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云+赖勤+拉乌·拉莫斯
摘 要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技能需求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论题。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劳动力供求数据,估计匹配函数和贝弗里奇曲线,得到的结果是职业教育匹配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且贝弗里奇曲线向上倾斜,反映江西省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偏低,存在技能供给不足形成的结构性失业,造成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适应技能需求。为此,构建了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以有效地预测技能需求,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该机制以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行业技能发展中心为枢纽,以职业教育机构为核心,以劳动经济研究机构为支撑。
关键词 职业教育;技能需求;匹配机制;市场制度;企业参与;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33-06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以专业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主的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时期,在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基于独立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产业转型过程中,技术技能人才是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中的技能需求对接,真正发挥推动转型的基础作用,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
江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与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毗邻,具有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江西省近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比较大,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4年底,江西省共有职业院校562所,在校生101万多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3所,在校生3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509所,在校生约49万人。
然而,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却反映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并未带来预期效果。根据中国就业网每个季度发布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01-2015年期间,江西省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0.75上升到1.33,劳动力市场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从技术等级来看,各类技能人才的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仅2015年第四季度,无技术等级人员的求职倍率只有0.55;其他各类技术等级人员的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都大于1,其中高级技工为1.73,技师为1.98,高级技师更是高达2.97。这说明江西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依存度在提升。考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还发现,按三次产业分类,2014年江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为4∶21∶75,而江西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0.7∶52.5∶36.8。
事实说明,江西省的职业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问题在于职业教育内部,还是在于劳动力市场?亟待深入观察。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一是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例如,王全旺和周志刚(2009)指出我国教育结构要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相吻合[1]。董仁忠(2009)认为政府和市场在职业教育供给中的作用均不足,应当探索新的机制[2]。高姝和闫志利(2012)探讨了如何构建职业教育市场化机制[3]。崔晓迪(2013)分析了天津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如何协调[4]。二是职业教育与需求的匹配模式。刘小强和王锋(2004)指出行业组织是教育和生产结合的最佳平台[5]。韩国明、程贵妞(2007)分析了我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提出应成立行业职教管理委员会,对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同时成立由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学校组成的三方考核委员会,考核学生的在校学习成果[6]。张原(2015)提出应建立适应劳动力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7]。周晶、赵宁(2016)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体制性障碍,应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建立政府购买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8]。徐兰(2015)认为应当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与企业需求的匹配[9]。曹晔、刘宏杰(2016)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职业教育中政府、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10]。这些研究证实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协调的重要性,对于二者的匹配模式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并未提出系统的匹配机制。本研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探讨匹配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机制及其运行设想。首先,定量论证了江西省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的传递不充分,存在结构性失业和技能供给不足;其次,建构了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改变以职业教育供给为主导的技能供给体制,以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第三,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机制在江西省的运行设想,可为存在类似现象的其他省份或地区提供借鉴。
二、江西省技能供求匹配状况测度
为了观察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是否匹配,首先运用匹配函数估计江西省勞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以判断是否存在匹配不当,再运用贝弗里奇曲线模型估计失业率和岗位空缺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确定匹配不当的类型。
(一)测度方法
匹配函数类似总量生产函数,概括了劳动力市场上在求职者和岗位空缺数量基础上形成的新雇用人员数量。假设全国劳动力市场上求职人员和空缺岗位的匹配效率可以代表职业教育和技能岗位之间的匹配效率,如果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匹配效率高,那么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匹配效率就高;否则,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匹配效率就低,或匹配不当。
使用求职者(包括在职人员和失业人员)来估计匹配函数。求职者人数比失业人数更能反映岗位匹配过程中的实际摩擦。本研究主要运用匹配函数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令Mt表示在时间t的新雇用人数(匹配数),St和Vt分别表示求职者和岗位空缺的相应数量,那么柯布-道格拉斯匹配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
