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莉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民失地现象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选取宁夏地区失地农民中一个特殊群体——生态移民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移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去土地后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内容。文章通过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作为测量工具,对生态移民失地前后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测量。对得到的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实证分析,找出其中对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失地生態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生态移民;失地问题;生活满意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7)02-0029-04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移民与失地农民是学术界十分热议的两个研究领域。原本生态移民和失地农民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但当生态移民在迁入地面临城市化的发展而被征地时,其不可避免的也成为了失地农民。本文正是基于宁夏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后,一部分移民在迁入地经历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问题,成为了失地农民这特有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生态移民失地所面临的问题要比普通农民失地更为复杂。生态移民原本也是普通农民,从普通农民到生态移民的过程其身份已经发生了一次转变,而当生态移民失去土地时其身份又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正是这两次身份的转变给生态移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影响。本文研究生态移民失地后对现有生活状况满意程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取得相关数据,从他们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的变化上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将相关原因对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做多元回归,探寻失地前后生态移民生活满意度变化影响因素。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西夏区兴径镇。由于该两区域是典型的生态移民安置区,且在生态移民入住后,都不同程度的进行的城镇化的改造,区域内的生态移民成为了失地农民。调查分别对选取区域进行发放问卷及入户访谈,调查的抽样为随机定距抽样,根据安置小区或村庄的门牌号,每隔5户抽取1家,若遇到户主不在,则依次向后顺延。结合本文研究目的与本研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综合考虑,研究对象为30岁-45岁的成年男性。本文采用前侧-后侧设计对生态移民失地前后的满意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于2014年7月(前侧),和2015年7月(后侧)分两次进行调查取样。
本调查属于跟踪性访问调查,前后跟踪时间达一年之久,对原有调查对象的跟踪难度较大。前侧调查选取了2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经整理有效问卷为183份,样本有效率为91.5%,后侧对原有人员调查时,只跟踪到137人,收回有效问卷122份。前测后侧综合有效问卷114份。由于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样本容量虽有限,但考虑到研究人群的特殊性,取生态移民和失地农民的交集,本身数量较小,样本仍然能够满足研究需要。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的是Neugarten,Havighurst&Tobin于1981年编制并发表的生活满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作为测量工具。该测量工具被广泛用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优点是测量方便,测量内容简单易懂适合适用范围广。问卷的设计是在借鉴失地农民和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并同时结合访谈内容进行选取,共包括10个指标变量。分别是闲暇时间、就业情况、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适应、社会保障、征地补偿、自身健康、家庭关系、子女教育。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前侧-后侧对失地生态移民生活满意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检查选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前侧-后侧失地生态移民生活满意度变化中是否具有显著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生态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探寻满意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三、实证研究结果
(一)生态移民失地前后生活满意度对比情况
本文对生态移民失地前后生活满意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检验结果表明t为-18.301,自由度为113,双尾显著性水平为0.000,这个值小于0.01,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两变量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即认为失地后生态移民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失地前,平均升高4.556分。
(二)生态移民失地前后生活满意度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研究对选定影响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的客观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为逐步进入法,模型逐步法到第七步结束,模型汇总列出了模型的R为0.734,R2为 0.539,估计误差为1.185。R2越大反映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共变量比例越高,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越好,本研究中拟合度可以接受。其中因变量为移民失地前后生活满意度的差值,自变量为上述10个因素失地前后的差值。分析结果如表2。
方程回归平方和为77.128,F统计量值为10.984,sig<0.05,因此可以认为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进而也可认为此复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分析结果如表3。
本研究中因变量移民失地前后生活满意度变化对5个自变量社会保障、住房情况、子女教育、征地补偿、社会适应在失地前后变化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小于0.05,可认为上述5个自变量对方程有显著影响。此外,根据方程中各个自变量的标准系数可知此5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征地补偿和社会适应。回归系数如表4。
(三)实证结果讨论
1.居住环境成为提高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最大的因素
