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仓
【摘 要】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提高;阅读能力
1.明确阅读目的,提高主动自读能力
目的明确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也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前提条件。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让学生主动自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習质量的重要途径。“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探究文章的能力、质疑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鉴赏能力、评价文章的能力等。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攻方向。通过学生反复的自读实践,培养学生整体性阅读能力。课本所选的略读课文大多故事性强,内容较浅显,结构层次较清楚,表现手法较常见,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相适应的,把略读课文交给学生主动自读,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自读能力,围绕中心和核心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提高了,阅读目的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3.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4.老师要充分重视阅读汉语文教学的过程
进行汉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便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进而发展阅读能力。所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度非常重要,老师要关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有的感受,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使学生处于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们可以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究、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会读、读懂、读透。
此外,老师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阅读问题时必须要具有主导性和开放性,主导性便是此问题能起到全文的支撑作用,能够从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整体文本的思考和探究。开放性便是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延伸性和难度性,能够引导学生拓展到更深的学习层面,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大的激发。
5.教给孩子合适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理解,全面提高汉语文学习,使字、词、句、段、篇融为一体,做到读有用、用有所长。
5.1、浏览
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大概意思、主要人物,这就要求提高速度,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学会浏览、跳读等技能。学生阅读时经常停顿必然影响阅读速度,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5.2、细读
细读就不必读得太多,只要在第一步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取出有用的或有兴趣的文段来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意义在于练习选取有用的部分,可训练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要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调动积极性,就不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
5.3、回味
即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综合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形成对文章的最终评价。由于建立的第二步的基础上,这次的认识程度将比第一次深刻得多。然后再总结阅读心得,通过心得积累经验,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6.明确要求,加强训练,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课文是由讲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凭借,它与讲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阅读课文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并通过训练转化为技能。与讲读课文的教学相比,阅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降低。根据阅读课文的这一点,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抓住重点,自学自练,互相交流,检查指导。
6.1、抓住重点,明确要求
当学生明确了训练目标,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就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就会主动地阅读。提出要求的作用还在于促使学生联系讲读上刚刚学到的知识,主动地用来学习新课文,锻炼阅读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要求必须明确,围绕重点,还要注意量和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课后思考为依据,因为这些题目是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的。
6.2、自学自练,解决在阅读中的问题。
学到新的知识,有了新的体会,毕竟是初步的练习运用,学生必定还有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组织交流、检查指导。在学习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对重点训练项目的印象并不太深刻,现在拿来运用,会显得比较生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导,甚至需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讲读课文的教学,明确训练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