Mt=Mt(St,Vt)=AtStαVtβ (1)
Mt表示在时间t的新雇用人数(匹配数),St和Vt表示求职者和岗位空缺的相应数量,假设At=A0*exp(λT+εt),代表匹配过程的效率,取决于求职者和雇主接触的效率,以及他们的联系带来的填补岗位空缺的概率。雇主改变职位提供行为,或者求职者改变职位接受行为,都可能改变At。取对数形式,则上式可写成:
1nMt=c+1nA0+α1nSt+β1nVt+λT+εt (2)
α是匹配函数的求职者弹性,β是匹配函数的岗位空缺弹性,表示求职者或岗位空缺变化对岗位匹配产生作用的效应。通常情况下,0<α<1,0<β<1。α+β表示匹配技术的规模报酬程度。
在匹配函数的基础上,可以绘制贝弗里奇曲线。贝弗里奇曲线描述失业率和岗位空缺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1n(ut)=a0+δ1n(vt)+λT+εt (3)
其中,u=U/L,表示失业率,v=V/L,代表岗位空缺率,L是劳动力总量。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发布的2000-2014年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情况,包括求职人数、招聘人数和介绍成功人数,分别代表St、Vt和Mt。岗位空缺率vt用结余的岗位空缺人数除以劳动力资源数量,失业率ut用结余的求职人数除以劳动力资源数量。我们知道这个失业率完全不能代表经济中真实的失业率,因为其中一部分人虽然在找工作,可是本身可能已经有工作,但是可以用来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活跃的劳动力的失业率,即这些人并未能通过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
(二)测度结果
在Eviews8.0中对公式(2)和公式(3)进行OLS回归。 入的估计值为负数,只好剔除时间趋势项,重新回归得到结果。
求职者弹性α为0.6731,表示每增加(或减少)1万名求职者,能增加(或减少)6731次求职者和岗位空缺的匹配。
岗位空缺弹性β为0.0079,表示每增加(或减少)1万个空缺岗位,能增加(或减少)79次求职者和岗位空缺的匹配。
β<α,即岗位空缺弹性远小于求职者弹性,反映增加空缺岗位远远不如增加求职人数能创造的新匹配或新就业。
α+β=0.681<1,即匹配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表示增加求职者和岗位空缺带来的匹配人次(或就业)相对较少,而且随着劳动力市场规模的扩大,匹配摩擦更多,会进一步削弱增加求职者和岗位空缺创造就业的能力。由此可以断定,江西劳动力市场存在匹配不当。
δ=0.417>0,反映失业率和岗位空缺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绘制出二者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虚线是贝弗里奇曲线,实线代表贝弗里奇曲线的趋势,可以看到贝弗里奇曲线向上倾斜,说明江西省劳动力市场上的匹配不当属于结构性失衡和技能缺乏,即江西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技能人才的长期需求,可是在存在大量空岗的情形下,失业者却不能就业,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因素和信息不充分,增加了匹配摩擦;另一方面是技能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要改变当前的现状,缓解技能供给不足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职业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增加技能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要促进职业教育机构与技能需求方的信息对称,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因此,有必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
三、构建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匹配机制的目标
构建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机制,是为了激发各利益相关者的意愿,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满足企业技能需求的有关活动中来。构建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机制,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规范的职业教育管理
构建匹配机制的首要目标是规范职业教育管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现象严重,不利于实施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和体系,职业学校在实施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通过匹配机制的运行,可以统一职业教育的管理,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格和职业资格认定。还有利于严格教师资格的认定,确保职业院校的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规范的职业教育管理最终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二)统一的竞争性职业教育市场
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难以监管职业教育有关法律的实施。如果鼓励私人投资职业教育,政府不再直接干预,而是起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建立统一的竞争性职业教育市场,改变当前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并借用市场力量激励职业教育机构积极建立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技能需求的能力。
在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一些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以巩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如,需要打破农校、技校、职校、成人中专等各职教机构之间的人为壁垒,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收费、统一政策、统一学历证书,实现中职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劳动部门则担负企业工人的非学历短期技术培训,并和教育部门一起组织技能考试并颁发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规范就业准入機制,就业准入可以选择部分行业进行试点。通过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三)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
通过构建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局面,建立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包括职业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劳动力市场,减少职业教育毕业生和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才有可能发挥工资作为技能价格的市场调节作用,促进技能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既降低企业的招募成本,提高求职者和岗位空缺之间的匹配效率。
(四)有效的技能需求预测
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机制,建立技能供给者和技能需求者之间的联系纽带,让企业主动参与进来,为技能供给者提供有效的技能需求预测,使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按照预测结果设置或调整专业,学习者可以按照预测结果做出自己的学习决策,从而扩大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供给。
四、构建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机制: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
构建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机制,需要综合政府管理、市场调节和企业参与的作用,形成一种混合模式: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图2描述了这种匹配机制。该机制以市场制度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确保技能供求主体获得合理回报;以行业技能发展中心为枢纽,确保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机构为核心,确保技能培养的质量;以劳动经济研究机构为支撑,确保技能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一)匹配机制的基础:市场制度