实证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居住环境是生态移民失地后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最大的因素。相对迁移之前较差的居住环境,迁移之后住房为政府统一安置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地生态移民得到了拆迁补偿的楼房,被统一安置到新建小区并按照房屋面积折价标准给与补偿房屋,一般补偿的房屋面积较大。与失地之前相比,居住地交通更加便捷,天然气、煤气、水电的使用更进一步提升了生活质量。此外,因为“城市化”使得补偿的房屋的市场价值也大大增加。此次调查中,认为住房条件有所改善的比例为95%,从调查结果上看住房条件的改变提高了失地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2.社会保障是影响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社会保障从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给失地移民解决后顾之忧。征地之前,生态移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来自于政府对生态移民工程中集体实施的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征地后,移民身份变为市民,享受市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之前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但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失地移民都认为征地后社会保障程度较之前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心理上对土地的依赖性,认为土地才是永恒的保障,现有的社会保障并不能填补其失去土地后的心理空缺。另外,也有个别调查对象因为自身条件限制,除了种地之外,获得收入的劳动技能极其有限,这也是导致他们不能接受现有的社会保障。但是这部分人群只占整个调查人群的11%,不影响整体样本对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3.子女教育也是影响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子女教育指调查的生态移民子女接受教育的环境,包括入学难易程度,教育资源的好坏等因素。移民工程实施之前,迁出地的教育设施较差,师资也比较薄弱,其子女受教育条件困难。通过移民安置区的“城镇化”,失地移民被划入银川市相应区域,教育资源与银川市民相同,其子女相应被划入市区内的学区,子女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由于本次调查选取的人群年龄阶段,其子女一般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银川市区教育资源片区的划分使得其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这也就解释了子女教育是使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提高的因素。
4.现有的征地补偿提高了失地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由于宁夏生态移民在移民的过程中接受的补偿政策很多,在被征地时,他们对征地补偿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从本次调查中了解到,除了一般的货币补偿之外,这两个镇还进行了房屋补偿以对移民进行重新择业补偿安置。这些补偿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的移民认为在被征地后得到的补偿大于其失地的损失,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5.社会适应从心理上影响失地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本文社会适应性主要针对心理适应研究。由于调查对象身份的特殊性,其身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两次转变,每一次的转变都会给移民带来适应性的问题。尤其是失地以后,移民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生活环境、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访谈,被调查者中有一部分人群对现有的生活环境还存在极大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新的社区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对自身身份变化的不适应以及对被接纳程度较低的不适应。
本文选取的另外五个因素外5个因素闲暇时间、身体健康状况、就业情况、家庭关系、收入水平在本次实证研究中没有通过检验。其原因分析如下:(1)就业情况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本文研究中发现就业情况与收入水平都没有对调查对象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尽管调查地区相关部门进行了相关就业培训,但结果并不理想,相对失地前移民仍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相应的收入提高也十分有限;(2)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的不显著变化是因为本次调查的时间间隔较短,调查对象在这段时间内的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此两因素不足以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3)失地移民的闲暇时间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就调查阶段来看,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处于转变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和对休闲追求上还不能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很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得出影响失地生态移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运用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征地后,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状况,征地补偿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失地移民的生活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闲暇时间、收入水平、就业水平、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和状况等几个因素在本次研究中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入户访谈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鉴于此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首先,要继续确保失地移民居住环境的完善,以便使失地移民对现有的居住环境有更满意的期望。在现有的居住条件上,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失地移民生活便利的需要,使居住环境进一步的改善。
其次,要进一步对失地移民现居辖区的教育资源进行调研,找出阻碍失地移民子女受教育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务必使失地移民子女能够接收到与城镇居民子女相同的良好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失地移民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部门应着手于对失地移民劳动技能的培训,加大这一培训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
再次,应该对现有的针对失地移民的社保和征地补偿政策的实施进行有效性测量,以便能够定量的分析现有政策对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同时,针对失地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跟踪解决。新建安置社區应加强移民在失地后的心理疏导,组织社区群体活动,既能够充实失地移民的休闲时间,又能够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使失地移民尽快的融入现有的生活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要进行户籍改革,解决移民的户籍问题,使失地移民真正成为城市人口,进而使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转变有心理上的认同。
同时,政府应着力关注失地移民收入与就业问题。收入的变化应该成为影响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原因,但目前这部分移民的收入变化并不明显。收入与就业紧密相连,所以政府应多渠道的帮助失地移民解决就业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也可以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帮助其自主创业。
最后,对本文中5个对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应该在之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的进行跟踪调查,从时间跨度上进行延伸,再进行定量的测定,以期待发现这些因素对失地移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如何。
参考文献:
[1]李海强.宁夏当前生态移民生活现状调查情况与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24):212.
[2]滕冲,汪同庆.SPSS统计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赵丹,黄莉鳗.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5-87.
[4]陈占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7-58.
[5]史俊宏.非自愿生态移民生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95-97.
[6]赵春江,李玥.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1.
[7]符明秋,闫娟娟.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题研究现状述评[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01):25-26.
(责任编辑:陈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