可能增强其合作意愿,从而建立与学校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化[3],深入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有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来说,产教融合不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不断提高认识,创新思维,将专业建设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育人管理中來,才能培养出企业愿意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发[2015]7号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
[2]吴国平.校企深度融合视角下高职合作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8).
[3]沈绮云,万伟平.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主体地位[J].辽宁高职学报、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