匹配职业教育和技能需求需要把握各个层面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在职业教育层面,职业教育机构是技能供给者,学习者是技能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层面,学习者是技能供给者,企业是技能需求者;在技能层面,职业教育是技能供给者,企业是技能需求者。在匹配过程中,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和学习者是参与主体。匹配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要平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而市场制度则是最佳调节者。
在我国多重体制分割的情况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职业教育市场制度可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上企业的招聘行为和职校毕业生的求职行为,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求职者与求职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惟有如此,技能的价格即工资才能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引导个人的技能投资决策,为行业技能发展中心和职业教育机构指明技能培养的方向,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得所需的技能人才。因此,这个匹配机制的基础是由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市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制度。
(二)匹配机制的枢纽:行业技能发展中心
行业技能发展中心建立在大类经济部门基础上,由行业主导,成立之时应由企业签订行业技能协议。行业技能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掌舵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职业技能资格标准。具体而言,首先,行业技能发展中心应收集和分析劳动力市场信息,每年向教育主管部门递交提案,报告职业资格对应的岗位目标和教育目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提案后,即可在国家职业技能中心登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其次,授权企业开展实习,提供实习支持并评价实习效果。总之,行业技能发展中心在匹配机制中起着枢纽的作用,在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匹配机制的核心:职业教育机构
职业教育机构在匹配机制中承担着培养技能的角色,应遵循行业技能发展中心设计的职业教育目标和职业资格,以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因此,职业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培养计划并适时调整。其次,在制定培养计划之前,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咨询校本学习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向教育主管部门递交年度职业技能研究项目提案,以获得资金或政策上的支持。职业教育机构还可向行业技能发展中心申请实习支持,并组织好企业实习;同时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学评价。
(四)匹配机制的支撑:劳动经济研究机构
政府的劳动经济研究机构主要负责收集行业技能信息,帮助行业技能发展中心及时掌握市场上的技能需求状况,撰写行业技能需求预测报告,作为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依据。劳动经济研究机构的这项工作可以为行业技能发展中心提供专业的支持,确保职业教育目标的准确性和职业技能资格的及时性。
五、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匹配机制的运行设想
(一)选取试点行业,成立行业主导的技能发展中心
江西省目前已经成立了多个职业教育集团,比如,万通汽修教育、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新余市南方理工职业教育集团和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等,其中以区域型为主。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特征是区域政府的投入及指导力度较大,但区域经济对集团的制约性较強。这类集团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多是政府的行政指令使然,企业与集团往往通过定单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对集团基本没有实质性的支持。而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的根本就是要建立有利于市场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机制,这与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是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势必无法运行。
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的有效运行,首要任务就是激发作为技能需求主体的企业的意愿,让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为此,要成立行业技能发展中心,让行业企业在匹配机制中起领头作用。目前江西省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改变政府主导市场的现状也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先进行试点,让政府看到由市场主导实现的匹配效果,也可及时发现并纠正机制运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便于今后推广。
试点行业的选取依据主要有:江西省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如“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行业。这样可以保证这些行业在未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根据江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西省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行业企业集聚地设有职业院校的重点发展行业。这时既要考虑职业院校所在地,又要考虑重点发展行业企业的集聚地,例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设有多所职业院校,其中南昌市和新余市最多。
(二)打破壁垒,建立有利于竞争的市场制度
要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之间的匹配,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制度,以规范职业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使之竞争有序。
1.加强职业教育市场制度建设
打破招生的地域限制。目前江西省职业院校在招生工作中存在各地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少市(县)强行规定辖区范围内的生源只能报考当地的职校,这严重阻碍了生源的自由流动,不利于职业院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只有打破报考的地域限制,才能建立全省统一的职业教育招生市场,给予职校和个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完善办学资格审查制度,规范民间力量进入职业教育市场。要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等力量的参与,建立严格、透明的办学资格审查制度。办学资格审查制度不仅要对办院校的设备、师资、图书、校舍、实习基地等条件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要通过办学资格审查制度,使办学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条件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避免重复建设和不符市场需要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应当给予民办职业教育同等竞争地位,在招生、师资建设和学生就业上都一视同仁。
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认真贯彻劳动法,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各用人单位不得聘用未经职业学校培训和未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就业和上岗。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们和有关行业市场部门要加大劳动稽查力度,对违反用工、用人制度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协作下,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用于评估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包括课程教学质量和本省对口就业程度等,逐步形成声誉机制,促使职业院校关注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技能需求。
2. 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由于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仍不明朗,江西省当然不能擅自取消户籍制度,但是完全可以逐步打破省内各市(县)之间、城乡之间的壁垒,对于招聘条件中有户口限制的企业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加强企业培训经费的监管力度。企业往往只有在职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后才能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职业教育是政府的事,企业提供帮助后也不一定能留住毕业生,因而并不愿意主动参与。因此,劳动部门应当加强监管,确保企业培训经费的有效利用。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江西省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低下,一方面是由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能适应服务职能的拓展,另一方面因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覆盖范围主要局限在城市。不少农村地区没有任何就业服务机构,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种状况不利于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目标。因此,应当从两方面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一是建立市场信息更新制度。江西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市场信息更新制度,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既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能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二是免费登记服务制度。提供免费登记服务,不仅能减少人才供求双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人们传统的求职习惯,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挥作用拓宽渠道,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覆盖范围。
(三)注重激励,设立专项经费
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包含激励体系,目的是激励行业技能发展中心、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及个人都朝着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匹配的方向努力。为确保基于市场制度的企业参与机制顺利运行,政府有关部门包括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激励。
省级劳动部门设立技能发展专项经费。这类经费拨付给行业技能发展中心,其中一部分作为管理经费,用于行业技能发展中心的日常管理,拨款的数额主要依据行业技能发展中心的工作任务和研究项目;一部分作为补贴拨付给行业技能发展中心授权的企业,补贴数额可以依据企业支付给职校实习生的工资额来确定。
省级教育部门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这类专项经费拨付给职业院校,其中一部分作为补贴拨给职业院校,用于补贴冷门专业、即将失传传统工艺、传统技术专业以及企业急需专业所需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学费减免等,以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一部分作为奖金拨付给学生个人,用于奖励报考冷门专业、即将失传传统工艺、传统技术专业以及企业急需专业的学生,以及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到对口企业就业的学生;还有一部分作为研究经费拨付给成功申请研究项目的项目组,用于职业技能项目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王全旺,周志刚.中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关系简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25-28.
[2]董仁忠.职业教育供给: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选择[J].教育學报,2009(5):121-128.
[3]高姝,闫志利.基于搜寻与匹配理论的职业教育市场化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5):7-9.
[4]崔晓迪.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3(1):31-35.
[5]刘小强,王锋.行业组织: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J].现代大学教育,2004(3):28-31.
[6]韩国明,程贵妞.行业协会参与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分析[J].教育科学,2007(6):72-76.
[7]张原.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5(3):9-14.
[8]周晶,赵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性障碍形成的机理及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24-29.
[9]徐兰.以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5(10):1-45.
[10]曹晔,刘宏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及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19-23.
On the Matching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mand
——Taking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uang Binyun, Lai Qin, Raul Ramos(Spain)
Abstract The matching function and Beveridge curve were estimated by applying the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data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institute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labor market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matching efficiency is low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exists out of skill shortage because the matching function shows diminishing return to scale and the Beveridge Curve is upward sloping. This mak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ag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nnot meet skills demand. To tackle it,a mechanism of firm engagement is established, which lays its foundation on market institutions, sets off from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enter led by industries, builds its core up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is supported by labor economic research agenci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s demand; matching mechanism; market institution;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Jiangxi province
Author Huang Biny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32); Lai Qin, lecturer of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Raul Ramos(Spai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 Statistics and Spanish Economy of University of Barcel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